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可调节输液器在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464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用可调节输液器输液和对照组用普通输液器输液,比较两组患者恒定量药液的每日输液用时。结果实验组患者每日输液用时基本恒定,用时差异±3~10min;对照组患者每日输液用时差异甚大,用时差异在±15~60min。结论可调节输液器输液精确,增加了输液安全,操作简单省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新蕊  李素萍  郑瑞芳 《职业与健康》2007,23(22):2126-2127
在神经内科疾病中,常常伴随着呼吸困难,呼吸不畅,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等症状,导致气道阻塞,血氧饱和度下降,危及病人生命。为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气体交换,提高其血氧饱和度,常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常用的是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的建立,由于呼吸道的改路,空气未经鼻腔湿化过滤而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致使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干燥,痰液不易咳出、吸出而加重呼吸道阻塞,造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气管内滴药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湿润及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以前我们常用的间断气管内滴药,需…  相似文献   

3.
李晓红 《医疗装备》2009,22(3):48-48
甘露醇是一种常用的脱水利尿药,该药的特点是容易结晶,需快速进人体内才能发挥其脱水利尿作用。通常在静滴时需向输液瓶内加压才能快速进入体内。常用20mL注射器直接插入甘露醇瓶口加压,具体方法是封闭进气管,消毒瓶塞,然后向甘露醇瓶内反复注射空气以达到快速滴入的目地。这种方法容易造成甘露醇液从瓶塞处漏出弄脏患者的被服并使操作者满手沾满白色的结晶,而且反复注射瓶塞易造成污染,增加感染机会。经过临床实践,采用精密输液器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现将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依照GB8368—2005的要求,测试一次性输液器的流量。通过改变不同的测试条件,分析影响输液器流量的因素,得到的结论是滴管的口径大,流量也大,滴速和静压头对流量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多通道输液器可以同时多通道输液、多通道推药,它既可以缩短病人的输液时间,又可以同时应用其他药物,使病人得到及时治疗,还大大减少了医疗纠纷。我们课题组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各科需多次静脉输液的病人使用了多通道输液器,共计1680人次,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不合DEHP输液器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促进规范使用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对全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门诊及病区的输液情况进行抽样统计,调查不合DEHP输液器的使用情况。同时调查本院脂溶性液体和药物的品种及规格;临床医务人员对不舍DEHP输液器政策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结果四类目标人群中以新生儿组情况最好,不含DEHP输液器的规范使用率达99.4%;脂溶性液体和药物组情况最差,规范使用率为37.6%。脂溶性液体和药物的品种及规格共135个,分属十二大类。临床医务人员知晓)EHP含义的占84.4%;已参加相关培训的占94.8%;知晓哪些人群必须使用的占64.9%;已按规定选用的占B5.7%。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对不含DEHP输液器的正确选用还存在诸多不足,应加强培训、宣教和考核,指字,l告床医务人员根据药物本身和附加剂的理化性质,以及患者的自身状况正确选用,保证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7.
周冠旻 《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0):57-58,72
目的:研究一种新一代低位输液器,它不必将输液瓶在高处悬挂,可以随便将其放在身边,因为输液完毕后压力仍然存在,因此回血的情况不会发生。方法:将压力件安置在PP聚酯空瓶底部,使其在按压缩PE复合膜囊袋分别装有100、250、500 cc液体药物受压,随输液管在蝴蝶螺母控制任意调节下,按照患者适用滴量完成输液过程。结果:它结构简单且能够让低位输液器实现定量输出药水液体,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是一种理想的医用大输液装置。结论:该低位输液器在使用中确实体现出良好的优势,特别是在户外急救、战时抢救,在飞机、火车、轮船、抗震抢险给患者输液救护时,不受任何紧急情况限制,可在第一时间实施抢救。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是临床工作中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临床科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普通一次性输液器,大多无定量装置,在临床中需要控制液体量及浓度时,需反复排换液体,造成医源性浪费,加重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延长治疗时间,也增加了液体污染的可能性。我们研制的一次性容量可调式输液器能避免以上普通输液器的缺点,容量、浓度可调,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减少污染,经临床629例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前防止交叉感染工作已成为检测护理管理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为患者进行穿刺操作中要求"一带、一洗手",即给每例患者操作完毕后必须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抢救、野外大规模救护和一些特殊治疗中,常常需要加压快速输液[1~3],通常是以大号注射器直接往输液瓶/袋内加压注气。这种加压输液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输液瓶/袋内的压力难以持续,重复穿刺注气不仅十分麻烦,还会增加污染机会;(2)注入输液瓶/袋内的气体未经过滤,液体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或病菌污染;(3)如监护不当易发生空气栓塞[4~8]。为弥补上述加压输液方法之不足,我们研究设计了一种仿心泵式加压输血/液器(已获准国家专利,专利号:ZL01208529.4),经简易模型实验效果良好,现介绍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急诊输液流程,提高输液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条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RFID技术,设计开发移动输液管理系统。结果:该系统改善了输液环境,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满足了护士的移动办公需求,提高了工作效率。结论:该系统减少了急诊医疗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一种具有血氧监测功能且根据心率的变化智能控制输血速度的输血仪.方法:输血仪由单片机系统、心率血氧传感器、滴速检测装置、滴速控制器及报警装置等组成,通过心率血氧传感器感受心率和血氧变化,经单片机处理后,将信号传递给滴速控制器,以达到对滴速的控制和对血氧的监测;通过滴速检测装置感知血流的速度,并控制其通断,输血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用于输液固定及替代人工按压止血的效果.方法:将60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在静脉穿刺时均使用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穿刺后按常规方法固定,对照组撤去止血带,实验组再用松开的止血带固定针头硅胶管和输液管末端,观察一次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拔针时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压迫止血,实验组利用止血带固定棉签压迫止血,观察按压部位的出血率、淤血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一次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出血率、淤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一次性止血带用于输液固定能提高输液的成功率,用于压迫止血能替代人工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输血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对预防发热、过敏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接受相同输血总量及成分的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168例与观察组132例,比较两组发热、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反应5例,过敏反应8例,对照组发热反应6例,过敏反应10例,两组发热、过敏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预防输血发热、过敏反应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对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2015年1月—2015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各临床科室3 127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输血类型、临床特点以及可能导致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 127例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12%(16/3 127),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0.352%(11/3 127)、发热反应发生率0.160%(5/3 127),无溶血反应发生,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前三位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依次为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悬液以及血浆,发生率分别为0.288%、0.160%和0.064%;且机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红细胞悬液和血浆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有输血史患者以及有过敏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18岁以上的患者、无输血史患者以及无过敏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血液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液病区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输血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对年龄18岁、有输血史、有过敏史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应严密监视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积极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有利于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的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数字化多功能胃肠机,针对性的应用数字化影像技术,高级自动曝光控制(AEC)校正程序,以及图像亮度稳定(IBS)系统等技术.结果:我院引进的意大利GMM公司全数字胃肠机极大的丰富了医学形态诊断信息和图像的层次,提高了医学影像形态学的显示水平.面对各类患者,无论在透视和拍片模式下都能得到清晰的影像,并涵盖了所有临床检查,如泌尿外科、斜照摄影、全骨盆摄影、危重患者摄影等.实现了X射线影像的网络传输、存储、显示、拷贝、无胶片化等.结论:直接数字化多功能胃肠机,冲破了传统X射线检查技术和手段,进入了数字成像领域,使X射线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血液灌流是近年来临床抢救药物、毒物中毒的一种新方法。但专用灌流机价格昂贵,功能单一,一般医院都未购置;而简单灌流治疗不安全,且效果差。文章介绍了以透析机为基础,经改进后用于血液灌流治疗的技术,包括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使用方法、临床效果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文旨在调查成都地区农村老年人椎体骨折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居住在成都地区具有正式户口 ,年龄在 5 0~ 89岁的农村人群为调查对象 ,进行随机抽样。对每名受试者行胸腰椎侧位摄片。若楔形指数 (椎体前缘 /后缘 )≤ 0 .8,即诊断为压缩性骨折 ,统计椎体骨折的患病情况。结果 成都地区农村老年人随年龄增加 ,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逐渐增高 ,,椎体骨折以中胸段 (T6~ 8)及胸腰段交界区 (T11~L2 )最易发生 ,男性总体患病率2 7 9% ,女性总体患病率 17 75 % (P <0 0 5 ) ,男性椎体骨折在 6 0~ 6 9岁出现跳跃性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失血性休克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研究该院2010年5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28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大量输血后可能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尤其是大量输血患者,医疗人员应当仔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并发症后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提高对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输血传播庚型肝炎的前瞻性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庚型肝炎(HG)在我国输血后肝炎中的发生率及其与输血后乙型肝炎(HB)、丙型肝炎(HC)的关系。方法检测138例因手术输血病人在输血前后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CV、HCVRNA和HGVRNA。结果53例发生输血后肝炎病毒感染,其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48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含1例两型混合感染)。7例输血后可用巢式RT-PCR法查到庚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均有ALT增高。4例单纯HGV感染者,ALT均正常。HGVRNA持续1个月至半年不等。5例输血后HGV感染的病人可查到供血,其中3例病人至少有1份供血HGVRNA阳性。结论单纯HGV感染的献血员和输血后感染者均无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ALT改变,与HGV作为一种重要肝炎病毒的观点不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