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收到良好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9月—2014年9月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急性复杂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南海第七人民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复杂性胆囊炎患者4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照组,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4.329,P<0.05)。结论急性复杂性胆囊炎采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治疗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并发症少,可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疗效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手术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用分为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和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组),每组17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9%)低于对照组(23.5%)(P〈0.05)。结论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方法将9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切口行胆囊切除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行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序贯法将其患者分成两组,即观察组(n=40例)与对照组(n=40例),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和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行LC手术,对照组53例行OC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置引流例数、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止痛药使用例数、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0例,对照组6例占11.32%(6/53),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具有创伤小、疼痛轻、腹腔粘连少、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野清晰、切口美观、下床活动时间早、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治疗的60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手术,观察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腹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应用效果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减轻了疼痛感,提高了康复速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急诊胆囊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指征为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Mires综合征、Calot三角致密粘连改变、萎缩性结石性胆囊炎等.结果 手术时间为45~80 min、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6~12h,开始进食时间为术后24~48h、住院时间8~15d,术后发生胆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6~36个月,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应用于急诊胆囊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甲泼尼龙激素治疗对阿霉素肾病大鼠上颌骨骨密度 (BMD) 的影响。方法 将 40 只大鼠随机分为 4 组, 空白对照组、 激素组、 阿霉素肾病组、 阿霉素+激素组。阿霉素肾病组及阿霉素+激素组采用间隔 1 周 2 次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 4 mg/kg 建立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 空白对照组和激素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 mg/kg。建模后激素组及阿霉素+激素组给予甲泼尼龙 30 mg/ (kg·d) 灌胃, 空白对照组及阿霉素肾病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 1 次, 连续 10 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骨钙素 (BGP)、 Ⅰ型原胶原 N-端前肽 (PINP)、 β- Ⅰ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 (CTX) 水平; 并行上颌骨 micro-CT 三维扫描检测骨小梁厚度 (Tb.Th)、 骨小梁间隙 (Tb.Sp)、骨小梁数目 (Tb.N)、 骨体积分数 (BVF)、 BMD。结果 与其余 3 组相比, 阿霉素+激素组 BGP、 PINP 降低, CTX 升高(P<0.05)。经 micro-CT 三维扫描分析, 阿霉素+激素组上颌骨发生明显骨质疏松现象, 包括骨显微结构的改变, BMD 降低、 BVF 降低、 Tb.Th 减少以及 Tb.Sp 增宽 (P<0.05)。但各组 Tb.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霉素肾病大鼠本身存在骨代谢异常, 大剂量激素治疗可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 使其骨代谢水平下降, 影响骨小梁结构。  相似文献   

12.
环孢素(cyclosporine A,CsA)作为钙调磷酸酶的抑制剂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然而,该药在患者个体间的疗效差异大。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3A4和CYP3A5是CsA体内代谢的肝药酶,此外,肠道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对该药的外排作用也显著影响CsA的吸收。目前研究示CYP3A5*3、CYP3A4*1B、*18B、*22的多态性,以及编码P-gp的ABCB1基因中的3种多态性,即C1236T、G2677T/A和C3435T,与CsA代谢及疗效相关联,但结论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还同时对参与调节CYP活性或CsA药理作用发挥路径中涉及的分子,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CY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POR)、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及甲酰肽受体1(formyl peptide receptor 1,FPR1)的基因多态性也进行小结,从较全面的角度归纳新近关于基因多态性对CsA在体内的代谢、疗效发挥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刘珏  冯莎  王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5):1434-1438
阿尔兹海默症(AD)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致神经纤维缠结,因此Aβ和tau是开发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的两大靶点。近些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对阿尔兹海默症有疗效。其中,匹伐他汀是他汀类新一代药,对AD的药理作用机制有:以Aβ为靶点的降胆固醇降脂作用、缓解氧化应激造成的细胞损伤作用、减少炎症反应作用、以及对神经血管和神经细胞及突触的保护作用,和以tau为靶点的减少tau蛋白总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这些基础研究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他汀类药物对AD疗效的临床报道,而对于匹伐他汀改善AD等神经疾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未见具体匹伐他汀相关临床报道。  相似文献   

14.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peptidases must be tightly regulated to prevent uncontrolled hydrolysis of peptide bonds, which could have devastating effects on biological systems. Peptidases are often generated as inactive propeptidases, secreted with endogenous inhibitors, or they are compartmentalized. Propeptidases become active after proteolytic removal of N-terminal activation peptides by other peptidases. Some peptidases only become active towards substrates only at certain pHs, thus confining activity to specific compartments or condition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roles proteolysis plays in regulating GPCRs. At the cell-surface, certain GPCRs are regulated by the hydrolytic inactivation of bioactive peptides by membrane-anchored peptidases, which prevent signalling. Conversely, cell-surface peptidases can also generate bioactive peptides, which directly activate GPCRs. Alternatively, cell-surface peptidases activated by GPCRs, can generate bioactive peptides to cause transactivation o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thereby promoting signalling. Certain peptidases can signal directly to cells, by cleaving GPCR to initiate intracellular signalling cascades. Intracellular peptidases also regulate GPCRs; lysosomal peptidases destroy GPCRs in lysosomes to permanently terminate signalling and mediate down-regulation; endosomal peptidases cleave internalized peptide agonists to regulate GPCR recycling, resensitization and signalling; and soluble intracellular peptidases also participate in GPCR function by regulating the ubiquitination state of GPCRs, thereby altering GPCR signalling and fate. Although the use of peptidase inhibitors has already brought succes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the discovery of new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volving proteolysis that control GPCRs may provide additional targets to modulate dysregulated GPCR signalling in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表达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H5N1 avian influenza A virus,H5N1 AIAV)NIBRG14株结构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为研制新型人用流感疫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反转录PCR扩增H5N1 AIAV NIBRG14株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编码基因,并将改造的HANA基因克隆至痘苗病毒穿梭质粒 pSCCK。在重组质粒与痘苗病毒天坛株(vaccinia virus Tiantan,VTT)于Vero细胞中发生同源重组后,筛选同时表达HA和NA的重组痘苗病毒(rVTT-HA/NA),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反转录PCR扩增的HANA基因大小约分别为1 700和1 400 bp,与预期相同。DNA测序证实,改造的HANA序列正确。对获得的rVTT-HA/NA进行PCR及测序表明,HANA基因正确插入VTT。蛋白质印迹显示,rVTT-HA/NA感染的Vero细胞表达的HA和NA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表达的HA具有血凝活性,血凝滴度为1∶32。结论  重组痘苗病毒rVTT-HA/NA可稳定表达H5N1 AIAV NIBRG14株的HA和N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托法替布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受体拮抗剂益赛普分别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RA)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RRA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枸橼酸托法替布(5 mg)联合甲氨蝶呤(10 mg)治疗,B组单用益赛普(25 mg)治疗,C组采用益赛普(25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美托洛尔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美托洛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组,美托洛尔组口服给予美托洛尔40 mg·kg-1,美托洛尔联合银杏叶提取物组口服给予银杏叶片28.8 mg·kg-1(按黄酮醇苷量)和美托洛尔40 mg·kg-1。给药后2,5,10,20,40,60,90,120,240,360,480,720 min股动脉采血,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美托洛尔及代谢物血药浓度。结果:美托洛尔组联合灌胃给予银杏叶提取物与美托洛尔后,美托洛尔Ka和AUC0-t显著降低(P<0.05),tmax显著增加(P<0.05),美托洛尔代谢产物O-去甲基美托洛尔和α-羟基化美托洛尔AUC0-t显著增加(P<0.05),而CL显著减小(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美托洛尔的血药浓度,抑制其代谢物O-去甲基美托洛尔和α-羟基化美托洛尔的清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优化福司氟康唑合成工艺。方法 以廉价易得氟康唑为起始原料,使用三氯氧磷进行氯磷酸酯化,之后与苄 醇进行缩合,得到中间体 c,将中间体 c 用 Pd/C 催化,以甲酸铵为氢供体,进行脱苄基,经过酸化,析晶,得福司氟康唑。结 果 总收率达 70.7%,纯度为 98.8%,产品结构经 1 H NMR 确证。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条新的合成路线,该合成过程操作简单, 起始原料便宜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易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准确快速检测灭活疫苗中β-丙内酯(β-propiolactone , BPL)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BPL含量检测,用外标法计算BPL含量。对分析方法的专属性、系统适应性、线性和范围、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耐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BPL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在相应保留时间内可见BPL峰,阴性对照溶液未出峰。BPL峰5次进样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且与其他峰分离度大于1.5。BPL的浓度在1.11~35.52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成线性关系。浓度分别为2.22、4.44和8.88 μg/ml的供试品溶液回收率在97.3%~106.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检测限为0.30 μg/ml,定量限为0.49 μg/ml。结论  建立的BPL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系统适应性、线性和范围、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符合定量检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IL-6是炎症反应中的关键细胞因子,参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监测IL-6水平可在临床早期判断疾病类型,对了解疾病进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IL-6通路是维持机体平衡和许多疾病失调的关键途径,靶向IL-6通路的抗体药物成为多种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的创新疗法,并有可能应用于可产生细胞因子风暴的其他疾病。此文针对国内外已上市及在研靶向IL-6/IL-6受体信号通路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