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陰囊濕疹(或陰囊炎)中醫稱爲繍球風又名腎囊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皮膚病,原因還不大明白,可能由於種種黴菌如酵母菌之類的寄生,或由維生素B2卽核黃素的缺乏而起,其輕者經適當的治療在一——二星期內卽可治癒,然往往轉爲慢性,反復發作使病人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搔癢不可忍耐,而生悲觀失望情緒。茲介紹一例頑固的陰囊濕疹,使用中藥效果非  相似文献   

2.
阴囊湿疹为一种皮膚炎,此發炎现象一般局限的侵犯于陰囊表皮,也是一种比较常見的皮膚病。在诊断上除了与外陰瘙痒病、陲囊癣以及核黄素缺乏症等外生殖器的症状须加鑑别外,尚不困难。在治疗方面一般是局部疗法,按照各期不同的症状用药,初起时可用扑粉,如滑石粉、炉甘石粉等,当发生湿润则用铅洗剂、炉甘石洗剂,但也有采用全身疗法及对症疗法,  相似文献   

3.
×××,干部,门诊号数,针字136。44岁。男性:。已婚。主诉:二十多年来,经常患失眠症,有哮喘病历史,最近住院做溶血疗法十多次,自觉哮喘停止出院。在工作或看书时经常感觉前额部有紧张而不舒服的状态,胃口不好,消化不良,多吃一些脂肪食物时,则容易发生腹泻。1954年11月15日开始用针灸治疗。体检:① X光照片心肺无病变。②舌有黄薄苔。③脉弦有力。④体格营养均中等。11月15日①先轻刺风府穴(取坐位、用一寸针、直刺深达0.8英寸,有胀麻的感觉时即出针时间约一分钟。)②后针人陵穴雙,足三里穴雙(取仰卧位採  相似文献   

4.
<正> 患者刘××,女,16岁。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均发生抽搐,每分钟抽动约30次。经某医院诊断为指末稍神经炎,针灸和用药数月均无疗效。于1976年10月11日来诊。经四诊合参,诊断为手指瘈疭。治则:循经取穴,舒筋养脉。取穴:合谷、内关、外关、养老、曲池,尺泽、阳池、少海穴,均用刺法。针治七次,毫无效果。我  相似文献   

5.
一、陰部发育不全蔡××二十四歲,因檢查結婚不許可,其母同来診治,我分为七期施治,每七天一期針灸三天,服湯藥三天,休息一天,檢查陰部。第一期:开交骨,滋臀水。針灸取穴:(1)針中極、曲骨、横骨,(2)針中注、四滿、气穴、子宫,  相似文献   

6.
病例一:嵇××,男,50岁。门诊号:00供54。初诊日期:1983年12月30日。左面颊部胀痛二个半月,咀嚼时更甚,逐渐加剧,曾于某门诊部口腔科诊治,诊为腮腺炎可能。以往有类似发作史。检查:左耳垂后肿胀,压痛,扪之有囊样感,腮腺导管触及增粗,按压腮腺区无液体渗出。脉弦苔薄黄。处理经过:曾给予抗生素,维生素丙等皆未效,故求治于中医。中医认为该病系热毒内蕴,阻塞经脉,邪恋绵绵,经久难愈。法当清热解毒,针药并治。先取听会一穴,用泻法,向后斜刺,留针20分钟;翌晨复  相似文献   

7.
笔者运用三棱针治疗腱鞘囊肿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均针刺一次而消除病变。两月后随访除9例外,余未见复发。治疗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后,固定囊肿,用三棱针刺刺囊肿,以刺破囊壁为度,继而出胶冻样囊液。一般多在囊肿表面面积为1.5×1平方厘米时施治。病例介绍:吴××,女,24岁。左腕生一囊肿已三年。于1984年10月来门诊治疗,经上法治疗,一次收效。随访二月后复发,复发后仍治以针刺而愈。  相似文献   

8.
黄××,男,14岁,高安县八井乡人。1986年6月10日诊。四肢软瘫,下肢尤甚,癫痫大发作日十余次。患儿10岁时患癫痫累治未效,家人忧之甚?。1986年4月10日经××医生诊治,服其自制草末药20余天病无变化。5月1日复诊,医用针沿脊椎从上至下刺十余处一次,仍继服末  相似文献   

9.
邱有法 《四川中医》2001,19(12):75-75
患者魏×× ,女 ,6 2岁。就诊时间 :2 0 0 1年 2月 15日。主诉 :双耳突发性耳鸣 2天。两天前患者因发生家庭纠纷 ,突然出现双侧耳鸣 ,声响如潮水 ,鸣声不断 ,按之不减 ,以致夜不能寐 ,痛苦不堪。经五官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给予药物治疗 (药名不详 )无效 ,故来我科求治。诊时患者觉双侧耳鸣 ,鸣声较甚而不绝 ,伴口苦、烦躁 ,舌红苔黄 ,脉弦略数。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诊断 :耳鸣。辨证 :肝胆郁热。治宜清肝泻火。穴取百会、听宫 (双 )、翳风 (双 )、合谷 (双 )、太冲 (双 )。针用泻法 ,留针 30分钟 ,每 5分钟行针 1次 ,每日 1次。治疗 1次病势…  相似文献   

10.
仲景之方,为医方之祖。笔者用《伤寒论》方治疗杂病,几获良效。兹举验案三例以抛砖引玉。一、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治肠结核王××,女性,58岁。长兴县砖瓦厂退休工人。初诊日期:1987年10月21日。中方号:5217。患者腹痛下利赤白脓血,时休时作三年。去年春在常州××医院经钡灌肠和大便浓缩找到结核杆菌,诊断为肠结核。先后用  相似文献   

11.
气喘第九“喘促証,治分門, 鹵莽輩,只貞亓, 陰霾盛,龍雷奔, “原註”:①气急而上奔,宜分别而治之。②貞亓飲是治血虛而气所無所附,以此飲济之,緩之,方中以熟地当归之潤,所以济之,甘草之甘,所以緩之,常服調养之剂,非急救之剂也,今医遇元气欲脫上奔之症,每用此飮以速其危,良可浩嘆。③喘症多屬飮病,飮为陰邪,非离照当空,羣陰焉能退避,若以地黃之类,附和其陰,則陰霾冲逆肆空,飲邪滔天莫救,而龍雷之火愈因以奔騰矣。  相似文献   

12.
1962年1—5月份,我們采用閩南地区遍生的苦楝树之根皮,制成煎剂驅治百余例蛔虫感染者,通过对其中一百例的初步观察,感到本药确有不少优点,茲报道如下。一、方法与对象 1.制药方法:取鮮苦楝树之根皮,用清水洗净,多数外层黑皮未除尽,撕成小块,(大約1×5cm大)加水盖过根皮1厘米深,用电炉(部分用柴火)煮开3—4小时,过滤弃渣,  相似文献   

13.
武××,男,六个月。1983年4月12日初诊。其母诉,婴儿出生一个月左右,发现哭啼时左侧阴囊膨大,形如鸭卵,平卧时消失。查体:在哭啼时左侧阴囊较右侧明显增大,直径约5×9厘米,手推可以还纳,安静平卧时逐渐消失,指诊时股管口可进入小指,哭时按压疝囊有冲动感,疝囊听诊可闻及咕噜声。诊断:狐疝(腹股沟斜疝)。此症多由气虚复感寒邪而致。治宜升提原气,循经取穴。取左侧太冲、蠡沟、冲门,施以烧山火手法,然后起针。并嘱其母以小茴香敷于脐部。依上法治疗6次,婴儿啼哭时不再  相似文献   

14.
<正> 鼻■疮(鼻前庭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于小儿,成年人亦常见之。如果病初治疗及时,可获治愈。若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易成难治之顽症。李鸿全老中医经治二例顽固性鼻(?)疮均获痊愈。现介绍如下: 例一、蒋××,女,62岁,工人。患鼻疮60年曾经多次治疗时轻时重,终未获愈。于1981年3月6日来诊。证见:鼻孔外部燥裂,  相似文献   

15.
商××,男,62岁。64年11月11日初诊。左手掌鱼际处长一黄豆大的凸起硬结,中心为一圆锥形角化,初小渐大,已5年之久,触及之则痛如锥刺。经鸦蛋子、鸡眼膏外敷及手术割治未愈。试用艾条灸治,共5次,鸡眼硬结即渐枯萎而脱落,至今10余载未复发。具体治法:先用小刀削去其表层角化硬结物,勿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們先前的(1949—1953)关於以皮膚活动作为統一完整机体中一个器官的研究工作中,我們观察了皮膚各区域的生理学特性以及后者与大腦各部位及內臟器官的关系。根据文献記載和我們的实驗观察,証明在皮膚上有着一些区域,它們与周圍的皮膚在生理学特性方面有所不同。我們將一些区域称为皮膚活动点,而另一些則称为伴随点。皮膚活动点的位置与神經進入皮膚的部位相符合(在蛙、猫及人体上)。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的位置,根据文献材料来判断,是与中國医学中廣泛採用的“穴位”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17.
透刺法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针透两穴(或两穴以上)的一种针刺法,称透刺法,是刺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为针灸医师所习用。笔者浅析之,管窥之见,敬请斧正。1 溯本来源 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如“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大寒气之浅者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刺于分肉之间,以治肌痹”等隐见透刺法之义。宋·马丹阳《杂病歌》中提及担法(即透刺法)。金·窦汉卿著《针经指南》提及透刺法,惜佚于兵燹。元·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更注重透刺法应用,“偏正头风难医……沿皮向后透率谷”。明·杨继洲《针灸  相似文献   

18.
上星穴治疗鼻衄,始见于《甲乙经》。余多年单用上星一穴治鼻衄,每效若桴鼓。取用1.5寸毫针从上星沿头皮上刺,频频捻转,血止出针。病例:刘××,男,小学教师,于79年5  相似文献   

19.
<正> 黑豆餾油是由黑豆中干餾出来的一种黑色粘稠液体,陕晋民间用来治疗婴兒“胎毒”或“湿毒”?静菥V目称此药可治風疽瘡疥。我院皮膚科自1955年以来,为發揚祖国医学遺产,曾以此药治疗各型嬰兒湿疹,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其优点較一般常用的干餾油疗效高而副作用小,原料来源較易,成本低廉,可大量制作,易于推广。目前我院皮膚科除应用于婴兒湿疹外,并广泛用于成人各型湿疹、神經性皮炎、干癬等急慢性皮膚炎症,証实它具有消炎、收歛、抗菌等作用。我院正在研究其医疗机制。  相似文献   

20.
汉張機仲景氏發明一般熱性病之綜合性療法,著伤寒論,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六經為全书綱領,為各種热性病(外感病)之六大症候範围,所謂六經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也。日人喜多村氏說:‘伤寒論中三陰三陽之名詞,乃假以標誌表裹寒熱虚实之界限,陽剛陰柔,陽動陰靜,陽熱陰寒,陽实陰虚,凡病屬阳,屬熱,屬实,謂之三陽,屬陰,屬寒,屬虛,謂之三陰,細而析之,邪在表者為太陽,虛者為少陰,邪在半表半里者為少陽,虛則為厥陰,邪入里而实熱者,為阳明,虛則為太陰’。分经論治,憑證立法,依法用方,條理分明,規矩严謹,為后世辨症用藥之典範,醫師胡光慈在他的中國醫学精华第三集書中,對傷寒论六经證治大法,根據原文,加以科學整理和解釋,可為今日研究仲景学說較好的參考资料,茲為摘要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