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药液质量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监测空气消毒后配置中心配药室与普通治疗室护理操作前及操作后2h空气菌落数,并在相应环境下进行输液加药,检测已配药液不溶性微粒数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统计不同配药环境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的数量。结果普通治疗室操作后空气菌落数高于操作前(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的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敷和微生物污染低于普通治疗室(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率低。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使用,可大大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和药液污染.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值得各个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液体污染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方法:对静脉输液应用过程中产生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并建立监控体系。结果:静脉输液在配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药物配伍、环境、操作、输液器具等因素影响,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3.
杨训  郭红  马丽丹 《中国药房》2011,(37):3551-3552
目的:比较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2种排气方式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情况。方法:模拟临床输液操作,分别采用上、下部排气方式对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进行排气,同时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3.11±0.82)、(4.21±0.87)个/mL,t值为3.985,P=0.000;≥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0.19±0.90)、(0.36±0.10)个/mL,t值为2.374,P=0.000。2种排气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采用上部排气方式对减少药液不溶性微粒方面优于下部排气方式。  相似文献   

4.
刘兴  李世东 《齐鲁药事》2014,(3):176-178,18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调配中心环境(PIVAS)与自然环境下输液调配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两种环境下分别向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中,按1支/次的速度,分15次,加入肌苷注射液15次,加入肌苷注射液15支,然后检测不溶性微粒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环境下调配的输液检测结果表明,PIVAS环境下所调配的输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粒数明显少于自然环境下所调配的输液中的粒数,两项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5μm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粒数也相对较少。两种环境下加药次数3次以上与加药1次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输液调配过程中,PIVAS环境可明显减少不溶性微粒数量。建议医疗机构应大力提倡PIVAS环境下进行输液调配。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通过药物生产过程、加药过程、环境空气污染进入机体,造成各种危害。通过提高制剂的纯度、建立静脉配制中心、人员管理、用物准备、减少不合理用药、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使用,来降低不溶性微利的发生率,以提高临床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不同溶媒配伍后经过不同输液器的微粒变化,探索降低七叶皂苷钠输液微粒数的方法。方法应用不溶性微粒检测仪.分别检查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溶媒混合后输液中微粒数以及各输液通过不同输液器后微粒数的变化。结果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输液中微粒数增加大于其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输液中微粒数:上述输液分别通过一次性使用精密输液器后输液中微粒数均明显减少;而通过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后输液中微粒数均显著增加。结论选择10%葡萄糖注射液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溶媒,通过一次性使用精密输液器静脉滴注,可减少进入静脉微粒数,从而减少发生静脉炎。  相似文献   

7.
李树立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41-154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市医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8.
浅析配药环境对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药物配伍后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的实验表明,配药环境对配伍后的大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影响较大,揭示要提高输液的质量,除坚持规定的质量标准以外,对静脉用药中的不溶性微粒也应加以控制,同时还应有工作条件良好的配药环境以及高素质的配药人员.  相似文献   

9.
浅析配药环境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兰  宋娟 《中国药业》2002,11(3):65-65
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药物配伍后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的实验表明,配药环境对配伍后的大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影响较大,揭示要提高输液的质量,除坚持规定的质量标准以外,对静脉用药中的不溶性微粒也应加以控制,同时还应有工作条件良好的配药环境以及高素质的配药人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输液反应残留液过滤前、后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几种输液反应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数和经空白输液器再次过滤后的不溶性微粒数,同时对空白液体测定其过滤前及用残留输液器过滤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残留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增高,经空白输液器过滤后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减少,而空白液体经残留输液器过滤后不溶性微粒数也明显增高。结论:临床使用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应考虑微粒相加问题;建议输液器中再增加一个过滤器。  相似文献   

1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致害性愈来愈受到重视,中国药典1985年版和1990年版均增加大输液不溶性微粒的检查项目.并规定了标准范围。不论制药厂还是医院制剂室,对大输液生产过程,严格按GMP的标准要求.强化了避免微粒污染的相应设施和质控手段,使大输液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不溶性微粒多数都能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但是,由于临床输液,多有加入其它药物配伍静脉满注,有可能使大输液内微粒数增加,甚至超过规定范围,增加输液的致害性。近来临床输液,大多采用带有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代替乳胶管制作的输液器,理应使临床输…  相似文献   

12.
30种静脉用针剂药物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向荣  李岩 《首都医药》2000,7(3):30-31
本文通过对30种静脉用针剂不溶性向来 闰考察表明:每种静脉用针剂均含有不同粒径及数量的微粒。其中头孢唑林、头孢拉定、黄芪注射液、双黄连粉针等12种药物的微粒数量超过《中国药典》1995所二部静脉滴注用输液规定。提示生产有严格按GMP要求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药典应增设对100ml以下静脉用针剂不溶性微粒的限量规定,同时还要求高精度的输液滤器用于临床,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王守慧  李鹏娟  刘桂兰 《中国药房》2011,(13):1235-1237
目的:为了避免配药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应用自制的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专利号:201020214054.5)与常规配药法,分别将注射用青霉素钠640万u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各配置20瓶,对2种方法配制的药液中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配药法所配药液比较,应用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所配的药液中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可有效提高配药质量,保障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影响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考察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使用不溶性微粒分析仪针对不同厂家各种输液器以有终端滤器和无终端滤器对各粒径微粒进行测定。结果:终端滤器对25,10,5μm粒径的微粒均有滤过作用,对2μm粒子也有滤过作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输液器质量不同,有的输液器终端滤器几乎不起作用。结论:要加强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管理,确保病人输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一次性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微粒影响的考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考察一次性输液器终端滤器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使用不溶性微粒分析仪针对不同厂家各种输液器以有终端滤器和无终端滤器对各粒径微粒进行测定.结果:终端滤器对25,10,5μm粒径的微粒均有滤过作用,对2μm粒子也有滤过作用.不同厂家生产的输液器质量不同,有的输液器终端滤器几乎不起作用.结论:要加强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管理,确保病人输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7种中药针剂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种静脉用中药针剂在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配伍后10μm以下微粒数明显超过空白溶剂,≥10μm微粒已超标。配伍时间延长微粒量增加,经t检验0h组与4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生产厂家应按GMP要求,提高中药针剂工艺水平,规定不溶性微粒限度检查。缩短临床配伍应用时间,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药物配置过程中发生的不溶性微粒污染与人为的不恰当操作、用药不合理等有密切关系,必须要严格控制不溶性微粒的产生环节,才能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性。为此,本文对药物配置过程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不溶性微粒的形成,提高静脉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宋淑梅 《黑龙江医药》2002,15(4):F003-F003
我院从1999年6月10日至2001年8月20日共发生输液反应5例,为分析造成输液反应的原因,翻阅了有关输液反应的资料,了解到输液反应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现简要介绍如下。1 环境空气与输液反应在配药操作或输液过程中,环境污染,空气中就可能带入不溶性微粒,微生物和某些可溶性物质。另有报道,输入合格的500毫升液体以50~60滴/分速度,在输液一半后细菌检出率为71.7%,而且病人出现热原反应,表现加配药操作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治疗中 ,特别是应用大量及多种静脉药物的重症监护领域 ,医疗质量的控制和病人的安全性极其重要。随着药品的生产及应用不断扩大 ,临床药物配伍的增多 ,静脉用药中的微粒污染问题应引起医药界的足够重视。1 微粒污染产生的有关因素关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问题 ,以往文献中已有较多的报道。随着GMP的实施 ,输液质量已大幅度提高 ,静脉用药中的微粒主要来源于加入的针剂。由于质量控制标准和生产工艺的不同 ,可造成制剂中微粒数量的巨大差异。最近一项研究比较了凯福隆与 12个国家生产的 2 7种头孢氨噻肟仿制品 ,证实仿制品中含…  相似文献   

20.
9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对9种静脉用中草药注射加入输液后所含不同粒径的微粒及数量进行检测。方法;采用仪器法检测静脉用中草药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结果:静脉用中草药注射剂中所含微粒数较西药分针剂所含微粒多且已超标,粒径分布状态基本为2-5μm微粒占97.76%,10-25μm微粒占2.24%。结论:提示中草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必须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