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颊粘膜鳞癌血管生成与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对48例颊粘膜鳞癌患者肿瘤内微血管与转移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颊癌内微和因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和全身转移的出现,颊癌内微血管密度也增加,当400倍视野内血管密度超过45条/mm^2时,100%的患者发生肿瘤转移,颊癌内微血管密度可以预测转移发生的危险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另外,本文对颊癌内血管生成与血道和淋巴道转移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颊粘膜鳞癌微血管密度与增殖细胞比率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ABC酶标法定量分析了颊癌内微血管密度和增殖细胞比率,其与正常组织的差别及参考价值。颊癌内这二个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颊部组织,分别为后者的208%(P<0.05)和335%(P<0.05)。研究结果表明,微血管密度改变和增殖细胞比例变化均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恶性特征。增殖细胞分布区域与颊癌内微血管密集增生区域相一致,主要分布在肿瘤周边部和癌巢的基底部;二者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呈直线正相关。经统计学处理,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20.0801+1.3044X(r=0.9680,P<0.01)。本研究证明颊癌内血管生成与癌细胞增殖相互促进,是颊癌生物学行为表达的二个重要指标,对判断颊癌的发展和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舌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定量测定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庞芳河 《口腔医学》2000,20(3):118-119
目的 :探讨舌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确立淋巴结转移可能性的域值 ,并对其可靠性进一步测试。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法,应用单克隆抗体第 Ⅷ 因子相关抗原特异性使内皮细胞染色 ,在显微图像分析仪下定量测定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密度。结果 :舌鳞状细胞癌新生血管生成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舌体组织 ;有淋巴结转移组其血管生成密度为56.67±5.16条/mm2 ,无淋巴结转移组为35.37±4.81条/mm2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以 45条/mm2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域值 ,其阳性预测率为95.45%。结论:舌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相关 ,指示性强 ,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域值为45条/mm2,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颊癌及转移淋巴结角蛋白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口腔颊黏膜鳞状细胞癌及转移淋巴结角蛋白谱的特点。方法颊部鳞状细胞癌活检标本及转移淋巴结活检标本,提取角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和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杂交方法研究转移角蛋白谱的表达。结果颊黏膜化鳞状细胞癌中出现了单层角蛋白上皮如CK18、19,而CK10表达缺失;淋巴结转移鳞状细胞癌中出现了单层角蛋白上皮如19等,并且出现了大量角蛋白片段。结论颊黏膜鳞状细胞癌变异性表达CK18、19,不表达CK 10。转移淋巴结和原发鳞状细胞癌的角蛋白谱是不同的,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角蛋白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研究52例颊癌及相关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nm23-H2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颊癌组织中nm23-H1和nm23-H2mRNA表达比正常颊粘膜、白斑、癌旁粘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颊癌有转移组中nm23-H1mRNA表达比无转移组明显降低,转移灶中nm23-H1mRNA的表达更低(P<0.05)。11例有转移颊癌患者中有9例(81.8%)为nm23-H1低表达;而19例无转移颊癌,有15例(78.9%)为高表达(P<0.05)。nm23-H2mRNA表达在有无转移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在颊癌的转移过程中,nm23-H1比nm23-H2起着更重要的作用。nm23-H1mRNA表达可作为预测有无颊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16和P53在口腔颊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32例颊粘膜白斑和扁平苔藓,30例颊癌和10例正常颊粘膜组织中P16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癌转移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颊粘膜、单纯性增生、不典型增生、颊癌中P16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90%、40%;P53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0、4,5%、25.5%、53.3%。颊癌P16的表达率比上皮不典型增生明显降低(P〈0.05)。颊癌P53的表达率比上皮单纯性增生明显升高(P〈0.05)。临床Ⅰ、Ⅱ期病例中P16蛋白表达水平高于Ⅲ、Ⅳ期的病例(P〈0.01)。无颈淋巴结转移病例中,P16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有转移的病例(P〈0.05)。病理分级为Ⅰ级的病例,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Ⅱ、Ⅲ级的病例(P〈0.01)。临床Ⅰ、Ⅱ期病例中,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Ⅲ、Ⅳ期者(P〈0.05)。无颈淋巴结转移病例中,P5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有转移的病例(P〈0.05)。P16阳性组中,P53的表达显著低于P16阴性组(P〈0.05)。结论颊癌早期P53蛋白有过度表达。P16低表达和P53高表达时提示颊癌预后较差。P16和P53蛋白的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评估颊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颊癌组织内血管生成现象,研究新生血管超微结构特征及其与癌细胞浸润生长的相互关系,探讨肿瘤内血管异常对颊癌局部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5例早期颊癌手术标本及临床资料,正常人颊部组织作对照,采取组织病理学方法及透射电镜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早期颊癌细胞具有明显的侵袭特征,并诱发新生血管生成;伴随癌细胞的浸润,邻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代谢活跃出现增生表现;新形成的血管结构不完整,癌肿内多处可见结构缺损的毛细血管直接与癌细胞相邻。结论:早期颊癌内结构稳定、结构破坏和新形成血管同时存在,癌细胞局部浸润、漫延与其诱发血管生成相互促进,并表现出侵袭血管的趋势。新生血管很少成熟并为癌细胞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40例颊粘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嗜酸粒细胞(TATE)的浸润程度进行了观察。发现:40例颊癌组织内均见到多少不等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其浸润程度与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高TATE者其颈淋巴结转移较少出现,预后好。以上结果提示颊癌肿瘤组织内嗜酸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可作为评估颊癌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颊癌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阔肌皮瓣在颊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检查颊部及颌下淋巴结未见显性转移的颊癌患者4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均常规实施颊癌切除和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观察组颊部缺损选择颈阔肌皮瓣修复,对照组选择前臂皮瓣修复。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皮瓣成活、颈部活动度、开口度以及颊部皮瓣黏膜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皮瓣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09)。但观察组内,皮瓣绕下颌骨者出现远端坏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绕下颌骨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9,P=0.044)。颈阔肌皮瓣术后1年供区疤痕明显软化,对颈部活动影响不大,2组颈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的开口度及颊部皮瓣黏膜化情况均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阔肌皮瓣对于术前颊部及颌下淋巴结未见显性转移的颊癌患者的术后缺损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尤其适用于颊部病灶切除后有牙列缺失者,以及手术风险较高不宜实施游离皮瓣者。与游离皮瓣相比,颈阔肌皮瓣具有手术创伤小、临床效果好、操作简单容易开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口腔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颊黏膜白斑10例、颊癌30例的新鲜标本采用MSP、Western blot杂交分析p16甲基化和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颊癌p16甲基化率高于颊部白斑(P<0.05);颊癌有颈淋巴结转移组p16甲基化率高于无转移组(P<0.5);颊癌p16蛋白失表达与pl6基因甲基化呈正相关(P<0.01).结论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方式,与颊癌的发生、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它的受体VEGFR-3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舌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及定位。结果62例舌癌中,24例VEGF-C染色阳性,阳性38.7%。且发现肿瘤细胞中VEGF-C的表达和内皮细胞中VEGFR-3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形态学研究证实,此内皮细胞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这些淋巴管主要位于肿瘤周围,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交界区即肿瘤浸润区表达尤其丰富。临床病理研究证实,VEGF-C的表达和肿瘤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结论VEGF-C主要由肿瘤细胞产生,VEGF-C可能通过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VEGFR-3来诱导舌癌间质淋巴管的增生。在这样的微环境下,肿瘤细胞通过增加的肿瘤细胞和淋巴管接触点而能容易地侵入淋巴管,到达淋巴结,并在那增值,形成肿瘤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Although it is clear that dissemination via the blood system involves angiogenesis, it is uncertain whether tumors also induce lymphangiogenesis or simply invade existing peritumoral vesse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changes in tumor blood and lymph vessels in cases involving the invasion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the oral cav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Blood and lymph vessels densities in tongue carcinomas induced in hamsters were investigated. METHODS: Tongue cancer was induced by abrading the right margin of the tongue of each hamster with an endodontic barbed broach and subsequently applying 1.0% 9,10-dimenthl-1,2-benzanthracene (DMBA) dissolved in acetone, three times a week, at the same site. Fresh frozen sections were prepared and blood vessels stained blue by perfusion with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and lymph vessels stained brown for 5'-nucleotidase. The effects on the blood vessels and lymph vessel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lood and lymph vessel densities were greater in the advanced carcinoma tissues than in normal tissue. These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 mode of cancer invasion. As tumor invasion progressed, the blood vessel density decreased but lymph vessel density tended to be higher in high-degree tumor invasion than in low-degree tumor invasion.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was seen more frequently as tumor invasion progressed.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ngiogenesis and lymphangiogenesis are affected by cancerous invas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口腔正常及鳞癌组织血管、淋巴管密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表达及淋巴道转移关系。方法 VEGF C免疫组化染色、血管、淋巴管酶组化染色、光镜及图像分析观察血管、淋巴管总体面数密度 (TNa)。结果 VEGF C表达阳性的淋巴管TNa明显高于阴性 (P <0 .0 1) ;血管TNa略高于阴性 (P >0 .0 5 )。鳞癌比正常组织、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血管、淋巴管TNa均有增加 (P <0 .0 1)。随临床T分期增加 ,淋巴管TNa增加 (P <0 .0 1) ,而血管TNa与之无关 (P >0 .0 5 )。随病理分级增加 ,血管TNa(P <0 .0 1)、淋巴管TNa(P <0 .0 5 )均有增加。结论 VEGF C主要介导了癌周淋巴管生成 ,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影响 ;血管、淋巴管密度的同时增加可能与VEGF、VEGF C及其受体的协同表达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标记口腔鳞癌组织和正常口腔组织中的淋巴管,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值,探讨口腔鳞癌及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88例口腔鳞癌患者组织的podoplanin表达;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并计数口腔鳞癌和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密度。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正常组织和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的淋巴管密度(癌周、癌内)。结果:口腔鳞癌及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密度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有显著差异(P<0.05)。癌组织内淋巴管小而闭锁,癌组织周围的淋巴管大而扩张;淋巴结转移组的癌周淋巴管密度(14.270±4.610)显著高于无转移组(9.450±2.4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癌周淋巴管的生成可能是影响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鱼精蛋白对颊粘膜鳞癌微血管构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江  王莉娟 《口腔医学》1999,19(3):113-115
目的 :了解抑制血管生成对颊癌微血管系统空间配布的影响 ,进而对肿瘤局部生长、浸润及转移的作用 .方法 :应用鱼精蛋白进行实验治疗 ,结合扫描电镜观察肿瘤微血管系统的变化规律 .结果 :鱼精蛋白确有抑制颊癌血管生成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延缓肿瘤血管生成的发生、阻止其血管空间结构的建立、促进血管成熟 ,因此而抑制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 .结论 :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可有效地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血管系统建立和发展 ,从而限制肿瘤细胞局部恶性行为的发展 ,达到治疗作用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中D2-40及VEGF-C的表达特点,探讨VEGF-C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43例口腔鳞癌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2-40及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口腔鳞癌中的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边缘区(肿瘤间质)。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组癌灶中淋巴管密度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口腔鳞癌肿瘤边缘区淋巴管与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C可能参与口腔鳞癌淋巴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管密度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鳞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62例舌鳞癌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表达.结果 62例舌鳞癌标本中有56例标本的VEGFR-3呈阳性表达,但功能性淋巴管主要分布在癌组织周围,癌间质中未见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舌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舌鳞癌患者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舌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状况密切相关(P<0.05).VEGF-D在癌细胞胞质呈阳性表达,且随着VEGF-D表达增强,癌组织周围淋巴管密度亦明显增加.结论 VEGF-D和VEGFR-3途径可促进鳞癌淋巴管新生和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