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化痰定眩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34例予强力定眩胶囊治疗;治疗组35例予化痰定眩颗粒治疗,4周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及DHI积分、脑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DHI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脾化痰、平肝定眩法治疗眩晕的方法。方法:对32例眩晕患者采用健脾化痰、平肝定眩法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32例患者眩晕症状大多明显好转。其中18例眩晕完全消失;12例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复发次数明显减少。2例症状无缓解。总有效率93.8%。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7,(10):1372-1373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化痰通脉定眩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拟化痰通脉定眩汤(半夏、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丹参、川芎、葛根、泽泻、菖蒲、远志、麦冬、黄连等)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敏使朗,疗程14d。采用临床症状评分差值法,观察痰浊型眩晕主症、伴随症状、发作频率改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痊愈率和总愈显率为66.7%和26.7%,对照组总痊愈率和总愈显率为43.3%和36.7%,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伴随症状、发作频率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优(P0.01)。结论:以化痰定眩为组方原则的化痰通脉定眩汤对痰浊型眩晕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眩晕患者主观症状、减少发作频率,且疗效优于敏使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疗效。方法:将180例眩晕痰浊中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与对照组84例,对照组予眩晕停、尼莫地平口服,丁咯地尔静滴治疗,治疗组予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观察治疗10天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及治疗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眩晕急性期痰浊中阻证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6.
7.
后循环缺血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病人。2004-2006年,笔者采用定眩汤治疗该病肾阴不足、痰瘀阻络证8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定眩饮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参数的变化。方法: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3次/d,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予以口服定眩饮治疗(每日1剂,早晚口服200 ml,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双侧椎动脉(B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平均速度(Vm)的变化。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定眩饮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同时能够调节和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化痰定眩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痰热型眩晕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6例痰热型眩晕证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组,均予拜阿司匹灵、尼莫通为基础治疗后,将其中54例予化痰定眩方治疗(治疗组),52例予盐酸培他啶治疗(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眩晕和痰热症状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结果:本方可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程度和痰热症状以及TCD流速异常。结论:化痰定眩方对痰热型眩晕证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3例予清眩汤治疗,对照组107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P<0.01),其中右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全血黏度(低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除HDL-C外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论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且安全、无毒副作用,说明从脾胃辨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脾升阳法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120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健脾升阳组则采取常规药物加上健脾升阳汤治疗。比较对照组、健脾升阳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眩晕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健脾升阳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的改善较对照组更好,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血流速度和V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相近P>0.05。健脾升阳组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上健脾升阳汤治疗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是由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发病表现为眩晕或头痛、恶心甚至昏仆,常于转头时发作或加重,平素多有项强头痛等症状.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笔者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应用定眩汤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升清方治疗气虚痰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37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痰阻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中药组采用健脾升清方治疗,中西药结合组使用健脾升清方和尼莫地平治疗。三组分别治疗21d,随访2个月,综合评价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等多方面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21d后在眩晕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方面相比较,中西药结合组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三个组别患者随访2个月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相比,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药组和中西药结合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升清方配合尼莫地平治疗气虚痰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止晕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与对照组96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定眩止晕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分别治疗15d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0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定眩止晕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可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按本虚、标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三个层次指导辨证用药,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按痰浊上扰、风阳上扰、瘀血阻滞进行辨证。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按气血亏虚、肝阴不足、肾精不足进行辨证。并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思路清晰。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分为治疗组(34例),给予定眩汤治疗,对照组(34例)给予尼莫地平、西比灵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18%、对照组73.5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