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为人类狼疮性肾炎(LN)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取雌性亲代DBA/2的淋巴细胞分4次经静脉注射雌性子代F1代杂交鼠(C57BL6× DBA2)。注射时间为0,3,7,10 d。每次注射淋巴细胞数为50× 106。结果尿白蛋白于第4次注射后2周开始升高,第12周达高峰;血抗ds-DNA水平于第4次注射后2周已明显升高,至第4周达高峰,各时点与对照组差异明显。普通光镜(PAS、PASM)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轻度增生,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荧光示IgG沿基底膜呈线状或颗粒状沉积,部分小管基底膜亦可见其沉积;电镜显示膜性肾炎改变,基底膜增宽,内有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足交融合。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狼疮样肾炎动物模型,主要为膜性肾炎。 相似文献
2.
p38MAPK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小鼠肾组织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样小鼠肾组织p38MAPK的表达变化,进而分析p38MAPK在狼疮肾炎肾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雌性(C57BL/6J×DBA/2)F1杂交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于16周末处死,取肾行HE和Masson染色,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p38MAPK、P-p38MAPK在肾脏的定位表达,RT-PCR法研究各组肾组织TGF-β1、p38MAP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定量检测TGF-β1、p38MAPK、P-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观察两组小鼠24 h尿蛋白排泄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24 h尿蛋白排泄量、TGF-β1、p38MAPK和P-p38MAPK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TGF-β1与p38MAPK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8,P<0.05)。结论:cGVHD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TGF-β1、p38MAPK和P-p38MAPK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p38MAPK信号通路可能在狼疮肾炎肾纤维化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半相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诱导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eGVHD)动物模型,为allo-HSCT(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中cGVHD研究提供理想的技术平台.方法 以雄性BALB/c(H-2d)为供鼠,雌性CB6F1(BALB/c×C57BL/6 F1,H-2d/b)为受鼠,输注不同剂量的供鼠脾细胞诱导不同程度的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根据存活期、临床和病理积分标准判断cGVHD程度.结果 输注不同量的脾细胞后,各组受鼠均不同程度的诱导出cGVHD,以6×107和8×107组观察到典型的cGVHD临床和病理改变.其发生时间多集中在供鼠脾细胞输注后25 ~ 50天,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体重减轻、弓背为主,病理损害以肝脏尤为明显.临床积分和病理积分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6 ×10 7和8 × 10 7组各时间点临床积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以6×10 7和8×10 7供鼠脾细胞输注,可以成功诱导出动物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技术平台和奠定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供鼠淋巴细胞输注诱导小鼠慢性GVHD,并在此基础上荷瘤建立慢性GVHD的GVL模型,为研究慢性GVHD和GVL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以雄性BALB/c(H-2d)为供鼠,雌性CB6F1(BALB/c×C57BL/6 F1,H-2d/b)为受鼠,通过尾静脉输注8×107/个脾细胞诱导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在输注25天后,受鼠随机分组,通过尾静脉或腹腔或皮下方式接种P815肿瘤细胞,构建慢性GVHD荷瘤模型,用于研究慢性GVHD的同时研究GVT作用.结果 3种荷瘤方式均可形成荷瘤.尾静脉方式可形成小鼠白血病模型,符合人类疾病特点,成功构建慢性GVDH荷瘤的GVL模型.结论 成功建立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荷瘤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样小鼠模型,为进一步探索SLE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亲代BALB/C小鼠淋巴细胞经静脉途径输入(BALB/C×C57BL/6)F1代小鼠体内,用ELISA测定IgG类抗d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核型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抗可浸出核抗原(ENA)抗体。结果亲代淋巴细胞所致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可诱导F1代小鼠产生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等多种ANA,免疫小鼠的肾脏有显著的免疫复合物沉着。结论运用慢性GVHR诱导的SLE样小鼠模型,小鼠发病迅速,抗核抗体的产生与人SLE相似,有利于实验室进行有关SLE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参照有关文献建立c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按随机设计原则将模型小鼠分成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CTGF蛋白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CTGFmRNA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留取24h尿,测定尿蛋白排泄率。结果:模型组小鼠24h尿蛋白总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P〈0.01);RT—PCR检测到模型组小鼠肾组织CTGF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表明,正常对照组小鼠仅在少数肾小管有微弱CTGF表达,而模型组小鼠肾小管及间质均可见CTGF蛋白显著表达。结论:cGVHD狼疮样小鼠肾组织中CTG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可能在狼疮肾炎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诱导及鉴定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小鼠模型,分析其肾病变特点及狼疮相关免疫学特征.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10×DBA/2)F1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12只,对照组7只,分别于第0、3、8天经尾静脉注射DBA/2雌鼠胸腺和脾的淋巴细胞(模型组)或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利用考马斯亮蓝法监测小鼠尿蛋白变化;检测小鼠血清的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CD4+CD25+调节T细胞的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两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的表达量;于12周末分别用PAMS染色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的肾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的尿蛋白自第6周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NA抗体阳性率于第8、12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小鼠周龄增加,模型组小鼠抗dsDNA抗体及抗核小体抗体的滴度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模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但两组间外周血PBMC Foxp3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肾病理的PASM染色可见典型狼疮肾炎病理改变,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IgG广泛沉积;而对照组小鼠肾无以上表现.结论:GVHD模型鼠不仅出现了类似人类狼疮肾炎的尿蛋白变化,血清中还出现多种自身抗体,CD4+CD25+调节T细胞明显异常,其肾病理呈典型的狼疮肾炎改变.因此,cGVHD模型鼠可作为一种比较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基础研究及新疗法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诱导及补肾清热毒方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诱导及补肾清热毒方的疗效。方法 选用 (DBA/ 2×C5 7BL/ 6J)F1小鼠 ,通过尾静脉注射其母鼠DBA/ 2淋巴细胞来诱导模型 ,观察 12周。同时于诱导后第 4周 ,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中药组 ,强的松组 ,模型组及未诱导的F1对照组 ,用药 8周后处死。观察自身抗体、血肌酐、尿素氮、肾脏病理等指标。结果 注射后 4周的小鼠仅有系膜细胞轻度增生 ,未见间质损害。 12周各项观察指标改变最明显 ,病理改变以内皮下大量嗜复红物质沉积 ,肾小管蛋白管型和肾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 ,局灶或节段肾小球出现硬化为主要表现。免疫荧光示IgG、C3沿毛细血管沉积。中药组和强的松组均能降低尿蛋白浓度、自身抗体、血肌酐、尿素氮 ,中药组还有降低胆固醇功效 ,两药对轻度系膜细胞增生有效。结论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模型类似人类狼疮性肾炎 ,是良好的狼疮肾炎模型。中药补肾清热毒方在狼疮肾炎发病早期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①观察人→小鼠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②建立人→小鼠异种移值物抗宿主病 (XGVHD)模型 ,探讨XGVHD的免疫发生机理。方法 :①无菌采集体小鼠脾淋巴细胞 ,经丝裂霉素处理 ,作刺激细胞 ;取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hPBL) ,作反应细胞 ;异种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one wayXMLC) 1周 ;②摧毁受者 (小鼠 )免疫系统 ;将hPBL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 ,两周后检测脾、肾组织。结果 :①小鼠脾淋巴细胞明显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hPBL)增殖 ,3 H TdR掺入值 (cpm)显著增高 (P <0 0 5 ) ;CD4 ,CD8,IgG ,IgM细胞含量明显升高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②实验组 (注射hPBL)动物诱发XGVHD ,脾、肾组织中发现人中CD4、CD8、IgG、IgM细胞 ,有Fas蛋白表达和少量调亡细胞出现。结论 :①人→小鼠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one wayXMLC) ,具有明显细胞增殖反应 ;②本实验方法成功诱发XGVHD ,建立人→小鼠异种移殖物抗宿主 (XGVHD)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WHO-V型,膜性)临床治疗。方法狼疮性肾炎(WHO-V型)统一采用糖皮质激素pred加环磷酰胺CTX治疗,病理表现具有明显活动性损伤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足疗程治疗不能缓解者给予环胞霉素CsA治疗。结果采用以pred CTX为基础方案治疗LN的总有效率为11/14(78.57%),对上述治疗未完全缓解者,使用CsA治疗完全缓解为42.86%,部份缓解为57.14%,总有效率为100.00%。结论pred CTX(和/或MP)治疗狼疮性肾炎(WHO-V型型)有效,临床病理具有冲击指征者,MP冲击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活动度,对以上治疗无效者,应用CsA可大幅度提高蛋白尿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12.
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近年来,随着对狼疮肾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肾活检的应用,狼疮肾炎的治疗已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狼疮肾炎患者的生存率已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狼疮肾炎存在复发及治疗过程中应用各种免疫抑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狼疮肾炎的治疗仍存在挑战。该文就狼疮肾炎的药物治疗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在狼疮性肾炎(LN)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表达和单核巨噬细胞(MΦ)的浸润,探讨其与相应的肾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ISN/RPS 2003年狼疮肾炎病理学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例正常及42例LN患者肾组织MCP-1及CD68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狼疮性肾炎(LN)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MCP-1表达量及CD68标记的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数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在Ⅳ型的表达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MCP-1在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的表达与MΦ在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浸润数量呈正相关(r=0.621和r=0.630,P<0.01);结论:(1)巨噬细胞参与LN肾小球和肾间质小管的炎症病变,其表达与LN进行性损伤有关;(2)LN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浸润的巨噬细胞可能受MCP-1趋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狼疮肾炎(LN)的疗效。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CTX每次0.2g,隔日1次静脉推注,总量6~8g后停用;B组:CTX 8~12mg/kg静脉滴注,每2周1次,连用2d,总量少于150mg/kg;C组:CTX0.8~1.0g/次,静脉滴入,每4周1次,持续6个月~1年或病情好转后改为2个月1次,2~3次后病情仍稳定改为3个月1次,以后为半年~1年1次,维持用药2~5年,全部病人同时使用强的松常规治疗。结果:CTX冲击治疗LN缓解率高,每4周冲击给药与隔日给药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复发情况冲击治疗组明显低于隔日用药组。结论:CTX每4周1次冲击治疗LN并维持治疗2年以上有利于及时控制狼疮活动,保护肾功能,预防LN的复发;治疗LN在发病3~6个月内应用CTX是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6.
脱氧核糖核酸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科住院的狼疮性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血尿、尿蛋白>2.0g/d,肾功能异常,血肌酐(SCr)278.39±80.73/μmol。其中15例狼疮性肾炎根据病情采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免疫吸附柱清除患者血浆中特有的异常增多的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抗ds—DNA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免疫吸附治疗2~3次,平均(2.0±0.35)次,同时口服小剂量强的松0.5mg/kg·d)及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总量6~8g)。另15例患者给予大剂量强的松1mg/kg·d)及间断CTX静脉冲击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好转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结果:30例患者随访6个月,免疫吸附治疗患者的好转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P<0.01。结论:免疫吸附联合小剂量激素及间断CTX冲击,能有效控制狼疮性肾炎活动,明显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患者狼疮活动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评价使用环磷酰胺、糖皮质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方便抽取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23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狼疮活动程度不同将其分为轻度活动组(5例)、中度活动组(8例)、重度活动组(10例)等3个小组,分别予以患者泼尼松片、环磷酰胺治疗,观察各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与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后,其中有18例(78.2%)患者临床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不良反应明显减轻。3组该次治疗总有效率为78.2%;治疗后3组患者24 h尿蛋白、C3(g/L)、C4(g/L)、SCr(umol/L)等指标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受损等并发症是狼疮性肾炎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临床治疗中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个体化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治疗中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炎症状态与血脂代谢间的关系,及其在狼疮性肾炎(LN)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测32例LN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Ⅰ)、载脂蛋白B(apoB-100),高分辨超声技术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LN患者血清CRP和TG、LDL-C高于对照组(P<0.01),apoA-Ⅰ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CRP水平≥4mg/L比<4 mg/L,其颈总动脉平均IMT、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CRP与颈总动脉平均IMT、粥样斑块发生率、TG、LDL-C正相关(P<0.05),与apoA-Ⅰ负相关(P<0.05)。结论:LN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这种微炎症状态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导致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