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伤寒杂病论》小青龙汤是治外感风寒、内伤寒饮证之良方,但小青龙汤尚有另一妙用少见论述。笔者在读书之余偶然悟得,故笔录于此。小青龙汤之妙用能从治肝角度发挥,理由如下。其一,据现存敦煌古籍医书残本的记载和考证,《伤寒杂病论》之青龙、白虎、玄武、朱雀(《汤液经法》中小朱雀汤实为黄连阿胶汤,大朱雀汤实为黄连阿胶汤加人参、干姜)四汤,实源于《汤液经法》中六神大小汤。而仲景出于当时社会背景与政治因素等限制,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以四方神兽命名的方剂有青龙汤、白虎汤,大量文献分析已证明玄武汤即真武汤,唯缺朱雀汤,历代医家多赞同确有此方,然其究竟为何方则莫衷一是。根据文献和对朱雀汤及黄连阿胶汤的分析,讨论两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痤、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  相似文献   

4.
李鼎 《医古文知识》2005,22(3):24-27
又案:仲景书称为“论广汤液”,而仲景所广者,自谓其为“伤寒”为“卒病”。则《汤液经》中,自亦必有伤寒,有卒病。因思《汤液经》中之诸可不可篇,为论中风、伤寒、温病、风温四种,即《太阳篇》篇首题论之所揭示者也。此四种,旧医通谓为“伤寒”。仲景之所谓“伤寒论”,必即谓诸可不可篇;“卒病论”必即谓《痉、湿、喝》等篇。又因见叔和初撰之诸可不可篇未载有《痉、湿、喝》之文,而三撰亦未以之次人三阳三阴篇中,  相似文献   

5.
一、魏本《伤寒杂病论》魏本《伤寒杂病论》指王叔和《脉经》卷7、8、9所收之《伤寒杂病论》。叔和名熙字叔和。名“熙”者,始见《千金要方》卷26(食治》。来本《伤寒论》每卷卷首告题”晋王叔和撰次”。北宋林亿《校正金匾玉函经疏》云“王叔和,西晋太,为太医令”,故世人  相似文献   

6.
陈颖琪  吕章明 《光明中医》2023,(9):1660-1662
从本草分类学角度研究《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种子类药的应用规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种子类药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探究,发现其在经方中以通、降作用为主,且常作为佐使之类,具体药味之间又有不同的主治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伤寒杂病论》中的种子类药在《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三仁汤等后世方剂中的发展。此研究可为临床运用种子类药创制新方以防治疾病提供参考,并可作为《伤寒杂病论》类药研究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7.
《汤液经法》一书的相关记载首见于《汉书·艺文志》,目前学术界认为《汤液经法》为《伤寒杂病论》之源头,且为一部经方类著作。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的关系,认为《汤液经法》非经方类著作,亦非《伤寒杂病论》源头。考证先秦两汉"汤液"相关论述,认为《汤液经法》为一部以食疗为主的著作,认为"汤剂"不能等同于"汤液",由此佐证《汤液经法》是以食疗为主的论著。  相似文献   

8.
<正>张仲景是古代著名医家,被尊称为医圣。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智慧,再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本巨著。昔贤喻昌赞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天苞地苻,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这部著作为后世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创立了若干可用于治疗郁证的方子,比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栀子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桃核承气汤、大承气汤等,从多角度分析治疗郁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然向称难读。近读冯世纶主任医师《中国汤液经方》,久蓄胸中积疑,顿有涣然冰释之感。《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关系考1·确证《伤寒杂病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仲景《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  相似文献   

10.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之谜。  相似文献   

12.
就汤证论的内涵与外延 ,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汤证论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汤证论的发展、汤证论的临床实效性和汤证论的优势与不足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运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治疗冠心病,在临床上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选取小柴胡汤案、半夏泻心汤案、黄芪建中汤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等18个病案进行介绍,将《伤寒杂病论》之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并分析了每个病案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所记载的方子为经方。《伤寒杂病论》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病位有准确的描述,经方中的泽泻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均可治疗眩晕;另外病机相同时也可以异病同治,文中所举案例的病机与葛根汤、吴茱萸汤、白头翁汤方证的病机一致,即可应用。文章通过临床验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于汉末约公元200—210年成书,至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林亿等将伤寒部份的文字定型为《伤寒论》,在此八百余年间,史料记载的张仲景书目及卷数纷然杂陈。宋治平至今又历九百余年,《伤寒论》的版本及有关专著又有大量增加,古今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整理研究。现就近30年主要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一、《伤寒论》定型以前的古传本马氏指出传世医书中的古本有:“脉经”本《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所撰之《脉经》十卷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内容收录了《伤寒杂病论》的文字,这是《伤寒杂病论》现存最早的一种古本。“千金”本和“千金翼”本《伤寒杂病论》。在唐孙思邈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药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17.
依据历代文献资料,对林亿等校定的《伤寒论》序中所载方之总数为“一百一十二方”、《金匮要略》序中所录“二百六十二方”加以考证。并分析《伤寒杂病论》的桂林本和长沙本的版本异同、医方特点等,认为两种版本《伤寒杂病论》均系后人有意托古所作,非仲景之旧物。  相似文献   

18.
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对《伤寒杂病论》序文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索问”、“九卷”二书各有八十一篇,其“八十一难”非今日之《难经》,这就否定了《伤寒杂病论》与《难经》的学术源流关系。今从《伤寒杂病论》对《难经》脉法的应用及其发展,探讨两者的学术源流关系,这对于研究中国医学史和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是不无裨益的。《难经》出现在《内经》之后,对脉学多有发挥,创造了比较完整的脉诊体系。而《伤寒杂病论》则是把《难经》脉法运用于临床的第一家,以下几方面可资说明。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医临床治疗学专著,也同样蕴含着重要的护理学思想。文中从未病先防、整体调护、服药护理、药后护理、饮食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杂病论》的护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是推动中医理论进步与促进临床诊治水平提高的典范与精华,也是中医工作学习、研究及应用的重点与难点,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能正确地理解《伤寒杂病论》的精深理论并使其与实践联系起来,如何将其中的辨证方法和用药原则熟练地应用到临床中,这是历代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核心问题。又,《伤寒杂病论》原用词简略,寓理深奥,思维灵活。所以研究与应用《伤寒杂病论》,必须从思维方法角度全新认识原辨证精神,从思维点拨角度全面领会原整体辨证论治体系。因此,研究与应用《伤寒杂病论》必须重视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