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临床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临床中药师进行药学服务.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药品不良反应是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药师在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中的作用。通过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及药物警戒相关知识,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预防、监测和报告。发挥药师专业优势,开展药物监测、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提高生命质量,药师在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药注射品种的开发和临床应用不断扩大,加上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日益重视,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加,就如何预防与治疗尤为重要。1.预防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方法1.1辨证施治,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清开灵注射液具阴寒药性,用于表证有遏制阳气之弊,会导致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王晨静  李萍  曲海军  朱莉  王志 《齐鲁药事》2014,(11):669-67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比较2013年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后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2012年以前无临床药师干预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剂型、不良反应的表现以及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前,我院发生中药不良反应例数为127例,涉及3种剂型,其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占70.08%,比例最高。静脉滴注是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临床药师采用干预措施后,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之前明显降低,占62.11%,说明临床药师的干预措施有效。结论临床药师的积极干预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师药学干预方法。方法 90例服用中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中药用药干预组及中药师药学服务组,各45例。常规中药用药干预组采用常规中药用药干预,中药师药学服务组采用中药师药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干预前后疾病症状积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中药原理认知评分、遵医正确煎煮药物行为评分、正确服药行为评分、病情好转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药师药学服务组满意度为100.00%(45/45),高于常规中药用药干预组的80.00%(3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0,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疾病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疾病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改善,且中药师药学服务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中药用药干预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师药学服务组患者的中药原理认知评分、遵医正确煎煮药物行为评分、正确服药行为评分分别为(96.11±9.16)、(94.56±3.21)、(96.21±1.23)分均高于常规中药用药干预组的(84.03±3.21)、(85.21±3.21)、(85.68±3.79)分,病情好转时间为(8.22±1.21)d短于常规中药用药干预组(11.91±1.27)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师药学服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低于常规中药用药干预组的1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 P<0.05)。结论服用中药治疗患者实施中药师药学服务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正确煎药和服药行为,提高其对药物原理的认知,并加速病情好转,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刘芳 《药品评价》2005,2(6):408-410
中药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的传统药物,一直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一般都认为药物源自天然动植物较温和、无毒副作用、比较安全,而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日益深入,中药新品种、新剂型不断出现,中西药合用不断增多,药物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20世纪初即开始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进行研究,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有明显增多的迹象。随着中药在世界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国际的关注。中药不良反应不仅可在使用单味中药时发生,还可发生在复方中药煎剂及中成药等各种剂型中。其中中药注射剂又占绝对多数Ⅲ。本文将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药不良反应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适用于慢性疾病,疗程较长,且以减轻症状为主,对一些化学药疗效不佳的病证也有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的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上报的27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从报告中分析研究得出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男性患者,〉60岁的老年患者和0~12岁的小孩不良反应例数比较多。药品种类方面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抗肿瘤类的以及补益类的居多。结论患者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既包含了患者自身和药品本身的问题,也包含了药品使用方法等,在临床上应当加强对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上报,及时的发现问题,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临床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药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疗效可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信赖与应用。但由于使用不当.或即使使用得当,对多数人来说是安全的,但对特殊体质的人,却会发生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轻则出现临床症状.重则中毒迅速死亡。笔音愿与同行共同探讨,粗浅谈谈我们在这方面收集到的某些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和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1.
魏晓南 《海峡药学》2014,(3):160-162
随着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不仅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也开始逐渐使用中药。现已有诸多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如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品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龙胆泻肝丸等,都是由于临床掌握不好剂量和用法而出现不良反应。可见中药运用不当同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以便更合理地应用中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自我药疗保健意识的提高,片面强调"药食同源",传统的观念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可以长期使用,随着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亦屡见报道.因此,中药的应用应该引起医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以保证人们应用中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90例中药服用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用药指导策,实验组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比较两组对中药药理作用、煎煮方法、服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的了解程度;干预前后患者遵医用药行为评分;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对中药药理作用、煎煮方法、服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的了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前两组遵医用药行为评分相似,P> 0.05;干预后实验组遵医用药行为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在中药服用干预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的用药认知以及遵医行为,从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院中药不良反应150例分析及预防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萌 《中国药房》2011,(27):2575-2576
目的: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中药不良反应(ADR)的预防方案。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07年5月-2010年5月间ADR中涉及中药150例报告并进行分析。结果:中药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药物类别以内科用药的祛瘀剂、扶正剂较多;剂型以中药注射剂最多。结论:应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与管理,降低其发生率,维护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预防或减少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接收的118例前来进行预防接种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儿童接种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做好统计工作。结果预防接种儿童的总不良反应数率为9例,其中局部反应4例,偶合反应2例、全身反应2例、异常反应1例。结论通过建立预防接种档案、提供优质的接种室以及做好宣传教育、饮食指导、接种前准备、接种后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降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床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并探究预防对策。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2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得出,性别、年龄、药物种类、药物使用方法等均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影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既有患者本身又有药物本身,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需要加强对药物和使用者的监控。  相似文献   

17.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传统中医药使用的日益增多,中药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疗效。与此同时,有关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及死亡病例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且呈上升趋势,其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笔者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对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注射剂是由传统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并精制而成,具有起效快、疗效高,便于临床急症使用的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医药的特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方面的治疗[1]。但随着中  相似文献   

19.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感染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1]。按抗菌谱和抗菌作用的特点,一般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为4代:第1代: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等;第2代: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头孢丙烯等;第3代: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第4代: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增多,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  相似文献   

20.
王铁烽 《海峡药学》2006,18(5):212-213
本文通过分析医疗机构在中药应用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一些环节,提出临床药学的工作重点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