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MMP-9)水平、出血性转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方法把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MMP-9水平、出血性转化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溶栓后12h MMP-9(239. 90±53. 30)μg/L、溶栓后2d MMP-9(274. 10±69. 10)μg/L、溶栓后3d MMP-9(241. 50±71. 20)μg/L、溶栓后7d MMP-9(183. 60±21. 50)μg/L、溶栓后15d MMP-9(140. 30±34. 70)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相应时间点的MMP-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观察组总体出血性转化7例(10. 77%),明显低于对照组24例(36. 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 24,P 0. 01);观察组溶栓后2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 90±1. 10)分、溶栓后3d(9. 50±2. 50)分、溶栓后7d(7. 40±1. 40)分、溶栓后15d(4. 30±0. 50)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可降低MMP-9表达、出血性转化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时机对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107例,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机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于发病后3.0~4.5 h、B组患者于发病后3.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后24 h、溶栓治疗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治疗后24 h、7 d溶栓有效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 h、7 d溶栓有效率高于A组(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出血性梗死和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随访期间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发病后3 h内和发病后3.0~4.5 h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相近,但发病后3 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溶栓有效率、减少脑实质出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评分)对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2—2013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进行HAT评分并依据评分结果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和≥4分组,比较各组HT情况。结果本组136例患者共17例发生HT,其中13例为出血性梗死(HI)、4例为脑实质内血肿(PH),各组H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54,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AT评分与HT发生率呈正相关(r=0.422,P0.001)。结论 HAT评分较高(≥3分)的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大,应慎重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不同类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94例,根据CT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血肿型组48例和非血肿型组46例。患者均行脑梗死常规治疗;有出血转化后,微量出血的非血肿型患者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出血量较大的血肿型患者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病情严重、血肿较大患者行外科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血肿型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非血肿型组(F组别=12.23,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24,P0.05),二者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14.16,P0.05)。非血肿型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血肿型组(Z=12.54,P0.05)。结论非血肿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较血肿型患者病情轻、短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梗死12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统计学分析。结果≥60岁及〈60岁组在病程是否加重、有无占位效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在出血类型病死率方面差异不大。血肿组临床症状较非血肿组严重,其NIHSS评分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凝溶栓治疗中出现的出血性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非抗凝溶栓治疗组其NIHSS评分平均分则差异不明显。影像学检查提示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发病后二周内,但螺旋CT和MRI检查在早期诊断方面无差异。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多伴有临床症状的加重,抗凝溶栓治疗并不增加其风险。血肿型患者神经功能损害较重CT和MRI检查对及时确诊有利。  相似文献   

6.
经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 49例 8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以评估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 ,31例经股动脉插管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死 ,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并注入尿激酶 5 0~ 75万单位行接触性和区域性溶栓治疗。对照组 18例行常规治疗。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 71% ,有效率为 83%。 2 3例颈内动脉系和 4例椎基动脉系梗死在溶栓后 2周内神经损害体征明显改善 ,2例死亡。溶栓组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 (MESSS)评分改善 (2 1.6± 13.6 )分 ;对照组改善 (5 .9± 5 .3)分。溶栓组发病时间越短其疗效越好。结论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出现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发病时间4.5h,并自愿接受静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FLAIR阳性组6例,FLAIR阴性组30例,在溶栓前行头颅MRI检查,分别判断FLAIR上脑实质有无高信号。在溶栓后24h行头颅CT复查,了解有无出血。有出血性转化但不伴占位效应的定义为出血性梗死(HI),伴占位效应的定义为脑实质出血(PH)。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出血性转化与FLAIR高信号、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弥散加权成像(DWI)缺血灶体积、血清葡萄糖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中,4例发生出血性转化(11.1%,3例HI,1例PH)。FLAIR阳性组(3例)NIHSS评分、DWI缺血灶体积、出血转化发生率较FLAIR阴性组(1例)明显增高(10分vs 6分,P0.05;6.6ml vs 1.1ml,P0.05;50.0%vs 3.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LAIR脑实质高信号为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95%CI:1.8~175.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头颅MRI的FLAIR序列出现DWI缺血区相对应的脑实质高信号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h与34.5h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特征。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其中从发病症状出现至给药时间<3h患者22例(A组),发病至给药时间在34.5h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特征。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其中从发病症状出现至给药时间<3h患者22例(A组),发病至给药时间在34.5h患者28例(B组),均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同期发病至住院<4.5h未溶栓而常规治疗患者23例(对照组)。观察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3±5.7)分和(5.9±4.6)分vs(9.8±5.1)分,(5.5±5.6)分和(4.9±4.3)分vs(9.1±5.1)分,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7%、82.1%vs 30.4%,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分别<3h与34.5h患者28例(B组),均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同期发病至住院<4.5h未溶栓而常规治疗患者23例(对照组)。观察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3±5.7)分和(5.9±4.6)分vs(9.8±5.1)分,(5.5±5.6)分和(4.9±4.3)分vs(9.1±5.1)分,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7%、82.1%vs 30.4%,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分别<3h与34.5h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张兆  张千  李先锋 《内科》2014,(4):383-38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ACI)的效果,评价发病3~6 h内动脉溶栓和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发病6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发病3~6 h内)18例患者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发病3 h内)15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h、24 h、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90 d的Barthel(B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h、24 h、14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7 d、90 d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CT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HT患者的临床、CT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HT发生率为5.73%,大面积脑梗死占86.7%,多数为出血性梗死(HI),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左右,预后良好,少数为脑实质血肿(PH),好发于1周内,尤其PH-2型发生于3d内,多有溶栓史,病情恶化,预后较差。结论 HT患者中心房纤颤引起的大面积脑栓塞占多数。应重点防治预后不良的PH-2型,严格掌握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指征,减少PH-2的发生,溶栓后3d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及早发现PH-2并调整治疗,减轻PH-2造成的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