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腺淋巴瘤的术前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CDFI影像学资料进行病理学对照研究,并评价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①MSCT双期增强扫描显示多形性腺瘤呈延迟强化表现、腺淋巴瘤呈延迟排空表现,且二者双期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DFI显示腺淋巴瘤的血供较多形性腺瘤丰富,二者的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上多形性腺瘤组织内黏液样和软骨样组织间质丰富,血管结构稀少;腺淋巴瘤组织内淋巴样间质成分丰富,淋巴间质中和被膜内外均有大量血管分布。④CT延迟强化征象对多形性腺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90.00%,延迟排空征象对腺淋巴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0.00%、100%;CDFI对二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80.00%和80.00%、83.33%。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及CDFI影像学表现特征均与其肿瘤病理学基础相符;MSCT双期增强扫描较CDFI对二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双期增强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杳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资料,术前均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20例患者中,MSCT扫描对腮腺腺淋巴瘤诊断的准确率为85.0%(17/20),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的准确率为80.0%(16/20),两者联合的诊断准确率为100%(20/20)。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与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相当,两者联合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涎腺肿瘤是体表常见肿瘤,在我国约占人体肿瘤的2.3%。腮腺作为其中最大的涎腺,较易发生肿瘤,在涎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约占80%。腮腺良性肿瘤中主要是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近年来后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国内外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认识较为完善,而对少见类型腮腺良性肿瘤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影像组学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中的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研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52例多形性腺瘤与46例腺淋巴瘤患者CT平扫图像,利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对肿瘤最大层面感兴趣区(ROI)进行分析,结合B11模块中的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非线性判别分析(NDA)对费希尔系数(Fisher)、分类误差概率与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互信息(MI)三种降维方法进行判别,以最小错误判别法作为基准,计算错误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在纹理判别分析中,MI/RDA和MI/PCA的错误率最低(2.04%);在鉴别腮腺肿瘤时,灵敏度和准确度最高的是MI/RDA和MI/PCA,准确度为97.96%,灵敏度为98.08%,特异性最高为MI/NDA(100%)。结论:影像组学可以用于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王磊  任法云  张俊强 《癌症进展》2021,19(4):352-35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肿瘤直径≤5 cm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92例,其中,胃间质瘤患者72例,胃神经鞘瘤患者20例,给予MSCT检查,对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CT征象进行比较,分析MSCT对肿瘤直径≤5 cm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胃间质瘤形态呈分叶状、边界模糊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胃神经鞘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胃间质瘤形态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低中危胃间质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分级胃间质瘤患者的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诊断结果 对照,MSCT诊断肿瘤直径≤5 cm胃间质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48/72)、70.00%(14/20)、88.89%(48/54)和36.84%(14/38).结论 肿瘤直径≤5 cm胃间质瘤和胃神经鞘瘤的MSCT征象存在差异,MSCT对二者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Wang XM  Wu LB  Zhang YT  Li ZJ  Liu C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1):876-87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结肠淋巴瘤的价值。方法对16例结肠淋巴瘤患者进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分析MSCT轴位图像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及CT仿真内窥镜(CTVE)等重建图像,进行诊断。同时行双对比钡灌肠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16例结肠淋巴瘤患者中B细胞型淋巴瘤14例,MSCT动脉期增强扫描见病灶呈轻、中度均质强化,诊断为结肠淋巴瘤;T细胞型淋巴瘤2例,MSCT动脉期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质强化,诊断为结肠癌。MSCT动态增强扫描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7.5%,高于双对比钡灌肠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图像在结肠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其诊断符合率高于双对比钡灌肠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Twis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8例多形性腺瘤和10正常腮腺组织中Twist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wist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Twist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和正常腮腺组织(P<0.05).Twist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分型、嗜神经侵袭、术后复发及远位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 Twist蛋白表达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分化调节、嗜神经侵袭及远位转移有关.检测Twist的表达水平对判断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多见于腮腺和颌下腺,小涎腺则极少见。腮腺多形性腺瘤采取简单摘除的剜出术(enucleatio),复发率高达20%~45%。采取保存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复发率为0%~3%。因此,这一术式被认为是治疗腮腺肿瘤的标准术式。尽管如此,但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时有所见。1复发原因1.1瘤体的“裸露区域(barearea)”一般认为多形性腺瘤都有包膜,但其厚薄不一,有的部分较厚,有的仅在镜下看到几束胶原纤维,而瘤体紧贴正常腺组织而呈“裸露”状态。包膜内可见瘤组织浸润,或呈指样突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扫描在肾癌的术前定性诊断和临床分期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的MSCT双期扫描影像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像征象;总结肾癌MSCT双期扫描的影像分期符合率.结果 MSCT平扫等、低、高密度者分别为30例、26例、9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均匀、不均匀强化者分别为12例、53例;明显强化者50例.MSCT判定肾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正确率分别为18.46%、9.23%;判定周围淋巴结转移正确率24.62%.MSCT双期扫描影像分期正确率分别为:Ⅰ期93.3%;Ⅱ期85%;Ⅲa期75%;Ⅲb期87.5%;Ⅲc期90%;Ⅳa期75%;Ⅳb期100%.结论 MSCT双期扫描可以对肾癌进行较准确的术前诊断,其分期对于指导肾癌的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60%~70%.该肿瘤以组织病理形态学多样性为特点,主要由包膜、上皮细胞、黏液间质及软骨样组织等成分组成.其标准处理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切除原发部位的病灶.单纯肿瘤剜除术的复发率高达10%~45%,这种高复发率导致手术方式的改变,随着人们对该病的进一步研究认识及对面神经解剖的熟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包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对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有重要影响,剜除术后包膜浸润、伪足、卫星结节等残留导致术后复发.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腮腺浅叶切除术是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术式,术后的复发率在0.3%~4%.然而有少数学者主张常规行腮腺全切除术.理由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多中心论.同时有学者研究发现腮腺囊外切除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复发率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当,术后患者腮腺功能保留并且面貌改变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达到疗效的目的下降低并发症,保留腮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医患双方的共同愿望.但该术式的具体切除范围仍不明确.本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外科安全手术切缘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