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儿院内感染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炳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4):254-255
引起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 ,但体重与院内感染的关系少有文献阐述 ,本文就入院新生儿95 2例作回顾性分析 ,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与体重的关系。1 临床资料1 995年 1月~ 2 0 0 1年 1 0月 ,本院共收住新生儿 95 2例 ,其中男 5 82例 ,女 370例 ,日龄 2小时~2 8天 ,发生院内感染 75例。入院新生儿原发病 :新生儿窒息 30例 ,肺炎 1 5例 ,败血症 1 0例 ,新生儿溶血症 8例 ,硬肿症 6例 ,肺透明膜病 2例 ,肠炎 2例 ,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 2例。对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逐个查阅病历 ,统计临床资料。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参考《医院感染学》。2 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诱发本病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35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诱发高危因素、致病的病原菌及其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40%;革兰阳性菌占22.5%;真菌占37.5%。药敏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真菌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早产、低体质量、留置PICC、气管插管及长疗程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减少院内感染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侵袭性操作的增多 ,院内感染已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危重新生儿中 ,极易发生院内感染 ,且耐药菌株增多 ,导致治疗困难 ,易引起新生儿死亡。本文总结了我院新生儿科近 3年院内感染性肺炎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 ,我院新生儿科收治发生院内感染性肺炎病例 2 2例 ,男15例 ,女 7例 ;入院日龄 0 .5小时至 2 6天 ,平均 3.34± 7.87天 ;胎龄 2 8~ 33周 ,平均 33.6 5± 6 .2周 ;体重140 0~ 5 80 0 g,平均 2 4 2 3.4± 979.85 g;感染时间为入院后 2~ 2 … 相似文献
5.
6.
覃丽霞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7):2565-2566
目的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主要因素及其特点,以确保新生儿得到安全科学的治疗。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时期,出现了54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状况,对此我们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主要并发症集中在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的心脏病等;其临床表现则主要表现为黄疸,腹部、肝脾肿胀,抗拒喂乳,体质差、体温不升,皮疹、皮肤瘀斑,气喘、呼吸受阻等;患病原因的相关因素与是否是早产儿、是否是出生体质差、有没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以及有没有气管插管这些有极其重要的联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结论医院的工作人员理应尽量掌握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缘由,这能够有效的降低其患病率,也能够为其新生儿的预防和治疗带来科学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指导院内感染防控。方法:对入住我科NICU的580份病例进行院内感染调查分析。结果:在580例新生儿中有71例发生了96次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12.2%,包括36例血流感染,33例肺炎,18例尿路感染,6例结膜炎及3例脐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38.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3%)。只有3例念珠菌引起的血流感染(8.3%)。结论:院内感染与住院天数、Apgar评分、低出生体重及菌株的耐药等因素有关,应加强管理和防范,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住院新生儿院内感染性肺炎的细菌种类和药敏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我院患儿中临床诊断新生儿院内感染性肺炎患者31例,采取无菌操作于喉镜下用气管内导管吸取气管内分泌物。并对痰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1例新生儿院内感染性肺炎以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为主,占93.54%(29例),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多,共13例,占41.94%。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和芳香沙雷氏菌,各占16.13%(5例)。革兰氏染色阳性菌2例,全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45%。结论:革兰氏阴性菌是我科新生儿院内感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而其中主要是大肠埃希菌,用药可首选头孢他啶、泰能、氨曲南。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院内感染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构成,以利于实施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08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内感染率为7.0%;NICU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对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结论 新生儿院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侵入性操作、低体质量、基础疾病、医源性传播等都是NICU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管理和防范,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分析近两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NICU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110例患儿资料.分为2010年组59例,2011年组51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院内感染发生的种类,并统计病原学检查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在较常见的院内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血液系统感染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以条件致病菌为主.结论 近两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在发生率及病原菌感染的种类上无显著性变化,院内感染发生率在同等级别的医院中处于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加强综合医院儿内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方法:总结并分析医院儿内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防控对策。结果:提高医务人员抗感染的意识,不断完善各项监控措施,防范高危因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及合理用药,是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的关键。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监管非常重要,应受到各级政府和卫生机构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屡有报道。院内感染不仅增加患儿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影响预后,也是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合并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999~2004年的新生儿破伤风院内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破伤风院内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居首,其次是口腔、皮肤的感染;感染的发生与某些护理措施有关。结论: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护理,减少感染的相关因素,是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医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诱发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管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发生院内感染的危机重症新生儿病例5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了解病原菌分布情况。另选本院同期收治无并发院内感染的新生儿例数50例,分析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分离出菌株中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2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有:中心静脉置管、体质量、5min Apgar评分、机械通气和肠外营养等。结论:引发危重新生患儿并发院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强化监控和管理力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院内感染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病情危重的患儿更易感染,为了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我们应该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国各地儿科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普遍建立,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逐渐增多。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机体抵抗力低下,感染机会较多,并且新生儿败血症往往表现隐匿,一旦发现往往已出现严重症状体征(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一旦出现新生儿败血症,不少患儿危及生命,多数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大大增加住院费用。如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已成为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生儿败血症的较高发生率常常困扰着儿科、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为了引起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特将我院2005年6月-2007年12月的23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做临床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鼠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奇异变型杆菌等在新生儿室流行均有报导,但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在新生儿室流行,国内外尚少见报道,我院新生儿室于1990年11月至12月间发生一次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流行。报导如下: 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感染问题已成为医院分级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过程中,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重要监测部门的重中之重。我院自1995年底申报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前就开始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至今已历经数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下降,漏报率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