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扫描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2例经临床证实的不同下肢动脉病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通过64排螺旋CT扫描,对下肢动脉疾病诊断具有相当优势。结论:提高了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提高对心肌桥的诊断效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期间284例检查图像质量好的受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经多种重建方式(包括VR、MIP、CRP等)后处理,观察MB—MCA的出现频率、部位、MB的厚度及长度、MCA受压的狭窄程度。结果共有79例发现心肌桥,占27.8%;共发现心肌桥83段,单桥75例,发现双桥4例。MB的厚度为(1.8±0.8)mm,MB的长度为(2.6±1.3)mm,39段壁冠状动脉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6例可见冠脉近端不同程度的血管粥样硬化。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高效、安全、清晰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提高对心肌桥的诊断效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期间284例检查图像质量好的受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经多种重建方式(包括VR、MIP、CRP等)后处理,观察MB-MCA的出现频率、部位、MB的厚度及长度、MCA受压的狭窄程度。结果共有79例发现心肌桥,占27.8%;共发现心肌桥83段,单桥75例,发现双桥4例。MB的厚度为(1.8±0.8)mm,MB的长度为(2.6±1.3)mm,39段壁冠状动脉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6例可见冠脉近端不同程度的血管粥样硬化。结论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高效、安全、清晰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与导管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3例患者共299个节段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满足临床诊断的为291个节段,8个节段因钙化、运动伪影而不能评价。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98.2%、94.0%、96.4%。结论:64层螺旋CT虽不能取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吴明群  刘哲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2130-2130
目的 探讨小造影剂量的CT扫描对肺动脉、肺动脉栓塞的显示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了31例肺动脉栓塞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分为二组:造影剂量对照组A组80毫升、研究组B组35毫升.两位对肺动脉影像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双盲法评估,观察肺动脉显示情况及肺动脉栓塞情况.结果 所有的图像均达到了可以进行诊断的质量要求,研究组(B组)使用造影剂剂量较比对照组(A组)降低了约56%.结论 研究组不影像肺动脉及肺栓塞的显示,但却有效的降低了造影剂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评估双源CT(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度.方法 对100例可疑冠心病、临床诊断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分别行DSCT和CAG检查,以CAG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将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结果进行整理,分别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轻度)、50%~75%(中度)和>75%(重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CAG显示冠状动脉为1320段,DSCT可评估的冠状动脉为1287段,可评估率为97.5%.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轻、中、重度的灵敏度分别为64.4%(105/163)、88.7%(235/265)和97.4% (187/192),特异度均为99.7%(617/61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1% (105/107)、99.2%(235/237)和98.9% (187/189),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617/675)、95.4%(617/647)和99.2%(617/622),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DSCT和CAG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上显著相关(P<0.01).结论 DS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诊断的结果与CAG有高度一致性,能够成为可靠的临床筛查手段,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减少有创检查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检测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临床初诊疑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64层MSCT后,对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根据结果来判断MSCT对下肢动脉疾病的预测价值。结果:18例患者中有1例无法诊断外,其余17例都能清楚显影髂外动脉至月国动脉以上主干及病变。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一次性造影在肺栓塞(PE)与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共185例临床疑诊PE的患者进行了双源CT肺动脉造影和深静脉造影联合成像检查。肺动脉扫描采用单能量大螺距采集模式,髂股静脉扫描采用双能量技术。结果185例中28例(15.14%)患者同时患有PE及DVT,8例(4.32%)患者仅有PE而没有DVT,7例(3.78%)患者仅有DVT而没有PE。PE的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充盈缺损和管腔完全阻塞影像。DVT表现为管腔中央类圆形、长条形不均匀低密度性充盈缺损。结论双源CT一次性联合成像在肺栓塞与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价值,适用于伴有下肢静脉循环障碍的可疑肺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的烟雾病患者23例(烟雾病组),有脑血管病症状,但脑内动脉无狭窄患者18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脑CT灌注成像。对大脑前、中、后动脉分布区脑CT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做统计分析。结果VR、MIP能很好地显示烟雾病病变血管部位、狭窄程度及颅底异常血管网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烟雾病组患者大脑前动脉分布区脑血容量(CBV)增大[(8.46±0.91)ml/100g比(2.92±0.72)ml/100g]、达峰时间(TTP)延长[(30.27±5.02)s比(24.83±4.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分布区CBV增大[(8.06±1.05)ml/100g比(6.08±0.56)ml/100g],MTT、TTP延长[(6.34±1.01)s比(3.83±0.83)s、(32.06±2.55)s比(25.83±2.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后动脉分布区脑CT灌注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在形态学与功能学相结合,对烟雾病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基底动脉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用Siemens16CT机对随机选择30例行M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重建,观察椎-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和周围骨性结构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中,椎-基底动脉表现正常3例,椎动脉表现异常27例54条:其中椎动脉走行迂曲12条;椎动脉变细12条;椎动脉局部狭窄28条;单侧椎动脉闭塞2条。另2例基底动脉延长扩张.其中1例伴有动脉瘤形成;7例基底动脉局部狭窄。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4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SCTA检查,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肝癌的MSCTA特点,并与17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肝癌患者进行对比,以分析MSCTA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肝癌患者MSCTA动脉期均可见程度不同的肿瘤染色,2例肝动脉门静脉瘘;部分患者在门静脉期及肝静脉期见到静脉癌栓;MSCTA显示肝动脉变异10例,变异率为18.5%(10/54),与DSA符合率为100.0%.MSCTA显示肝癌寄生动脉11支,1例DSA检查未发现,为右膈动脉供血的肝癌,两种方法显示肝癌寄生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为一种微创伤的肿瘤血供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肝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与走行、肝癌的供血动脉、肝癌寄生动脉,与DSA显示结果高度一致,对肝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效应。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需采用双源螺旋CT对双下肢动脉进行血管成像的患者247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中护理组119例患者进行护理配合,对照组患者128例患者不进行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在血管成像中的依从性及最终成像质量。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存在17例成像质量不佳的情况,成像优良率为86.72%,护理组所有患者成像情况良好,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结论 双下肢动脉血管采用双源螺旋CT成像过程中通过护理配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减少其在检查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成像质量,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多种成像技术诊断颅底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种成像技术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经临床和CT确诊为颅底骨折的患者30例,就轴位薄层高分辨率扫描、表面掩盖法三维重建(SSD)和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的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底轴位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图像显示颅底骨折线25例(83%),与MIP图像相同,SSD显示颅底骨折线23例(77%),除显示骨折线外,轴位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图像还显示颅内积气9例(30%),筛窦积液18例(60%),蝶窦积液14例(47%),上颌窦积液10例(33%),乳突小房积液8例(27%),额窦积液10例(33%)。结论颅底轴位薄层高分辨率扫描是判断颅底骨折的基本的、可靠的方式,也是三维影像的基础。二者结合应用为颅底骨折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DSCT血管成像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资料,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技术重组图像,判定主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良好的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其他病变。14例主动脉夹层,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螺旋状剥离,可以区分真假腔,20例主动脉瘤,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正常6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相近。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步运用螺旋CT对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ED)诊断的价值。方法对9例临床拟诊为动脉性ED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运用螺旋CT原始图像,结合CT三维软件后处理进行观察诊断。结果观察组9例中,2例阴茎背动脉中断,6例有不同程度阴茎深动脉狭窄和充盈欠佳,1例表现为单侧阴部内动脉充盈缺损。结论运用螺旋CT对动脉性ED可以进行初步筛查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重建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脑双源CT增强扫描及颅脑动脉血管重建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中,6例患者可见有不同程度脑池、脑沟、脑血管周围的线样、串珠样高密度强化影,尤以基底池及环池周围异常强化;1例患者左侧颞叶见一环形强化影;2例患者颅脑动脉血管重建可见颅内动脉呈梭形改变.结论 双源CT增强扫描及动脉血管重建能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提高其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