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局部渗漏对机体的影响及治疗对策。方法甄选30例椎体成形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的患者,术后观察注射骨水泥椎体薄层CT(0.75 mm层厚)片。记录骨水泥渗漏的部位及相关的临床表现。结果骨水泥渗漏到椎管内2例(2个病椎)、椎弓根针道返流4例(5个病椎),渗漏到椎间盘6例(8个病椎)、渗漏到椎体前9例(13个病椎)、渗漏到椎旁9例(12个病椎)。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1例渗漏到椎管的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肢体剧烈疼痛,急诊手术减压治疗后疼痛缓解;3例渗漏到椎间盘术后的患者第1~2天出现腰背部胀痛,经积极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结论椎体成形术中应尽量避免骨水泥渗漏,椎管以外少量骨水泥渗漏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同样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椎体成形术中高黏度骨水泥渗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高黏度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渗漏率、渗漏部位及其临床疗效等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06—2014-09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42例的影像资料及临床病例,分析研究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骨水泥渗漏部位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患者术后24 h疼痛均明显缓解,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明显改善(P0.05),10例13个椎体(22.81%)出现骨水泥渗漏,椎体周围渗漏发生率(46.15%)最高,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结论高黏度骨水泥能确切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渗漏率相对较低,且多无明显临床症状,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强化(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术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的相关性,分析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位置及渗漏量对AVF的影响。方法:对151例经PVA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3年,获取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方式及骨水泥注入量等临床资料,记录PVA术中是否存在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渗漏位置,计算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分析上述各因素与AVF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检验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对AVF的预测效能,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AVF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1例患者手术椎体共192节,55节在PVA时发生了骨水泥渗漏(55/192,28.6%),其中23节发生AVF;137节无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其中32节发生AVF,骨水泥渗漏与无骨水泥渗漏AVF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41.8%vs 20.4%,P=0.002)。AVF组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为(24.4±11.0)%,无AVF组的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为(13.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取值为16.1%时,其预测AVF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72.2%。AVF组的年龄为75.8±7.8岁,高于无AVF组的73.0±8.3岁(P=0.036)。110节椎体骨水泥注入量5ml,其中22节发生AVF,骨水泥注入量≥5ml的82节椎体有29节发生AVF,两组AVF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0.0%vs 35.4%,P=0.017)。骨水泥注入量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37,取骨水泥注入量5.25ml作为阈值时,其预测AVF的敏感性为58.3%,特异性为63.9%。二分类Logistics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是A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是AVF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且与渗漏至椎间盘的骨水泥量呈正相关,骨水泥-椎间盘相对面积比对AVF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作为PVA术后评价AVF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磷酸钙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椎体后与椎体界面间的组织学差异。方法 :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 ,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 2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 ,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 ,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结论 :磷酸钙骨水泥是椎体成形术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260例(337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238例)或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22例)治疗。术后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对符合评价标准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占椎管面积百分比等指标进行计算。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并观察脊髓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X线片和CT检查显示椎管内渗漏分别为48例(56椎)和84例(93椎)。符合评价标准的椎管内骨水泥渗漏者37例(44椎),其中T1~T10段和T11~L1段骨水泥渗漏占椎管面积平均百分比分别为(30.8±1.5)%和(28.2±1.1)%。260例(337椎)患者手术前后VAS和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44椎)椎管内骨水泥渗漏者术后VAS、ODI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5椎)出现神经根性灼痛、麻木症状,其他均表现为阴性症状。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较高,但对手术疗效并无明显影响。加强监控、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良好的手术技巧可减少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行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n=89)和非渗漏组(n=100),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结果89例骨水泥渗漏患者中A型渗漏38例(42.70%),B型渗漏26例(29.21%),C型渗漏15例(16.85%),D型渗漏10例(1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次性治疗椎体个数和骨折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等因素是导致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伤椎高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前Cobb角、穿刺路径和椎体周壁破坏等是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防腐标本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率的差异、渗漏的类型及其原因.方法 选用40个防腐标本椎体,将其制备成压缩骨折模型.其中20个防腐标本椎体行椎体成形术(A组),另外20个椎体行椎体后凸成形术(B组).对椎体骨水泥的渗漏及分布进行测定、记录,并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通过CT对骨水泥的渗漏及分布进行评估.结果 A组8个椎体(40%)、B组3个椎体(15%)出现骨水泥渗漏;采用x2检验对椎体渗漏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提示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骨水泥渗漏率更低.结论 防腐标本椎体后凸成形术比椎体成形术渗漏率更低,安全性更高,但应在术中严密监测球囊撑开的压力及注入骨水泥的分布.此外,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能更有效的减少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55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是否并发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分为渗漏组(36例)和无渗漏组(219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及椎间盘高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2个月。两组术后1 d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0.05)。两组术后1 d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术前(P<0.05),椎体Cobb角较术前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Cobb角较术后1 d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的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盘高度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且渗漏组明显低于无渗漏组(P<0.001)。结论骨水泥椎间隙渗漏不影响PKP术后的疗效,但会加快渗漏节段椎间盘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增强(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 PVA)术治疗老年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采用PVA治疗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骨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其中,20例采用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30例采用分次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30例采用海绵PVP。比较三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海绵组发生1例骨水泥渗漏。手术时间由高至低依次为PKP组>分次组>海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4.5) min vs (35.4±4.0) min vs (28.9±3.2) min, P<0.001]。骨水泥注入量依次为PKP组>分次组>海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0.4) ml vs (5.4±0.5) ml vs (4.9±0.6) ml,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类型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21-04—2022-01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5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术后通过CT及X线片检查明确骨水泥渗漏类型,分为椎体静脉渗漏(B型组)、皮质骨渗漏(C型组)、椎间静脉渗漏(S型组)。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50例中椎体静脉渗漏(B型组)6例,皮质骨渗漏(C型组)28例,椎间静脉渗漏(S型组)16例。3组间骨水泥渗漏后10 min、术后1 h、术后3 h、术后24 h的PT、APTT、INR、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骨水泥渗漏后10 min、术后1 h、术后3 h的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型组骨水泥渗漏后10 min、术后1 h、术后3 h时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他两组。各组骨水泥渗漏后10 min、术后1 h、术后3 h的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恢复至正常参考值。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若发现骨水泥渗漏应立即停止注入骨...  相似文献   

11.
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原因和后果.方法 2002年以来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78例,19例出现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平均椎体内骨水泥的注入量为4.2m1).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以上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54~84岁,平均71.2岁.平均随访2年8个月,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评分、渗漏椎间隙高度和MRI指数.结果 渗漏椎间隙T10,11 4例,T11,12 1例,T12L1 4例,L1,2 2例,L2,3 3例,L3,4 1例.其中骨折椎上方椎间隙渗漏10例,下方椎间隙渗漏5例.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5±2.1)分降低为末次随访时的(3.3±1.4)分(P<0.05);椎间隙前部高度术前为(5.1±2.1)mm,末次随访为(4.8±1.9)mm;中部高度术前为(7.4+3.2)mm,末次随访为(7.3±2.9)mm;后部高度术前为(4.9±2.5)mm,末次随访为(5.0±1.8)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部分渗漏椎间隙的椎间盘髓核信号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且不均一.MRI指数由术前25482.4±3467.5下降为18927.6±25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未影响手术缓解疼痛的效果,但可能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邹向南  管四炎 《脊柱外科杂志》2018,16(5):276-279,288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中应用高/低黏度骨水泥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疼痛缓解、脊柱功能改善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3月采用PVP治疗的9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45例术中采用低黏度骨水泥(L组),后期45例采用高黏度骨水泥(H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水泥注入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63±0.13)年。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且H组均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2.22%)显著低于L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组术后有5例(11.11%)患者发生骨水泥肺栓塞,H组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PVP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柱功能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使用低黏度骨水泥。  相似文献   

13.
高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10月,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3例,共31个椎体。男6例,女17例;年龄59-83岁,平均67.3岁。术中采用体位复位,局部麻醉,从椎体压缩严重侧单侧穿刺,经椎弓根人路,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3.0-6.5ml,平均(4.7±1.0)ml。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行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手术前后VAS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肺栓塞、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和感染等)的发生情况。除常规X线检查外,手术前后常规行腰椎CT扫描。结果 术后随访1-7个月,平均3.7个月,患者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的VAS平均为(7.57±1.10)分,术后第3天平均为(3.17±0.87)分(t=18.72,P〈0.01),术后1周平均为(2.43±0.65)分(t=20.73,P〈0.01),术后1个月平均为(2.26±0.66)分(t=22.42,P〈0.0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例发生椎体旁骨水泥渗漏,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具有瞬间高黏度、可注射时间长、定向可控注射、低聚合温度、操作简单和低放射暴露等优点,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高/低黏度骨水泥对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OF)患者疼痛缓解、脊柱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脊柱OF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一组PKP术中注入高黏度骨水泥(H组),另一组PKP术中注入低黏度骨水泥(L组)。记录并比较2组单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前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2组单椎体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骨水泥肺栓塞、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2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前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且H组改善程度均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低黏度骨水泥相比,PKP术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治疗椎体OF的疗效更确切,可有效恢复椎体生理结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脊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技术的运用能否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方法将髓中受细胞复合至同种异体椎间盘,体外培养后植入犬L4/k椎间隙作为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行同种异体椎间髓移植。使用影像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分析评估植入椎间盘的转归并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椎间盘可与宿主椎体实现骨性融合。对照组椎间盘术后退变明显,12周时其椎间盘高度及髓核信号比灰度值明显低于实验组,稳定性丧失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移植椎间盘结构保持较好,髓核细胞数量较多,排列规则;对照组髓核形态保持欠佳,结构紊乱,髓核细胞数量减少,退行性改变明显。结论通过复合种子细胞实现异体椎间盘的组织工程化可有效延缓椎间盘移植后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三种硬膜外注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保守治疗是临床有效的方法,我科从1999年开始选用醋酸曲安奈德加利多卡因胶原酶盘外注射和醋酸曲安奈德加利多卡因再加透明质酸钠三种硬膜外注射方法治疗181例,对于髓核突出<0.5 mm,髓核突出≥0.5 mm或者髓核脱出和伴有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各有明显的适应证和显著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技术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硬膜外或局部麻醉 ,先用C型臂X线机定位 ,用椎间盘镜的导针经皮穿刺到骨不连间隙内 ,然后行 2 0cm的小切口 ,并用套筒逐步扩大 ,置入椎间盘镜 ,在电视监控下剥离周围骨膜 ,清除骨不连间隙内纤维组织 ,打通两端髓腔 ,植入成品同种异体冻干骨小块 ,取出间盘镜、缝合小切口、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果  1 3例病人手术后 5、6、8、1 2个月临床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 7 5个月 ,骨愈合率 1 0 0 %。结论 椎间盘镜技术应用到四肢骨折及骨不连的植骨扩大了椎间盘镜的用途 ,该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创伤小 ,方法简便易行 ,随着部分器械的进一步改进 ,椎间盘镜下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不连必将取得肯定疗效 ,有待于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与有无临床症状的影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研究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突出、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将符合要求的CT病理分型为膨出、突出、脱出的体检或住院或门诊患者120例,按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分为2组,每组按CT病理分型分3组,年龄20-59岁,平均38.5岁,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椎间盘分布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区域定位评分法对各组评分;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矢状径指数(SI)、盘黄韧带前间隙、侧隐窝上口宽度、硬膜囊前后径。CT值由X线断层扫描测定,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④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在SI、CT值、CT评分、硬膜囊前后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侧隐窝上口宽度、盘黄韧带前间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间盘突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间盘脱出有临床症状与无临床症状两组突出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腰椎间盘突出大小、部位、类型不一定与临床症状存在必然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压迫程度无正比关系;②椎管内突出髓核是否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存在着诸多或必然因素,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物可代偿的椎管储备容量、受累神经根对机械压迫的逃逸避让与弹性延长功能,以及受累神经根低氧消耗与抗缺血性损伤代偿作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解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体形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伟  郭伟  邓晶晶  孙鹏  肖梅 《中国骨伤》2003,16(10):580-583
目的 解读冯天有教授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四步规律性变化。方法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旋盆翘臀患者23例,摄体形像、X线片。并用Photoshop6.0图像处理软件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X线片侧位腰曲变直,甚至反向。以站立前后位X线片上测量水平线与代偿椎体(L3或L4)上缘夹角,代表腰段脊柱旋转侧弯角度。本组病例此角度为(11.57±2.74)°。骨盆旋转倾斜有两种代偿方式。穿矫形鞋后站立前后位X线片可见骨盆发生旋转,腰段脊柱向一侧倾斜角度显著减小,变化值为(10.69±3.02)°(t=2.96,P<0.05),差异有显著性。电脑合成图像可见位移椎体L4或/和L5体表投影位于腰曲变平反向阶段。腰椎凸侧条状肌痉挛范围与腰椎旋转侧弯范围一致。随访3~24个月,优22例,良1例,差0例。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Ⅲ型旋盆翘臀是躯干(脊柱)、骨盆、下肢联动结构对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代偿及身体生物力学平衡的结果,穿矫形鞋是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周泉  王拥军 《中国骨伤》2004,17(8):507-509
现代科学对椎问盘退变疾病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体外培养的椎问盘细胞的研究及认识却相对较少。由于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费用低、结果分析较简单,无伦理问题等特点,使其在椎问盘退变研究中引起重视并不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