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单纯型恒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缺牙牙位和临床统计学特点。方法收集183例单纯型恒牙先天缺失患者的病史、口腔检查及曲面断层X线片等资料,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齿缺失数目、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左右侧之间牙齿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易缺失的牙齿为下颌第二前磨牙,共缺失154颗;多数牙缺失患者磨牙缺失率为25.00%,较个别牙缺失患者磨牙缺失率(3.0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患者恒牙缺失的临床表现不同;单纯型恒牙先天缺失患者中,除第三磨牙外,最易缺失的牙齿是下颌第二前磨牙,其次是下颌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及上颌侧切牙  相似文献   

2.
【解剖、神经生物学】离体下颌前磨牙根管的颊舌向弯曲张鸣,汪平,王宇等2007,17(1):17左上颌第二磨牙2根管1例刘琳,柳志文2007,17(1):27677个下颌第一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分析冯燕,聂敏海2007,17(1):28上颌第一前磨牙3根2例李富康2007,17(1):36右侧上颌第一前磨牙3个牙根1例唐红萍2007,17(1):41先天性一侧上颌恒侧切牙缺失合并另一侧上颌恒侧切牙过小1例韩永战,任朝霞,隋继强等2007,17(1):43上颌第一前磨牙3根,下颌第一前磨牙双根1例陈茜2007,17(2):74关中地区1000个汉族人恒牙解剖形态测量翁希里,于世宾,赵守亮等2007,17(2):75全口恒牙先天…  相似文献   

3.
病例1,女,40岁,以下颌第一前磨牙疼痛就诊,检查见第二前磨牙缺失。X线牙片示第一前磨牙根纵折,第二前磨牙颊舌向埋伏阻生,位于第一磨牙根分叉处,根分叉区根吸收,远中根根折。见图1左。病例2 ,女,18岁,下颌第二乳磨牙滞留就诊,X线牙片见第二前磨牙埋伏阻生,位于第一磨牙近中根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3岁。因左侧下颌第一恒磨牙龋损就诊。临床检查:恒牙列,下颌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均位于正常牙弓内,临床检查无松动、叩痛等症状,但曲面断层片显示下颌前磨牙区3个多生牙,第1个位于44与43之间,其中44的牙根被压迫而部分吸收,第2个位于33与34之间,牙根均轻度吸收,第3个位于35与36之间,其中35牙根被压迫而部分吸收(图1)。多生牙多发于上颌切牙区,多数呈较小的圆锥形、圆柱图1曲面断层片显示下颌前磨牙区有3个多生牙下颌磨牙区3个多生牙1例@魏利敏$温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相似文献   

5.
乳磨牙下沉伴恒牙先天缺失很少见。本文报道1例多颗乳磨牙下沉伴上颌侧切牙锥形和多颗恒牙先天缺失患者,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儿童下颌第二乳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为儿童口腔科牙髓及根尖周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儿童口腔科就诊患者(年龄4~8岁)因多生牙、外伤、正畸治疗、颌面部肿瘤等原因拍摄的共305张锥形束CT片.将牙根完全发育、无根尖周炎、无牙根吸收的下颌第二乳磨牙纳入分析样本,共纳入437颗下颌第二乳磨牙样本,样本的数据录入由经过一致性检验的2名研究生及1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完成,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对下颌第二乳磨牙牙根数的性别差异和左右侧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双侧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纳入的437颗下颌第二乳磨牙近中单根者436颗,1颗牙为近中双根;远中单根者325颗(74.4%),双根者111颗(25.4%),1颗牙远中3个牙根.近中双根管者424颗(97.0%),单根管者13颗(3.0%);远中单根单根管者103颗(23.6%),单根双根管者222颗(50.8%),双根双根管者106颗(24.3%),双根三根管者5颗(1.1%),三根三根管者1颗(0.2%).下颌第二乳磨牙有10种不同的牙根及根管类型,其三根变异和根管分型存在性别(P=0.000)和左右侧(P =0.028)分布差异.结论 本组资料中下颌第二乳磨牙以两个牙根居多,也存在三根变异的情况,三根变异的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近远中根多为双根管.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牙缺失是临床上见到的一种先天性的一颗或多颗牙缺失的牙发育异常性疾病。最多见者为第三磨牙缺失,其次为上颌侧切牙或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本文报告一例第二前磨牙及下颌侧切牙先天性缺失病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种减数方案矫治双颌前突高角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25岁安氏Ⅰ类高角的双颌前突患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0例。Ⅰ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Ⅱ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Ⅲ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并在上颌2颗第一磨牙的近中分别种植2枚微型种植体。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硬组织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前面高、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前下面高、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ODI值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软组织、牙齿及牙槽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颏厚度、下唇凸度、颏唇沟深度、LL-E、L1-NB、L1/NB、U1/L1、L7-MP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所有患者均得到完善的正畸治疗,矫治后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1) 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使下颌平面角变小,前面高及前下面高降低,下颌切牙后缩明显,相应的软组织改变较好;2)上颌附加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更有利于上颌切牙内收和继发的软组织改善;3)矫治高角双颌前突患者时,拔除第一磨牙并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外型轮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乳磨牙深龋发生年龄对前磨牙萌出年龄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0年入幼儿园的儿童,检查乳磨牙患龋情况至其替牙期结束,建立人群的基线资料和个人口腔健康档案。经过资料整理,于2010—2017年间按照乳磨牙发生深龋的年龄,分为4岁组、5岁组、6岁组、7岁组;与乳磨牙无龋组儿童的调查结果作比较。应用SPSS 2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0—2017年间调查994名儿童,其中男528名,女466名;合计调查上颌第一乳磨牙1220颗,上颌第二乳磨牙1307颗,下颌第一乳磨牙1244颗,下颌第二乳磨牙1253颗。4~7岁上、下颌乳磨牙患深龋时,前磨牙的替换时间较无龋组提前(P<0.05);乳磨牙深龋发生年龄越小,前磨牙的萌出时间有越早的趋势,尤其在5岁之前乳磨牙发生深龋时,上、下颌前磨牙的萌出时间较5岁以后发生深龋及无龋组大大提前(P<0.05)。结论: 儿童的龋病预防和干预是关键,尤其是5岁以前儿童乳磨牙的龋坏需及早治疗,以减少对乳恒牙正常替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磨牙拔除病例与前磨牙拔除病例的牙根吸收情况的对比,探讨关闭磨牙间隙是否加重牙根吸收。方法:将矫治前后下颌第二磨牙的冠根比作为判断牙根吸收程度的指标。其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牙根数为72个,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病例的牙根数为74个。将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第一磨牙拔除病例与第一前磨牙拔除病例相比,虽然矫治后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的程度较大,但两组间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拔除第一磨牙后的第二磨牙近中平移技术,并不加重矫治后磨牙牙根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左侧下颌后牙区疼痛不适就诊。检查见:恒牙列,全口牙列排列基本正常,无明显的拥挤或错位。左下磨牙后区可见阻生牙部分牙冠,未见明显膨隆。 X线全景片(图1)示左下磨牙后区有2颗埋伏牙,呈上下排列。其中一颗形似磨牙,另一颗为畸形牙(形似前磨牙但牙冠较前磨牙大),牙根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下颌支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下颌牙列,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探索牙移动的特点。方法:选择6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患者,在双侧下颌支前缘植入种植支抗钉,加力于下颌尖牙远中,拉下牙列向远中移动。测量治疗前、后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冠根水平矢状向、垂直向位置,运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切牙和磨牙远中移动量及移动方式。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尖窝关系。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在牙冠水平平均为4.88mm,在牙根水平平均为3.1mm,下颌切牙切缘远中移动平均为5.02mm,牙根远中移动平均为1.03mm。结论:下颌牙列可通过下颌支种植支抗技术获得有效的远中移动,磨牙达到整体移动,切牙主要为倾斜移动,该技术可用于前牙反牙合及前牙拥挤或唇倾的非拔牙矫正。  相似文献   

13.
融合牙常见于下颌乳侧切牙 ,恒牙临床上少见。笔者诊治一例 ,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 9岁 ,因家长发现牙异常而就诊。检查 :恒上下切牙、第一磨牙已萌出 ,形态正常。乳尖牙、乳磨牙未替换 ,无龋。右上侧切牙为融合牙 (见图 )颜色正常 ,叩 ( -) ,X线示 :牙根发育 2 /3。诊断 :融合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研究双颌前突的青少年患者前牙内收过程中前牙区牙槽骨改建情况及特点。方法 选取无正畸治疗史双颌前突并且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2~18岁),分别在内收前后1个月拍摄CBCT,测量上下颌每一颗前牙牙根颈1/3、中1/3、尖1/3处唇舌侧牙槽骨厚度,以及上中切牙切缘、牙根颈1/3、中1/3、尖1/3矢状向上内收前后移动的距离,利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少年患者上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在前牙内收过程中总体表现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少。其中上颌中切牙根颈1/3及中1/3、上颌侧切牙根颈1/3及尖1/3、下颌中切牙根中1/3、下颌侧切牙根尖1/3、下颌尖牙根中1/3及尖1/3在内收后其牙槽骨厚度表现为增加;上颌尖牙尖1/3、下颌尖牙颈1/3在内收后其牙槽骨厚度表现为减少;其余位点牙槽骨厚度表现为不变。结论 青少年患者前牙内收过程中,前牙发生受控制的倾斜移动,内收后,前牙区牙槽骨总体表现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少。前牙内收后多数位点表现为随牙齿移动牙槽骨厚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内收前后切牙区唇侧、舌侧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双颌前突成人患者15例,治疗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行前牙内收,内收前后分别拍摄 CBCT 片,对其上、下颌8颗切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上、下颌切牙内收后唇侧牙槽骨高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下颌更为显著(P <0.05),舌侧牙槽骨高度降低(P <0.05)。结论: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切牙行大范围舌向移动时舌侧牙槽骨高度降低,临床治疗中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10岁,前牙不能咬物而就诊。1.临床检查:患者面部左右基本对称,下颌前突,息止位时舌位于上下牙列之间。替牙,磨牙关系为完全近中关系,左下第一磨牙残根,左上中切牙外翻,左侧切牙唇侧牙颈部黏膜隆起,右侧切牙内翻,第一前磨牙至前牙反,下颌不能退至对刃,前牙开3mm  相似文献   

17.
乳切牙全部尖形畸形,临床上比较罕见,笔者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季×,男,15个月。因牙齿形态异常,于1996年10月15日就诊。检查:患儿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口腔检查:A ABAAB 已完全萌出,BB大部萌出,余牙未萌,牙齿排列整齐。上、下颌全部乳切牙均为尖形牙,下颌4颗为圆锥形尖形牙,其大小形态完全相同,上颌乳中切牙大小较乳侧切牙及下颌乳切牙为大,牙尖亦较为圆钝,而上颌乳侧切牙亦为圆锥形牙,大小跟下颌乳切牙相似。X线片示:乳尖牙、乳磨牙形态、大小、数目均正常。母亲体健,怀孕期间营养好,未患过疾病。患儿足月…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比较颅面结构与软组织的外形。将患者分为轻度缺牙组(组I:先天性缺2~5颗牙考,43例),中度缺牙组(组I:先天性缺6~9颗牙者,15例)及重度缺牙组(组回:先天性缺10颗以上牙者,29例)。对照组为无缺牙及正常股者(SO例)。平均年龄约12岁。组1中最常见缺牙为下颌第二前磨牙,其次为上颌第二磨牙及上侧切牙。但在严重缺牙组,则第二磨牙缺失的发生率随缺牙的严重程度增加而降低。在中度缺牙组则无恒定的缺牙模式,其与轻度缺牙组的遗传机制不同。随着缺牙程度加重,可观察到切牙明显的后倾及切牙间角增加,同时伴有唇突度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窦底对上颌磨牙行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牙根、牙冠移动及倾斜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需行固定矫治的患者57例,将27例(38颗)第一磨牙牙根未接触上颌窦底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41颗)上颌第一磨牙至少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患者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拔除上颌第二前磨牙后行固定矫治.比较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用于下颌磨牙缺失患者矫治上牙前突伴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颌单侧磨牙缺失、上牙前突伴拥挤的成年错!患者8例(年龄22~38岁),在每位患者下颌磨牙缺失侧的第二前磨牙远中11~13 mm颊侧牙槽嵴处各种植1枚纯钛微螺钉,并以栓道固位方式在微螺钉的龈上部分附着自制微螺钉牵引帽,利用微螺钉牵引帽依次牵引同侧的下颌前磨牙、尖牙、切牙向远中移位,并利用牵引帽上的牵引钩行颌间Ⅱ类牵引。结果采用种植微螺钉作为支抗的8例患者治疗后均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前牙覆盖覆!和后牙尖窝关系均正常。疗程最长者24个月,最短者15个月,平均20.8个月。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以用于下颌磨牙缺失的上牙前突伴拥挤患者的矫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