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TI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7例临床确诊的TI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头CT平扫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关的责任病灶;22例脑CT灌注成像异常;25例CTA可见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结论:CTA联合CTP对诊断TI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与脑卒中危险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为TIA的病人行头颅CT平扫,脑CT灌注和颈动脉血管成像。评价脑CT灌注成像的峰值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等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结果:26例TIA患者中,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轻度7例(37%),中度8例(42%),重度4例(21%);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其中混合性斑块9处,钙化性斑块22处,纤维性斑块7处,脂质性斑块6处。老年组钙化性斑块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在26例TIA患者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塞,其中多发2例。26例脑CTP检查,异常17例,正常9例,17例脑CTP异常患者患侧与对侧的平均TTP分别为(11.25±1.94)s和(8.64±0.96)s, 经配对t检验:t=9.418,P<0.01,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侧平均CBF、平均CBV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塞。结论:TIA患者颈内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CT脑灌注成像结合CTA,不仅可以发现颈动脉有无狭窄及斑块的性质,还可以了解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组织的损害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全脑CT灌注(WB-CTP)及联合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天内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208例TIA于入院48 h内行WB-CTP检查及ABCD3评分,比较患侧与健侧脑灌注参数差异,分析WB-CTP结果与ABCD3评分的相关性;随访90天,记录脑梗死发生情况,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因素,评价ABCD3评分、ABCD3评分+WB-CTP及多因素联合预测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208例中,190例(190/208,91.35%)共230处脑灌注异常,CTP分期Ⅰ期86例(86/190,45.26%)、Ⅱ期104例(104/190,54.74%);于175例(175/208,84.13%)发现责任血管。患侧脑血流量(CBF)低于健侧(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均大于健侧(P均<0.05),而两侧脑血容量(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程度与CTP分期呈正相关(r=0.529,P<0.05)。ABCD3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CTP分期及相对MTT (rMTT)均呈正相关(r=0.839、0.556、0.497,P均<0.05),与CBF呈负相关(r=-0.519,P<0.05)。随访90天,65例发生脑梗死,年龄、高血压史、ABCD3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及CTP分期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ABCD3评分、ABCD3评分+WB-CTP、多因素联合模型预测90天内继发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0.888及0.904,ABCD3评分+WB-CTP、多因素联合模型优于ABCD3评分预测效能(P均<0.05)。结论 WB-CTP联合ABCD3评分可有效预测TIA 90天内继发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 方法 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 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 结论 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灌注(CTP)参数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侧支循环建立及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AIS患者,以CT血管造影(CTA)作为诊断“金标准”,按照侧支循环建立状况分为良好组(15例)、一般组(38例)与不良组(2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P检查,对比三组受试者CTP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CTP参数对AIS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上述CTP参数与侧支循环建立分级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评估AI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TP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BV、CBF组间比较:良好组>一般组>不良组(P<0.05);MTT、TTP组间比较:良好组<一般组<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及联合检测对AIS侧支循环建立评估均有一定的效能(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伤后48h内脑挫裂伤区CT灌注(CTP)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的变化,并确定CTP各参数图对1周后病变面积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对18例48h内就诊的患者行CT平扫(NCCT)与CTP检查,首次检查1周后复查NCCT,测量下列4个区域的CBF、CBV及MTT:脑挫裂伤内出血区、低密度区、灶周NCCT密度正常及对侧镜像区脑实质。测量首次NCCT、CBF、CBV及MTT图像上病变面积,并与1周复查NCCT同层图像所见比较。结果:脑挫裂伤内出血区及低密度区CBF[分别为(2.42±1.62)ml/(100g·min)及(10.58±6.45)ml/(100g·min)]及CBV[分别为(0.62±0.41)ml/100g及(1.53±0.47)ml/100g]均明显下降,以低密度区参数变化范围最大;挫裂伤内出血及低密度区MTT明显延长[分别为(16.10±8.45)s及(9.69±6.31)s]。初诊时NCCT上异常密度区1周后有明显增大,以CBF与CBV图所见的异常灌注面积与1周复查时NCCT吻合度最佳(66.67%与50%)。初诊NCCT与MTT图(分别为77.78%与72.22%)常低估1周后NCCT所见病变面积。结论:脑挫裂伤血流灌注明显低于正常,以出血区CBF与CBV下降明显,而低密度区CBF变化范围最大。CBF与CBV图可较好地预测1周后病变的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剂量CT血流灌注成像(CTPI)在评估老年痴呆症病情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入组9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痴呆组),其中52例阿尔茨海默病,43例血管性痴呆;另选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后再进行低剂量CTPI,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选择双侧额叶、颞叶皮质和双侧海马、基底核区域进行测量,运用ROC曲线进行效能评价。结果痴呆组双侧额叶、颞叶皮质、海马和基底核的CBV、CB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MTT和TTP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灌注参数左颞叶MTT、左基底核MTT、左海马MTT诊断老年痴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0.920、0.916,诊断价值较高,左额叶MTT、左基底核CBV曲线下面积为0.867和0.819,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CTPI诊断老年痴呆症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CTPI)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于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病例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根据头颅MRI检查分为脑梗死组及短暂性缺血发作组,均进行CTPI检测并计算CTPI阳性率,分析CBF、CBV、TTP、MTT与NIHSS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及暂性缺血发作组患者患侧TTP、MTT较健侧高(P<0.05),脑梗死组患侧CBF、CBV较健侧低(P<0.05),暂性缺血发作组患侧及健侧CBF、CBV比较无差异(P>0.05),脑梗死组患侧TTP、MTT较暂性缺血发作组高(P<0.05),CBF、CBV较暂性缺血发作组低(P<0.05);CTPI阳性的患者血管闭塞及重度狭窄率(96.77%)较血管无、轻、中度狭窄率高(52.63%)(P<0.05);TTP、MTT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CBF、CBV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CTPI可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侧部位及病情,评估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及预后,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基于低辐射剂量的深度学习重建(DLR)算法颅脑CT灌注(CTP)的灌注参数及动脉峰值期图像质量,与常规辐射剂量的混合迭代重建(HIR)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搜集疑似或已有缺血性脑卒中的60例连续病例并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剂量进行颅脑CTP扫描,使用HIR获得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AIDR 3D)序列,并命名为AIDR-R;B组采用低剂量头灌注序列扫描,使用剂量长度乘积(DLP)重建得到AiCE序列(AiCE-L),同时使用HIR获得AIDR 3D序列(AIDR-L)。对3个灌注序列(AIDR-R、AIDR-L、AiCE-L)分别重建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三个序列灌注参数的差异。分别选取3个灌注序列的动脉峰值期图像,测量半卵圆中心、颈动脉虹吸段、基底动脉及脑干的CT值、标准差(SD)值,计算半卵圆中心、颈内动脉虹吸段、基底动脉及脑干的信噪比(SNR),颈内动脉虹吸段及基底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同时比较AIDR-R、AIDR-L、AiCE-L序列的额叶、颞叶、枕叶及基底节供血区CBF、CBV...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常规进行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及ABCD2评分平行诊断试验对新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脑梗死进行预测的价值。方法:连续性研究了161例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DWI及头颈联合CTA检查,记录TIA患者ABCD2评分、头颈动脉狭窄情况及1周内出现脑梗死的情况。结果:通过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1%、89.62%、90.06%、81.96%、95.00%;通过头颈责任动脉狭窄率≥50%预测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09%、91.51%、90.68%、84.48%、94.17%;两种方法联合平行试验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9.01%、82.01%;序列试验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9%、99.12%。结论:临床ABCD2评分对TIA患者7天内发生脑梗死进行预测的敏感度高于头颈责任动脉中重度狭窄(≥50%),但头颈CTA常规检查与ABCD2评分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提高预测TIA后早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抚触技术在产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产妇满意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科住院正常分娩和剖宫产的健康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抚触组100例,观察新生几吃奶量、睡眠时间、排便时间和产妇满意度。结果抚触组新生儿吃奶量、睡眠时间、排便时间及产妇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抚触既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又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产妇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简单易行效果好的新型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