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胰岛素注射不当致低血糖昏迷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21岁。于2007—08—11因背部巨大痈,感染性休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入院。查体:T39C,P136次/min,R32次/min,BP85/55mmHg,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实验室检查:WBC19.6×10^9/L,尿常规(++++),急查血糖46mmol/L。立即给予抗感染、抗休克、降糖治疗,入重症监护病房实行特别护理。2d后病情明显好转,神志清,精神一般。血糖仍高,医师指示胰岛素6U、6U、4U三餐前皮下注射。第4天早晨,值班护士给患者注射了胰岛素后,患者未进食。  相似文献   

2.
7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地特胰岛素1次/d,自10U起,睡前皮下注射,二甲双胍0.5g,3次/d,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对照组:诺和锐30r,0.30.5U/kg,睡前皮下注射,阿卡波糖0.1g,3次/d,餐前即刻整片吞服或与前几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根据血糖和餐后2h血糖浓度调整剂量,总疗程均为两周。经两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HbA1c及FC-P都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治疗组血糖达标天数较对照组长。治疗期间,治照组出现1例低血糖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2.56%,对照组出现3例低血糖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7.69%。在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中,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血糖达标时间更持久,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安全效价更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2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63例。治疗组给予诺和锐30 0.4~0.6U.kg-1.d-1,2次.d-1,早、晚餐前立即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诺和灵30R0.4~0.6U.kg-1.d-1,2次.d-1,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2组均12周为1个疗程。12周后监测2组6个时点(空腹、3餐后2h、睡前和凌晨03:00)的血糖结果以及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2周后3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空腹、睡前、凌晨03:00时血糖水平,HbA1c水平及胰岛素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未出现皮疹、发热、瘙痒、肝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治疗依从性良好。结论诺和锐30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较诺和灵30R更为满意,低血糖发生率更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诊治疗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Ⅰ组43例和Ⅱ组43例。Ⅰ组给予甘精胰岛素,于睡前皮下注射,初始剂量12U/d,同时联合瑞格列奈胰岛素促泌剂诺和龙,餐前口服1mg;Ⅱ组给予预混胰岛素诺和锐30R初始剂量6U,分别于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联合瑞格列奈胰岛素促泌剂诺和龙,餐前口服1mg。两组患者每周监测1次餐前、餐后2h及睡前共7个时间点血糖,受试者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调整范围2~4U。每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降低,治疗3个月、6个月Ⅰ组FBG、2hPBG、HbA1c水平与同时段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心理、生理、依从性、社会关系及自身影响评分均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Ⅰ组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轻微低血糖发生率、夜间低血糖事件、低血糖昏迷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显著,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和依从性,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1993年1月~1998年12月我院收治药物致糖尿病病人低血糖昏迷21例,现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5~82岁,平均662岁,≥60岁17例,<60岁4例;胰岛素依赖型2例,非胰岛素依赖型19例;入院前发病14例,入院后发病7例;合并肾功能不全9例。12 低血糖昏迷的诊断 21例病人均原有糖尿病,使用降血糖药后出现昏迷,急测血糖均<28mmol/L,葡萄糖治疗后神志清醒。12例在昏迷前出现低血糖综合征[1],9例无低血糖综合征表现而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昏迷。13 用降血糖药物情况 21例中1)磺脲类所致10例,其中优降糖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冶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甘精组和预混组,每组20例。甘精组予3餐前口服瑞格列奈1~2mg;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起始剂量0.2U.kg-1.d-2,根据空腹血糖(FPG)的变化,每2~3d增减1~3U。预混组每日早晚饭前30min皮下注射预混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起始剂量0.4U.kg-1.d-1,根据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变化调整剂量。2组均治疗12周为1个疗程。对2组治疗前后的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及全天7个时点血糖(3餐前+3餐后2h+睡前)水平的标准差(SDBG)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2组FPG、2hPG及Hb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甘精组治疗后低血糖发生率及SDBG均明显低于预混组(均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能安全、平稳地降低血糖,改善糖代谢,且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波动小,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院抢救1例非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正常的情况下,一次性皮下注射诺和灵30R 900U发生低血糖昏迷,救治和护理体会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27岁.因胸闷、心悸、大汗、伴昏迷2h.被家人急送入院.于2010-07-26将诺和灵30R 900 U(此剂量是患者清醒后确认的,并由家人取来诺和灵30R 300 U×3支笔芯空瓶,再次核实)用注射器抽吸全部注射于左臂三角肌处.患者在体检中静脉血餐后2h血糖为7.4 mmol/L,根据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OGTT 2 hPG<7.7 mmol/L为正常糖耐量[1].患者体形偏胖,医生告诉他要注意饮食和运动,预防糖尿病.患者在网上得知胰岛素能治糖尿病,请他人购买,用注射器注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及胰岛素每天多次皮下注射MSII)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39例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和胰岛素4次/d皮下治疗组.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日剂量、低血糖、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CSII组与MSII组治疗后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日剂量均有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次数为8对14,严重低血糖发生次数1对3.结论 与MSII相比,CSII治疗使全天血糖控制更理想,胰岛素日剂量用量小,低血糖及严重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前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避免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 31例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及其反应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 (占同期治疗DKA的 7.8% )入院时血糖无差异。急性低血糖反应组 9例比慢性低血糖反应组 17例的胰岛素应用速度、血糖下降速度快。 5例未发现低血糖。出现低血糖后 ,有 5例再次出现尿酮体阳性 ,其中 1例出现低血糖昏迷 ,1例出现脑水肿昏迷。结论 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过程中仍可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反应症状 ,加强血糖监测可及时发现低血糖 ,及时处理可减少低血糖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率的应用价值,以有效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住我科需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4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80例和对照组170例.回顾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同程度低血糖症状构成比及干预前、后血糖值.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同程度低血糖症状构成比对照显示,意识障碍者和无症状者构成比差异显著,轻度症状者构成比无显著差异.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糖值对照显示,干预前血糖值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血糖值差异显著.所有患者无发展为低血糖昏迷或酮症酸中毒者,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 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加用护理干预措施,能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知识,强化治疗期间规范应用胰岛素,显著降低低血糖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1~2003年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5~78(平均57.9±8.01)岁。其中I型糖尿病10例,型糖尿病22例,病程13~30a,平均(17.7±4.32)a。本组就诊时均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简称MSII)胰岛素用法:3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胰岛素1d用量34~58U,平均(46±6.04)U,血糖控制仍不佳(FBG>10mmol/L),或频发低血糖(每周出现2次以上)。本组均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能与医生进行配合,并愿意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的治疗。1.2方法(1)治疗前均记录患者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和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2种治疗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差异.方法 对50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列为实验组;同期对5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每日多次皮下注射,列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糖达标情况,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 实验组血糖达标所用时间(6.4±1.7)d,胰岛素用量(41.3±7.8)U,发生低血糖5例;对照组血糖达标所用时间(15.4+5.2)d,胰岛素用量(69.4+11.5)U,发生低血糖14例.结论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显著优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法.  相似文献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3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预防治疗及指导。结果8例服用优降糖发生低血糖;1例因自己弄错胰岛素剂量发生低血糖昏迷:12例患者因进食过少所致;8例因空腹运动所致;3例为药物拮抗作用所致。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病情恢复。结论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可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胰岛素强化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82例,每日三餐前10min皮下注射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组98例,三餐前10min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并在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随访3个月后两组脱落率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A、B组患者的日胰岛素平均用量分别为(38.65±7.77)U、(40.27±11.72)U(P>0.05);A组在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11例(13.41%),B组发生低血糖10例(10.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后A、B组的HbA1C水平分别为(6.91±0.74)%和(6.91±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脱落5例(6.10%),B组17例(17.35%),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强化治疗方案均安全、有效,但每日3次皮下注射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的方案更方便,患者的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陈奇盛  张萍  梁慧  蓝海云  陈蝉 《新医学》2006,37(11):725-727
目的: 比较连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Ⅱ)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MSⅡ)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各58例.1组将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置于胰岛素泵内持续皮下注射(CSⅡ组),另1组将诺和灵R与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装入普通注射器内于每日3餐前及22:00皮下注射(MSⅡ组).治疗2周后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种方法均可使患者的血糖达标.CSⅡ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为(6.8±1.2)日,MSⅡ组所需时间为(10.6±2.5)日;CSⅡ组血糖达标所需胰岛素用量为(36±7)U/d,MSⅡ组血糖达标所需胰岛素用量为(42±7)U/d,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Ⅱ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为0.03次/(日·人),MSⅡ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为0.08次/(日·人).结论: 与MSⅡ比较,CSⅡ能更快速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所需胰岛素用量较少,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护理87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院对 1990年住院中的 87例 1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应进行临床分析 ,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低血糖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87例 1型糖尿病患者中 ,男4 8例 ,女 39例 ,年龄 10~ 4 7岁 ,病程 1个月~ 17a ,均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1 2 方法。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 ,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或早晚 2次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3∶7)或短效与长效胰岛素自行混合注射 ,胰岛素用量 34~ 6 2U /d ,分析强化胰岛素治疗阶段低血糖反应的频率、程度。1 3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发作时血糖低于2 .8mmol/…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41岁,以"皮下注射胰岛素600单位2h"入院。患者因情绪因素于入院前2h一次性皮下注射胰岛素600单位,继之出现心悸、冷汗及饥饿感,伴反应迟钝,病程中出现意识障碍,呼之不应,其家属急呼120救护车送入我院抢救室。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8年,自2010-10应用诺和灵30R24U、20U于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平素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不同胰岛素用药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和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2种治疗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差异。方法对50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列为实验组;同期对5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每日多次皮下注射,列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糖达标情况,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实验组血糖达标所用时间(6.4±1.7)d,胰岛素用量(41.3±7.8)U,发生低血糖5例;对照组血糖达标所用时间(15.4±5.2)d,胰岛素用量(69.4±11.5)U,发生低血糖14例。结论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显著优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每日注射次数对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内分泌病区注射胰岛素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 274例,按日注射次数分为4组(1针组117例、2针组343例、3针组118例、4针组696例),每日监测8个时间点血糖(早餐前、早餐后、中餐前、中餐后、晚餐前、晚餐后、10 Pm、2 Am),收集低血糖信息,对低血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不同日注射次数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比例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在低血糖发生时间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全天均可发生低血糖,4组不同注射次数造成的低血糖在发生时间点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日注射次数导致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比例不同,3针组、4针组低血糖发生比例较高;不同日注射次数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日胰岛素注射次数,不同时间段重点观察患者低血糖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夜间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杜彩梅  李丽  刘庆军 《护理学报》2008,15(10):43-44
分析2005年3月—2008年5月9例发生在夜间熟睡后低血糖昏迷的原因有:病理、生理因素,器质性病变,用药不当,饮食、运动不当。护理对策:(1)对生理病理因素引发的夜间低血糖昏迷,掌握低血糖的高危征象,如病程长,伴有较重自主神经病变的老年患者;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冠心病者;长期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近期未监测血糖者等,对此类高危人群列入重点交班及观察对象,密切监测夜间血糖。(2)对药物因素引发的夜间低血糖昏迷,指导患者在饭前30 min服用第1代磺脲类降糖药;对于夜间注射中效胰岛素的患者,护士在凌晨6:00左右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对于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指导患者保证注射剂量准确。(3)对饮食运动因素引发的夜间低血糖昏迷,耐心指导其计算出每日机体所需的热量,每日应最低供给150-250 g主食,在不进食或进食很少的情况下,应减药量;指导患者避免过量运动、空腹运动。(4)对B细胞瘤所致夜间低血糖昏迷,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少量多餐,白天每2~3 h进餐1次,夜间睡眠3-4 h后叫醒患者加餐,以预防低血糖昏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