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采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不同类型支架治疗的64例均为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狭窄率≥70%)、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有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合并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重度狭窄,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根据置入支架的不同,将患者分为Wingspan组(25例)、CoroflexBlue组(21例)及Firebird组(18例)。术后采用TCD、DSA及电话进行随访。结果①64例患者MCA支架置人技术成功率为96.9%(62/64)。其中Wingspan组、CoroflexBlue组和Firebird组成功率分别为96.0%(24/25)、95.2%(20/21)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术后30d内,Wingspan组2例发生脑梗死,其中1例为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闭塞引发,1例为MCA的穿支闭塞引发;CoroflexBlue组1例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1例脑出血;Firebird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③术后6~12个月TCD随访显示,9例出现MCA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4.5%(9/62)。其中Wingspan组为16.7%(4/24),CoroflexBlue组为15.0%(3/20),Firebird组为11.1%(2/18),Wingspan组再狭窄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接受DSA随访,其中Wingspan组1例MCA重度狭窄,1例中度狭窄;CoroflexBlue组1例重度狭窄,1例中度狭窄;Firebird组1例支架术后中度狭窄。结论3种支架治疗MCA狭窄均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经皮球囊成形术或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136例下肢严重间歇性跛行或慢性缺血的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髂动脉阻塞81例,股浅动脉阻塞43例,胭动脉阻塞12例,所有病变首先均进行经皮球囊成形术,如果有夹层或残余狭窄〉30%,则置入支架。随访1年,在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估再狭窄和临床疗效。结果共进行36例经皮球囊成形术和99例选择性支架置入术。术前病变狭窄程度70%~100%(88.6%±7.5%),狭窄长度1.5~18.0cm[(6.2±2.9)cm],治疗节段2.0~19.0cm[(7.3±3.2)cm],术后残余狭窄0%~30.0%(8.7%±5.1%)。手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6个月随访发现,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胭动脉和所有病变分别为7.3%、19.4%和12.3%,球囊成形术组和支架置入术组再狭窄率分别为17.8%比10.2%(P〉0.05);12个月随访发现,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胭动脉和所有病变分别为12.5%、29.9%和19.6%,球囊成形术组和支架置入术组再狭窄率分别为28.9%比16.1%(P〉0.05)。但6min最大步行距离和踝肱收缩压比球囊成形术组均显著小于支架置入术组(P〈0.001)。12个月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和小卒中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阻塞安全有效。中期疗效显示,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组的再狭窄率与球囊成形术组相当,但6min最大步行距离和踝肱收缩压比优于球囊成形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血管狭窄率均〉50%。根据Moil分型,A型7例,B型24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并进行随访及评估,观察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0)31例患者中,MoriA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2.2±4.5)%,Wingspan支架置入后为(21.6±2.1)%;MoriB型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1±7.0)%,支架置入后为(24.2±3.8)%,Wingspan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6.8%;围手术期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单侧肢体力弱及嗜睡,行头部cT及MRI检查,未见明显梗死灶及血肿。②31例患者中失访2例,其余患者随访5-41个月,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支架侧脑梗死的病例。对16例患者行DSA随访发现,Moil分型A型患者术后无一例再狭窄(0/5),MoilB型患者11例中有4例出现再狭窄(4/11,P:n245),其中2例支架术后缺血事件均发生在MoilB型组,无一例死亡。结论通过严格地筛选病例,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长期疗效及如何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支架类型、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中,不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现再狭窄分别为16和6例,χ^2=17.887,P=0.000;吸烟为9和5例,χ^2=5.129,P=0.024。置入裸支架为19和19例,χ^2=6.620,P=0.010;性别、支架位置、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长度、血脂、血糖、血压水平、狭窄段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支架类型(95%CI:1.936~35.997,OR=8.426,P=0.0045)和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95%CI:1.341~18.304,OR=1.6883,P=0.0233)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置入支架的类型关系密切,其他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进行多支或多处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同类型的DES(cypher和taxus)同时置人同一患者体内,并分为cypher组和taxus组,所有患者术后进行10个月临床和造影随访。结果34例患者入选,其中靶血管52支,靶病变68处,共置入支架75枚,其中cypher支架36枚、taxus39枚。术前两组狭窄程度分别为(75.4±14.2)%和(76.9±18.2)%,病变长度为(13.5±9.4)mm和(10.9±4.7)mm(P均〉0.05)。置入支架直径cypher组低于taxus组[(2.6±0.3)mm比(2.8±0.4)mm,P〈0.05]。支架长度分别为(16.8±6.3)mm和(16.0±6.3)mm(P〉0.05)。处理同一病变时,cypher和taxus两种支架重叠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10±5)个月的临床随访,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为8.8%(3/34)。9例患者随访期间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发生MACE的3例患者有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cypher和taxus组各1例),另1例为其他部位新的病变。6例支架重叠的患者无MACE发生。结论对多支或多处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同期置入不同的DES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MCAS)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6年1月-2012年4月,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接受支架置入的患者共62例(62枚支架)。采用TCD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周及3、6、12个月大脑中动脉狭窄段、狭窄远段和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2个月时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残余狭窄、支架类型及疾病危险因素对MCAS术后再狭窄的影响。结果①MCAS术前、术后1周MCA狭窄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平均流速(MFV)分别由(308±59)cm/s和(218±51)cm/s降至(159±54)cm/s和(102±39)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D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11.3%(7/6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19.4%(12/62)。③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P=0.024,OR=7.048,95%CI:1.286~38.617)和残余狭窄(P=0.040,OR=8.995,95%CI:1.110~72.911)是支架置人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④是否规律服用降脂类药物的患者,MCAS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2/27)比36.4%(8/22),P=0.032]。结论TCD可以作为客观评估MCAS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疗效观察的重要手段。糖尿病和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规律性服用降脂类药物,可以降低MCAS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08年1月—201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CAS治疗的患者485例(502枚支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24、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评估CAS术前、术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再狭窄发生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支架置入术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声波特征、形态,置入的支架类型(开环式或闭环式),术后残余狭窄及疾病危险因素对CAS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结果随访中位数时间为24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支架再狭窄的检出率为8.2%(41/502)。CAS后1~、3~、6~、12~、24~36个月累积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4%、5.9%、9.2%、11.3%和11.3%。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OR=2.905,95%CI:1.483~5.694,P=0.002)、术后残余狭窄(OR=3.689,95%CI:1.891~7.197,P=0.000)是影响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开环式支架是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OR=0.428,95%CI:0.218~0.842,P:0.014)。结论CDFI可用于CAS术后再狭窄的评估。使用开环式支架可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术后残余狭窄及高脂血症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Jin ZN  Chen YD  Lü SZ  Song XT  Zhu HG  Li H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93-109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概率的预测模型,为中国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的合理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分析我院2002-2004年1126例冠状动脉内非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患者(2376处病变),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比较术后出现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数据和造影资料,并使用上述数据库建立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概率预测表。结果在889例(78.9%)有6个月随访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的患者中,151例(17%)有糖尿病。再狭窄定义为支架内及前后5mm范围内狭窄≥50%参考管腔直径。在非糖尿病组(738例),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1.2%,糖尿病组(151例)再狭窄的发生率为35.9%(P〈0.001)。多元逻辑分析结果显示参考血管直径(≤3.0mm),病变长度(〉15mm)和胰岛素治疗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可预见危险因素(P〈0.05)。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概率的预测表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再狭窄发生概率首要依赖于参考血管直径。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参考血管直径、病变长度和需要胰岛素治疗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可预见危险因素。非糖尿病患者合并短病变(〈15mm)而无论参考血管直径,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大直径血管(〉3.0mm)合并短病变(〈15mm)预期再狭窄发生率〈15%,可以考虑使用金属裸支架。除此之外,建议使用药物洗脱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之乐(普罗布考)预防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后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163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87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PCI前、后及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时普罗布考组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净获得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6±0.8)mm和(1.5±0.4)mm,P〈0.05;(1.7±0.3)mm和(0.8±0.1)mm,P〈0.01)],再狭窄率明显下降(15.4%和38.8%,P〈0.05)。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0.372±0.06)mg/L和(0.597±40.14)mg/L,P〈0.01];结论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以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Chen JL  Gao RL  Yang YJ  Qiao SB  Qin XW  Yao M  Xu B  Liu HB  Wu YJ  Yuan JQ  Chen J  You SJ  Dai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89-1092
目的探讨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分支开口有严重狭窄且分支口径≥2.50mm的分叉病变患者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共入选应用双DES治疗分叉病变的患者112例,113处病变。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62例(54.9%),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32例(28.3%),回旋支/钝缘支18例(15.9%),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1例。113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64处,“T”型支架置入27处;改良“Y”型支架置入11处;对吻支架置入5处;“V”型支架置入和Culotte技术置入各3处。结果入选112例患者113处分叉病变中(226处病变)使用Cypher或Cypher select DES 91个,TAXUS DES 74个,Firebird DES 67个。64处分叉病变采用Crush技术置入双支架后60处(93.7%)完成了最后的对吻球囊扩张技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1例发生亚急性血栓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再次介入治疗成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包括死亡、AMI、再次血管重建)为0.89%(1/112)。112例均完成了9个月的临床随访,无死亡发生,1例发生AMI由晚期血栓形成所致。48例完成了9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42.9%),8例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再次行介入治疗,总再狭窄发生率为16.7%(8/48)。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8.04%(9/112)。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分支口径≥2.5mm且口部有严重狭窄性病变的分叉病变,采用双DES治疗是安全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是满意的。与Cypher DES相比较,TAXUS DES的再狭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的位置、类型、长度与残余狭窄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根据支架的长度(L)、位置(SS)及类型分组,采用CDFI检查,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的变化,评价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分析不同分组内残余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性。以术后即刻DSA影像及1周内CDFI复诊结果进行评估,支架内残余狭窄率≥20%定义为残余狭窄。结果①根据DSA结果,置入支架的长度L1型(15 mm)84枚、L2型(>15 mm)51枚、L3型(<15 mm)57枚;支架位置SS1型(支架全部位于椎动脉管腔内)45枚、SS2型(支架的1/3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113枚、SS3型(支架的1/2延伸至椎动脉起始部近心端)34枚;药物涂层支架66枚及金属裸支架126枚。②支架置入术后1周内,椎动脉起始段的管径较术前明显增大[(2.7±0.6)mm对(1.1±0.3)mm],PSV和EDV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由(317±109)cm/s降至(123±49)cm/s及由(102±54)cm/s降至(33±15)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术后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药物涂层(18.2%)与金属裸支架(24.6%)、支架不同长度组间残余狭窄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位置为SS2型残余狭窄的发生率(15.9%)明显低于SS1型(31.1%)和SS3型(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可改善血管狭窄的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置入支架的位置不当是造成术后残余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Crush技术置入双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处理左主干Ⅳ型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Crush技术处理患者左主干Ⅳ型分叉病变29例。即在左主干及分支中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主支支架部分压住分支支架2~3mm,并行对吻扩张。记录手术操作及住院相关资料,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冠状动脉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以改良Crush术式完成国产DES置入术,并全部完成最终对吻扩张。平均操作时间36·2±9·4min,平均透视时间为18·3±3·5min。其中13例经桡动脉路径完成,16例经股动脉完成;17例(58·6%)患者为前降支开口病变,12例(44·8%)行球囊预扩张;23例置入PARTNER支架,6例置入EXCEL支架;主支支架直径为3·76±0·25mm,长度为18·19±3·40mm。本组病例无严重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临床随访时间为14·2±5·2个月,无猝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无再狭窄及靶病变血运重建。14例(48·3%)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1·5±2·7个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基线开口狭窄率为78·4%,平均靶病变长度为13·20±4·71mm,主支支架即刻获得管腔为1·92±0·22mm,晚期管腔丢失为0·06±0·10mm,无主支支架再狭窄发生;边支晚期管腔丢失为0·21±0·12mm,无再狭窄发生;左主干晚期管腔丢失为0·09±0·12mm。结论Crush技术置入双国产DES处理左主干Ⅳ型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率高,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临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白膨式颈动脉支架对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50%,并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采用血管超声、MR血管成像及DSA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1)23例患者均成功置人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狭窄率从术前的(70±8)%降至(10±6)%。无手术并发症发生。(2)术后临床随访3~25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复发;19例症状改善。21例超声随访无再狭窄发生,12例接受6个月以上的缸管造影随访,无一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变形。结论应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短期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支架变形并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差异。方法2009年3-11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2例(23处病变,置人74枚支架),分别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种支架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预后。结果①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共12例患者,13处病变,按照病变部位,位于前循环5处,后循环8处,按照Mori分型,A型8处,B型4处,C型1处;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的共10例患者,11处病变(其中1处病变联合使用自膨式支架和球囊扩张支架),位于前循环8处,后循环3处,其中MoriA型1处,B型5处,C型5处。②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MoriC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自膨式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1%(10/11),1例死亡。③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发作,TED随访5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组有1例发生无症状再狭窄(1/4)。结论两种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均有效,且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残余狭窄、支架类型、降脂类药物等因素对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VAOS)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2011年9月,因椎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性狭窄行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共177例(192枚支架),15例为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年患侧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判断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分析椎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①术后1周残余狭窄的检出率为22.4%(43/192)。术后1年的再狭窄发生率为42.7%(82/192)。②术后残余狭窄者再狭窄发生率为76.7%(33/43),明显高于无残余狭窄患者的32.9%(49/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药物涂层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裸支架(30.3%比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③服用降脂类药物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6.7%比65.2%,P=0.047),其中高脂血症患者术后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者VAOS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41.7%比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VAOS后1年的再狭窄率较高,术后残余狭窄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涂层支架及术后规律性降脂类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疗效,探讨最简单处理方法-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81例,分成三组:无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血管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边支血管不予任何处理;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植入DES后,边支血管予球囊对吻扩张;球囊对吻双支架组,主支和边支均植入DES后,予球囊对吻。6个月临床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以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评价血管再狭窄率和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术后6个月,虽然三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65.3±19.6)%、(59.9±17.7)%和(46.8±11.5)%,P〈0.001]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三组间MACE发生率(12.1%、14.8%和19.0%,P〉0.05)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6.1%、7.4%和9.5%,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临床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检测双侧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的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重度狭窄(8例)或一侧重度狭窄、另一侧闭塞(10例)患者,共18例.应用TCD榆测支架置入前、后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①TCD对ICAe闭塞诊断的敏感性为100%(10/10),对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为96%(25/26),总体符合率为97%(35/36).②术前ICAe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为(241 ±55)cm/s,术后1、3、6、12、24个月分别为(59 ±15)、(58±12)、(59 ±15)、(61 ±14)、(64 ±16)cm/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各阶段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③术后支架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较术前升高[(59 ±14)、(120±24)cm/s,P=0.000],血管搏动指数(PI)明显改善(0.64 ±0.15,1.05 ±0.19;P=0.000).术后闭塞侧MCA的PSV亦有所升高[(48 ±17)、(70 ±16)cm/s,P=0.005],而PI值的变化不明显(P=0.379).④术前有2例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双侧颈动脉置入支架后,AcoA关闭;术后有11例AcoA开放,其中10例为一侧闭塞,另一侧狭窄的患者,1例为双侧重度狭窄而仪一侧置人支架的患者.术前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24支(10例为双侧同时开放,4例为单侧开放),术后18支PcoA关闭(6例为双侧同时期,6例为单侧关闭).结论 TCD可用于双侧ICAe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