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310例抗感染药物AD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度收集的31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及诱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10例抗感染药物ADR中,女50.65%(157/310),男49.35%(153/3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率为35.81%(111/310);涉及14类59种药品,其中发生率最高为头孢菌素类29.35%(91/310),其次是喹诺酮类23.87%(74/310);静脉给药ADR82.58%(256/31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84%)。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某院562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2016年上报国家ADR监测系统的562例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在562例儿童ADR中,男304 例(54.1%),女258例(45.9%);1-3岁年龄组ADR发生率最高(47.0%);静脉滴注是引发ADR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共372例(66.2%);引发ADR最多的药品种类为抗感染药(44.8%),而抗感染药又以头孢菌素类为主(57.5%);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8.4%)。结论:给药途径、品种等多种因素与儿童ADR 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速度等,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某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到的392例抗感染药物ADR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63.26%)明显高于男性(36.73%);392例ADR报表中,氟喹诺酮类(140例)和大环内酯类(133例)最多;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过敏反应(36.85%)和胃肠道反应(25.21%),其次是神经系统反应(12.06%);静脉给药(80.61%)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应重视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爱华  符珏 《中国药业》2012,21(2):62-63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1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以60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38.0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56.81%),口服给药次之(34.49%);涉及药品141种,以抗感染药物为主(19.25%):累及器官或系统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共96例(34.29%),其次为消化系统61例(21.79%);新的、不明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34例(15.96%).结论 应重试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院45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的45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1例ADR报告共涉及16类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5.18%);抗感染药物发生率最高(33.26%),其次是消化系统药(14.41%)、营养药(9.98%)、影响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7.32%);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25.06%)。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1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5-2006年各临床科室上报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15例不良反应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最多(42.3%),其次为中药制剂(20.4%);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45.1%),其次为发热反应(16.3%),消化系统居第3位(13.5%);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6.8%(186例);不良反应较严重的占3.3%(7例)。结论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提示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测,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8—2010年我院2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仝敏  吴琳 《中国药业》2011,20(21):42-43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8年至2010年上报的28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报告科室、给药途径、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由干内科上报最多(47例,占16.61%);抗感染药物引起的比例最高(占49.82%),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7.31%);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引起的249例,占87.9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5.58%。结论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与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并考虑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从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及ADR的严重程度等统计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2019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173份。结果 173份抗菌药物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61~8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42.20%);静脉滴注是引发抗菌药物ADR的主要给药途径(94.22%);涉及抗菌药物ADR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29.48%),其次为喹诺酮类(22.54%);ADR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为消化系统(36.6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0.93%);新的ADR共17例(9.82%),严重的ADR共27例(15.60%)。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工作,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ADR发生率,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徐仙娥  冯斐 《中国药业》2011,20(6):62-64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8年至2009年收集到的336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ADR报告数比2008年有所增加.21-30岁人群ADR发生率最高(19.64%),其次是6O岁以上人群(18.75%),11~20岁人群ADR发生率最低(6.25%);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最多(66.37%);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物占首位(59.23%),其次是中药制剂(14.2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9.11%),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20.24%)和中枢及外周神经反应(15.18%).结论 ADR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老年人更易发生,用药时应严加观察.静脉给药引发ADR最多,应尽量采用其他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院3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元春  马儒清  陈金月 《中国药房》2009,(17):1346-134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34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报告ADR例数最多的部门为药学部,有80例(23.53%);21~60a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较高(63.83%),且女性高于男性;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83.24%);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48.08%),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引发;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8.0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提高报告质量,合理、规范使用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95例抗感染药物ADR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了解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将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察中心的195份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ADR发生率8.1%,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0.9%。喹诺酮类药物ADR发生49例,β内酰胺类ADR发生72例,按照药物使用量(频次)计算,喹诺酮类药物ADR发生率则是β内酰胺类的数倍。静脉输注引发ADR185例,占94.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147例,占70.33%。结论:不同的疾病与给药途径差异是未成年与老年患者ADR发生率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ADR与不同抗感染药物药物使用量(频次)有一定联系,但不呈线性关系,将某药物ADR例数在总ADR例数中的构成比等同于ADR发生率是不恰当的;静脉输注引发ADR发生率较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易观察,及早全面发现ADR对其他器官/系统造成损害的方法或标准方面可能还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2.
于盼盼  崔静茹 《中国药房》2014,(26):2463-246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5-2013年收集并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 611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611例ADR报告中,女性(890例)多于男性(72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多,占52.70%;引起ADR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77.53%;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占28.18%;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ADR最多,占35.90%;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7.31%;严重的ADR有4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是抗感染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273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31日期间收集的273例抗感染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273例抗感染ADR中,60岁以上患者抗感染ADR发生率为32.60%(89/273),静脉滴注导致ADR为89.74%(245/273),ADR最高为氟喹诺酮类34.80%(95/273)。2008年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ADR发生率低于2007年,分别下降了0.41%和0.03%;抗感染药物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首位67.03%(183/273),消化系统次15.75%(43/273)。结论:应加强临床对抗感染ADR与药敏试验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集的219例ADR报告,从患儿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累及器官和系统及其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9例ADR中,男142例(64.8%),女77例(35.2%),1~5岁患儿129例(58.9%);涉及药品29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37例,62.6%),其次为中药制剂(51例,23.3%);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213例,97.3%),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215例,98.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82例,83.1%);新的不良反应18例(8.2%)。结论:我院ADR的发生主要与患儿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因素有关,临床应进一步规范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肿瘤患者2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燕芬  庞廷媛  程国华 《中国药房》2012,(26):2470-2471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药物使用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09-2011年间收集的我院287例住院肿瘤患者用药的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率在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中较高(占47.39%);抗肿瘤药发生率最高(占32.06%),其次为维生素及营养药(15.68%)及抗感染类药(11.85%);92例抗肿瘤药致ADR中,以铂类和植物来源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3.26%;ADR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症状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15例,占40.07%。结论:肿瘤专科医院应重视并做好ADR的监测、分析、评价工作,特别是抗肿瘤药、营养药及抗感染3类药物的ADR监测,以保证肿瘤患者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汪慧芳  江佳  赵心同 《中国药房》2014,(26):2457-245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上报的抗菌药物致ADR 54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级、ADR转归、ADR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ADR发生集中在41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发生ADR的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0.73%、5.12%;其中,静脉滴注367例(占67.09%),口服给药153例(占27.97%);左氧氟沙星引发ADR比例最高(占23.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4.90%)和消化系统损害(占27.84%)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致ADR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院3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义  张佐妹  雷力力  荆洪英 《中国药房》2010,(14):1319-13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4~2008年收集到的30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7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以≤18岁和≥60岁的患者ADR发生例数较多(占45.93%);静脉给药最易引发ADR(80.13%);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48.5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27.97%),其次为消化系统(16.10%)。结论:临床应加强抗感染药合理使用与管理,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上报的297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型、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ADR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0.98;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有128例,占43.09%;消化系统和皮肤系统、神经系统的损伤较为常见,分别为28.85%(90例)、26.90%(84例)、12.51%(39例);注射给药引起的ADR最多,为182例,占61.28%;ADR以医师报告为主,占64.65%.结论:ADR在临床药物治疗中较常见,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尽可能避免和减少ADR发生,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彝良县人民医院2010—2012年219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219例ADR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为99例(占45.21%),其次为中药制剂的27例(占12.33%);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为146例,占66.67%;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109例,占48.86%;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