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温县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4-2008年每年10-11月份对0~、4~、8~、12~、16岁以上5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咽拭采样,直接接种于卵黄双抗平板,置37℃、5%CO2培养箱中分离流脑双球菌。结果 2004-2008年温县健康人群各年龄组流脑带菌率分别在(0~13.33)%、(0~8.82)%、(0~6.67)%、(0~10.00)%、(0~7.14)%之间,年内平均带菌率分别为3.33%、4.55%、3.33%、4.76%、2.83%;2004年各年龄组带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12~岁组带菌率最高为13.33%,2005-2008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份男女性别带菌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群带菌以A群为主,共检出17株,B群检出8株,C群检出6株,319群检出1株,未检出其它菌群。结论温县健康人群流脑整体带菌水平相对较低;带菌菌群共4种,以A群为主,其它依次为B群、C群、319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制定流脑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流脑疫情预测、预警积累数据。方法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以县区为单位按3~5岁、6~11岁、12~15岁、16~18岁、19~25岁分组,每个年龄组抽取20~30人,分别在流脑流行的前、中、后期连续监测两年,采集调查对象的鼻咽拭子,进行带菌率监测。结果流行前、中、后期带菌率分别为3.5%、5.4%、6.6%,流行后期较前期上升了3.1%;3期带菌率卡方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9.168,P=0.000)。菌群分布主要是B群和C群,3期中,C群所占比例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24.7%、58.0%、60.8%。城市两年流行前期带菌率分别为2.2%、4.2%;发病率分别为4.5/10万和4.3/10万。年龄组带菌率与发病构成均以16~18岁最高;流行前期流脑疫苗接种和未接种者带菌率分别为1.7%、4.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带菌率随流脑流行前、中、后期,呈不断上升趋势。以C群为主,C群已成为合肥市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济南市1991-201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特征及菌群变迁趋势。方法 收集济南市1991-2018年疫情资料、2007-2016年急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AMES)监测数据和2008-2018年健康人群带菌状况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1-2018年济南市共报告流脑病例122例,年均发病率为0.07/10万;发病季节高峰期在1-5月(占80.32%);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63.11%),15岁以上病例构成逐年增加;职业构成主要为学生、散居儿童和农民。2007-2016年AMES监测系统检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共33例,占报告病例的1.17%,其中B群20例,C群10例,W群1例,不可分群(NG)2例。2008-2018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共检出34株流脑菌株,A群流脑菌株6株,B群5例株,C群8株,X群2株,Y群1株,W135群5株,NG7株,平均阳性率为0.89%。结论 济南市流脑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流脑优势菌群已发生变迁,现阶段控制以B群为主的发病流行,成为流脑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重点监测省及国家级监测点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结果,评价流脑监测现状,为预防控制流脑爆发、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重点监测省及监测点上报的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脑实验室检测资料及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资料,对2006年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国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0.2/10万,重点监测省中以安徽省发病数较多(261例);监测重点省<15岁儿童平均发病率为0.45/10万,儿童、学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总数的25.35%和41.31%。重点监测省报告病例中检出A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占44.83%,C群Nm占41.38%;健康人群中检出A群Nm占17.76%,B群Nm占48.68%,C群Nm占17.11%;健康人群A群Nm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8.36%,C群为58.67%。结论流脑流行菌群仍以A群Nm为主,C群Nm检出增多;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Nm为主,C群N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A群。应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加强流脑监测,防止流脑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2004年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脑流行特征的变化,预测流脑发病的趋势,为合理地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对全省各县、市进行流脑流行病学监测。选择广州、湛江、韶关及东莞4个市作为流脑重点监测点,在流脑流行前期(10~11月)各监测点按流脑监测方案采集市内0~、5~、10~、15~、25~、35~及45岁以上共7个年龄组人群的咽拭子进行健康人群带菌调查。同时对2004年广东省发生的一起流脑局部暴发疫情进行深入调查。结果2004年4个监测点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简称Nm)的带菌率为0.75%(14/1876),健康人带菌以B群Nm为主。全省共报告流脑27例,死亡1例。2004年3月广东省发生一起由C群Nm引起的暴发疫情,共发病3例,调查发现患者密切接触者、发病分厂的外来工及相邻厂外来工总的Nm带菌率高达13.1%(14/107),检出B群、C群及1892群Nm,未检出A群Nm。用Epsilometertest法对所分离到的15株各群Nm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对甲氧苄氨耐药。结论广东省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健康人群Nm的带菌率很低,但流行菌群发生变化。今后要加强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适当对流脑预防控制措施作相应调整,一旦发生C群流脑疫情,应对重点人群应急接种A+C流脑多糖疫苗,对密切接触者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正常人群流脑带菌状况的调查,了解长沙市流脑流行特征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按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流脑流行前期(11月)采集长沙市各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共367份现场接种于巧克力双抗平板上,在卵黄双抗糖平板上分离培养,再通过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结果所调查的正常人群带菌率为2.72%(10/367)。15~岁年龄组的带菌率最高(7.27%),其次为25~岁年龄组,带菌率为4.00%;各年龄组之间带菌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891,P>0.05)。结论长沙市正常人群流脑带菌率低,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占80%(8/10),其次为C群(1/10),未发现A群流脑带菌者。  相似文献   

7.
2005年合肥地区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流脑流行前期采集不同人群咽拭子于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分离培养。结果不同人群共采集标本1047份,检出阳性32份,阳性率3.06%;菌株分别为A,B,C,H,29E群,其中B,C群各占34.4%。高中生组流脑带菌率最高,为6.67%,经统计学检验,与小学生及幼儿组阳性带菌率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带菌率3.89%,女性带菌率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区人群带菌率2.17%,农村人群带菌率4.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肥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较低,高中生组人群中流脑带菌率较高。要警惕C群流脑菌群引起的流行,进一步探讨B群带菌率增多的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州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方法 于2 0 0 1年10~12月流脑流行前期采集广州市健康人群咽拭子现场接种于巧克力平板上,采用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结果 调查3~6 0岁健康人群2 17人,检出流脑带菌者10人,带菌率为4 6 1% ,阳性菌株全部为B群;各年龄组人群流脑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男性带菌率为4 12 % (4/97) ,女性带菌率为5 0 0 % (6 /12 0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接种过流脑菌苗者带菌率为3 2 3%(4/12 4 ) ,未接种过疫苗者带菌率为6 4 5 % (6 /9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广州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较低,未发现A群流脑携带者,但要警惕B群Nm引起的流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1年合肥地区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为制定流脑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于流脑流行前期采集6个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666份,现场接种于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分离培养,对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和血清学鉴定。结果咽拭子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检出31份,带菌率4.65%;菌株分别为A、B、C、D、X群,其中A群14株、B群12株,带菌率分别为45.16%、38.71%,C群3株,带菌率为9.68%,D、X群各1株。12~15岁儿童流脑带菌率最高,为10.00%,各年龄组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P<0.05)。男性带菌率5.49%、女性带菌率3.75%,城区人群带菌率4.98%、农村人群带菌率4.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肥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为4.65%,12~岁组人群流脑带菌率较高,警惕A群流脑菌群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河北省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m)携带情况,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3年在全省11个设区市,以按年龄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分离培养Nm。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菌株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年共监测28 447人,分离到293株Nm,总带菌率1.03%;石家庄和邢台为Nm"高高"聚集区;15~24岁年龄组带菌率较高;Nm中不可分群者占45.05%,B群占14.33%,C群占12.63%,W135群占12.29%。结论建议继续加强健康人群Nm携带情况的监测,结合人群、地区分布特点及菌群变迁趋势,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流脑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合肥市2005~2006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的动态变化,为流脑疫情的预警和预测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县区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在各县区再按照年龄进行分层抽样。结果健康人群流脑总带菌率流行前期3.05%,流行期6.0%,且流行期B群和C群带菌率上升明显;健康人群带菌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流行期学生、服务人员的带菌率较高,且学生的C群带菌率上升明显;流脑疫苗的免疫史对健康人群的带菌率无直接影响。结论健康人群在流脑流行期总带菌率尤其是C群带菌率明显升高,大年龄学生和服务人员带菌率较高,这些与该市流脑疫情流行特点相符合,应做好对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流脑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随州市近年来流脑的流行趋势及人群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流脑的流行。方法对2001~2006年随州市健康人群进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抗体水平和带菌率进行了分析。结果随州市监测期内未出现流脑病例;健康人群带菌率为5.17%,以B群为主;人群A群抗体阳性率93.51%,GMT为11.53;A+C流脑疫苗免疫前GMT为1.62,抗体阳性率2.76%,免疫后GMT为14.93,抗体阳性率93.66%。结论近几年内随州市出现A群流脑流行的机率很小;A+C流脑疫苗接种后,人群对C群流脑有了一定的抵抗力,但要继续做好流脑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流脑流行菌株的变迁,预防和控制流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湛江市2001~2003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湛江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带菌状况,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1~2003年每年10~11月份对湛江市0~、5~、10~、15~、25~、35~、45岁以上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咽拭采样,直接接种于巧克力双抗平板,置37℃、5%CO2培养箱中分离流脑双球菌。结果 2001、2002、2003年湛江市健康人群各年龄组流脑双球菌带菌率分别在0~3.33%、0~6.560k、、0~10.71%之间,年内平均带菌率分别为2、18%、2.81%、2、51%;2003年各年龄组带菌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以15~岁组带菌率最高,为10、71%,2001年、2002年则差异无显著性;各年份男性带菌率与女性带菌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和W135群各检出一株,未检出其他群流脑双球菌。结论 湛江市健康人群流脑整体带菌水平相对较低;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未发现A群流脑带菌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唐山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带菌率、带菌群型及菌株药物敏感性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流脑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河北省卫生防疫站1998年版《标准技术操作规程》中脑膜炎奈瑟氏菌检验方法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判定标准进行。结果.2001~2007年共分离到流脑菌60株,其中A群10株,占16.67%,B群27株,占45%,C群2株,占3.33%,其它群21株,占35%,2006年在健康人群中首次分离到C群;选取20株流脑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其对头孢拉定、菌必治、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为25%~30%。结论:通过不同年份健康人群流脑带菌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对掌握唐山市流脑菌群分布特征和变迁趋势及菌株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平山县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的带菌状况,预测发病趋势,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1月和3月采集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流脑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2015年平山县采集各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255份,检出阳性11株,带菌率为4.31%。其中C群5株,占45.45%;多凝菌4株,占36.36%;B群、自凝菌各1株,其他菌群未检出。儿童、学生、农民的带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5年检测结果表明,平山县流脑疫情基本稳定,但不容乐观,因在带菌者中发现致病菌,以C群为主。A群未检出,可能与流脑A群多糖菌苗注射保护作用有关。根据检测结果加强对易感人群流脑疫苗的有效接种,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预防流脑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前期和中期健康人群带菌率及抗体水平,为开展流脑疫情预测、预警建立相关依据。方法在全市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服务业人群,于流脑流行前期和中期分别进行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流行前期总带菌率为3.0%,B、C群带菌率均为1.0%;城乡人群带菌率分别为2.2%、4.2%;城市人群B、C群带菌率分别为1.0%、0.5%;农村人群B、C群带菌率分别为1.1%、1.8%;总带菌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趋势。流行中期总带菌率为6.0%,是流行前期的2倍,B、C群带菌率分别为2.2%、3.2%,分别是流行前期的2.2倍、3.2倍;城市人群B、C群带菌率均为3.3%,分别是流行前期的3.3倍、6.6倍;农村人群B、C群带菌率人别为0.3%、3.0%,分别是流行前期的27%、1.7倍。总带菌率以16~18岁的高中学生最高(11.4%)。流行前期和中期A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5%、87.4%,C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7.0%、84.6%,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43,P<0.05;χ2=51.3,P<0.01)。流行前期A群和C群抗体阳性率均为农村高于城市人群,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2χ=51.38,P<0.01)。与流行前期相比,农村人群流行中期A群和C群抗体阳性率未上升或未明显上升,城市人群A群和C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上升了10.8个和29.8个百分点,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χ=16.93,53.1;P均<0.01)。结论开展流脑流行前期和中期带菌率及抗体水平检测,可以初步掌握流脑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深圳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按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5年流脑流行前期(11月)采集深圳市各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共717份现场接种手巧克力双抗平板上,在卵黄双抗糖平板上分离培养,再通过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结果 所调查的健康人群带菌率为1.39%(10/717).15~24岁年龄组的带菌率最高(5%),其次为25~34岁年龄组,带菌率为2.02%;各年龄组之间带菌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83,P<0.05).结论 深圳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低,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占90%(9/10),其次为C群(1/10),未发现A群流脑带菌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沧州市2000--2013年的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带菌率和菌型分布变迁状况,为提出新的免疫策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暴发提供依据。方法每年在流脑流行前期(12月至1月)、流行期(3月)和流行后期(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集0~6、7~12、13~17和18岁以上4个不同年龄组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健康人群流脑带菌调查和分析。依据WS295-200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2000--2013年连续14年监测的4865人中,检出带菌者232人,总带菌率为4.77%。其中2000和2003年带菌率最高,为9.09%;2013年最低,为0.42%。共检出流脑菌群11群,分别为A、B、C、D、X、Y、29E、W135、H、I和K群。其中以B群检出率最高,为1.19%;其次Y群,为1.09%,A和c群的检出率分别为0.60%和0.25%;检出率最低的是W135群(0.14%)。13~17岁组带菌率最高,为6.63%;其次是0~6和7—12岁组,分别为4.10%和4.06%;最低的是18岁以上组,为3.09%。4个年龄组带菌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3,P〈0.01)。结论连续1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沧州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8年以后下降更为明显,反映了多年来沧州市对流脑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的重视。13—17岁组带菌率最高,提示今后要加强该年龄组人群的监测、预防接种以及健康教育工作。带菌者中检出了致病菌株,且检出率高于其他菌群,提示今后A+C流脑疫苗仍应在沧州市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合肥市200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高发的原因,为制订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合肥市2004年共发生流脑69例,发病率为1.50/10万,较前5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10倍。经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诊断的病例C群占20.29%,A群占18.84%,其余为临床诊断的未分型病例。对1 171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采样检测平均带菌率为8.28%;其中以初中生和高中生带菌率为高,分别为14.07%和14.76%。所带菌群以C群最高,平均为4.27%;死亡病例和爆发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C群带菌率分别为30.1%和14.7%。结论做好流脑的临床诊治和预防控制,必须开展流脑的病原学检测,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带菌检测,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广西流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西流脑流行特征的动态变化,预测流脑发病趋势,为制定合理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2006年全年对广西各市、县进行面上的监测。选择凭祥市、全州县和大化县作为流脑重点监测点在流行前期进行健康人群带菌及抗体水平调查。结果2006年广西流脑发病率为0.094/10万,部分人群的Nm带菌率为1.15%,A群抗体阳性率为29.9%,C群抗体阳性率为21.7%。结论2006年广西流脑发病率不高,病死率较高,监测点人群对A群流脑有一定抵抗力,而对C群流脑的免疫力较低,流脑仍然是广西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健康的重要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