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结肠癌、10例结肠腺瘤和10例结肠正常黏膜组织进行CyclinE mRNA和PCNA的检测。结果结肠癌组织中CyclinE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62.5%,PCNA指数为(50.09±11.15),均显著高于结肠腺瘤和结肠正常组织(P<0.05);CyclinE mRNA表达阳性组的PCNA指数明显高于CyclinE mRNA阴性组(P<0.05);CyclinE mRNA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肝转移不相关(P>0.05);PCNA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有无肝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CyclinE可作为结肠癌的又一细胞增殖指标,其对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全反式维甲酸对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后内膜增生过程、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球囊剥脱大鼠胸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及对照组,各组均于术前4天灌胃至实验结束,除对照组于术后14天处死大鼠外,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组和手术组分别在术后2天、7天、14天和28天处死大鼠并摘除大鼠胸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术后14天和28天的内膜增生情况及术后2天、7天、14天和28天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全反式维甲酸(每天30mg/kg)灌胃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照组及内皮损伤后2天均无血管内膜增厚,7天内膜开始增生,28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弱,但细胞外基质增加。在手术组各时间点P16的表达变化不显著,增殖细胞核抗原于球囊损伤后2天在中膜明显表达,术后7天表达达到高峰,且主要在内膜表达,14天后逐渐下降。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后,内膜增生程度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明显降低,而P16的表达在术后2天开始升高,14天达高峰。以上结果提示,全反式维甲酸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P16表达和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损伤血管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干预机制.方法 随机将10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及益气活血方大、中、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前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0 d,造成高脂血症;然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球囊扩张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造成颈总动脉管腔的狭窄.手术前1 d开始给药,每组动物于术后(5 d、14 d、28 d)处死,取损伤颈总动脉,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CNA的表达.结果 各组PCNA均表达阳性,模型组明显增多,用益气活血方干预后14 d和28d PCNA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内膜VSMCs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核增殖抗原的表达,抑制血管内膜VSMCs的细胞分裂周期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E(cyclin E)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k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细胞周期素E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的表达,并利用HP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细胞周期素E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在其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平均阳性面积率。结果癌旁组织中细胞周期素E及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呈阴性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内细胞周期素E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表达呈强阳性,细胞周期素E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在癌旁组织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之间平均光密度及阳性面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细胞周期素E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及聚集程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正肝方小剂量、正肝方大剂量组各30只、正常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先后用AFB1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组在造模期间,将正肝方水剂(0.6、0.3 g/ml)按10 ml/kg分别灌胃;模型组用无菌蒸馏水按10 ml/kg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肝组织取材。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Cyclin D1、CDK4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Cyclin D1、CDK4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LI)和表达强度(PU)最高,Cyclin D1、CDK4mRNA表达水平也最高(P〈0.01)。正肝方能降低大鼠癌前病变肝组织Cyclin D1、CDK4蛋白和mRNA的异常高表达(P〈0.01或〈0.05),且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正肝方能通过下调Cyclin D1、CDK4异常表达,改善细胞周期G1~S期调控点失控,从而减缓肝细胞异常增生。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人肺癌中抑癌基因P53产物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115例各型肺癌组织中的定位、分布及反应强度与分化程度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53蛋白在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8.3%(67/115)。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4),而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P=0.0079)。统计学表明P53与PCNA染色之间有显著性关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TRAP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12 2例胃粘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及PCNA表达情况进行同步检测。结果 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为 88 1% (6 0 / 6 8) ,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0 / 2 6 )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4 / 18)。端粒酶表达阳性者胃癌组细胞增殖活性为 (82 9± 16 8) % ,明显高于端粒酶表达阴性组的 (6 3 8± 15 1) % (P <0 0 1)。端粒酶阳性率与PCNA计数值在胃癌组呈良好的协同性。结论 在胃粘膜活检标本中联合检测端粒酶及PCNA对阐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监测癌前病变及早期诊断胃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27蛋白的表达情况。发现p27蛋白表达强阳性率在病理分期Ⅰ级与Ⅱ级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CNA和p27蛋白表达强阳性率治愈组与复发组、治愈组与转移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复发组及转移组中,PCNA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PCNA和p27蛋白检测对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P16,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6,自引:13,他引:6  
目的探讨P16,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7例胃癌和癌旁粘膜组织、21例胃正常组织中P16,P53蛋白表达产物和PCNA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208%(16/77),明显低于癌旁粘膜组织597%(46/77)和胃正常组织905%(19/21,P<005);P53蛋白与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05%(62/77)和922%(71/77),明显高于癌旁粘膜组织416%(32/77),649%(50/77)和胃正常组织00%(0/21,P<005).P16,P53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P>001).结论P16,P53蛋白和PCNA的异常表达对胃癌的发生发展、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和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除Hp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53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并非胃癌直接致癌物,而是通过对胃粘膜的损伤,促进病变发展的条件因素使胃癌危险性增高[1].我们通过对Hp感染的胃疾病进行根除治疗,采用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观测治疗前后对胃粘膜上皮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胃粘膜活检标本207例,取自辽宁省庄河市胃癌高发现场,每例取新鲜胃粘膜4块(胃窦及病灶部),其中1块行Hp_PCR检测,另外3块胃粘膜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成5μm切片,行HE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大鼠颈总动脉增殖的干预机制,对损伤血管壁Ⅰ型、Ⅲ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进行观察.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方大、小剂量组,球囊损伤前1 d给对照组与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益气活血方组给予中药灌胃,至第5天和第28天处死大鼠,取其损伤的颈总动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个时相点MMP2蛋白和第28天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Ⅰ型胶原及MMP2表达阳性,对照组Ⅲ型胶原表达阴性或有极少量表达,模型组各指标表达明显增多,用药后各组表达显著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活血方大、小剂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对球囊损伤后血管增生的抑制作用机制与下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及MMP2的表达,抑制血管细胞外基质,进一步减少血管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通心络大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手术组均术后6周予蒸馏水3mL/(kg·d)灌胃,通心络大剂量组予通心络1.0g/(kg·d)灌胃,通心络小剂量组予通心络0.5g/(kg·d)灌胃。用ELISA法检测各组术后6周I型前胶原羧基肽(PI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水平,病理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内膜、中膜厚度及其比例。结果动脉球囊损伤后6周,药物治疗组与手术组比较,可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内膜/中膜厚度、降低PIP、ox-LDL含量(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胶原增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PCNA和P27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P27表达变化规律。方法30只400~50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n=24)行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对照组(n=6)不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后2d、7d、14d、28d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PCNA和P27表达水平检测。结果(1)正常动脉壁不表达PCNA,球囊损伤后开始表达,术后2d时中膜表达显著(24.08±2.35);术后7d出现新生内膜,PCNA在内膜高度表达(35.32±3.46)而中膜表达已明显下降(9.47±1.56);后内膜、中膜表达均逐渐下降,28d时形成显著的新生内膜(0.173±0.030)mm2,管腔狭窄;(2)正常动脉壁显著表达P27(19.29±1.54),球囊损伤后中膜表达迅速下降,2d达最低水平(2.93±0.55),后逐渐回升;14d、28d新生内膜中可见P27表达,并逐渐增多;(3)P27表达与PC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01)。结论球囊损伤大鼠主动脉后管壁P27表达下调伴随PCNA表达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恢复增殖能力并向内膜下迁移并过度增殖,从而形成显著的新生内膜、管腔狭窄。  相似文献   

14.
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肠癌组织细胞内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RAR)含量和免疫组化法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探讨维甲酸(Retinoicacid,RA)对肠癌组织内RAR和PCNA表达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取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4组,每组40只,其中第1、2组二甲基肼诱癌,第3、4组用生理盐水注射;于第7周开始,第2、3组按50mg/kg体重灌服维甲酸,每日1次,共8周.于7,14,21周每组处死8只,于28周全部处死大鼠.测定RAR的含量和计算PCNA指数.结果第1组肠癌发生率100%,第2组20%,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肠组织细胞核内存在丰富的RAR,而肠癌组织RAP,含量明显减少,且主要表现为数量的降低;肠癌组织PCNA指数较正常组织高;RA对正常组织、肠癌组织内的RAP,和PCNA表达有显著性影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可以减少二甲基肼诱发肠癌的发生肠癌组织细胞内存在着RAR表达的异常;周期蛋白PCNA可以反映肠癌细胞的增殖和预后;RA对肠癌组织的RAR和PCNA有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麝香保心丸对家兔血管球囊损伤后胶原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血管球囊损伤后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浓度和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变化及麝香保心丸对其影响。方法 将 4 5只实验兔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5只 :血管成形术组、血管成形术 +麝香保心丸组及对照组。应用球囊拉伤动脉内膜加高脂饲养的方法建立兔髂动脉硬化模型并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和髂动脉壁平滑肌细胞的Ⅰ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 1周时血管成形术组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较对照组水平增加 (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为 9.5 4± 1.4 9,P <0 .0 5 ) ,Ⅰ型胶原基因表达增加 ,经计算机图像辉度扫描定量分析结果为 (16 0± 12 ,P <0 .0 5 ) ,2、4周时显著增加 (P<0 .0 1) ,(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为 14 .2 1± 2 .6 7和 15 .6 3± 6 .87,Ⅰ型胶原基因表达为 4 16± 16和 4 38± 17) ,血管成形术 +麝香保心丸组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无显著增加、Ⅰ型胶原基因未表达。结论 血管内皮损伤可致Ⅰ型胶原合成增加 ,麝香保心丸对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细胞癌EGFR,PCNA表达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肝异型增生12例及正常肝细胞10例,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免疫组化观察,探讨它们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肝癌之间表达的差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常肝组织阳性率很低,随着细胞增长,特别是异型增生,阳性率逐渐增高。在癌Ⅰ级达到高峰,而在癌组织随着癌分化程度降低,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而且还表明EGFR的表达与PCNA表达基本一致,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细胞增殖活动中,这两者的作用都很重要,都能从不同方面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7.
芪丹通脉片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B组)、芪丹通脉片加缺血再灌注Ⅰ组(C组)、芪丹通脉片加缺血再灌注Ⅱ组(D组)。大鼠麻醉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40min,再灌注4h。采用Evan’sBlue和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范围,并TUNEL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结果不同剂量(1.08g/kg,3.24g/kg)芪丹通脉片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和凋亡指数显著小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4h后B组大鼠血清CK和cTnI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剂量芪丹通脉片预处理组再灌注后血清CK和cTnI含量明显降低,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芪丹通脉片预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及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1组和瑞舒伐他汀2组,每组8只。瑞舒伐他汀1组于术前3天开始每日给予瑞舒伐他汀5 mg/kg灌胃,瑞舒伐他汀2组每日给予20 mg/kg灌胃,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随后制备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模后14天处死大鼠取颈动脉,HE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测量内膜/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融合素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依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内皮修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瑞舒伐他汀1组和瑞舒伐他汀2组血管内膜增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增加(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比值显著增加(P<0.01),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瑞舒伐他汀1组、瑞舒伐他汀2组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降低(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瑞舒伐他汀2组较瑞舒伐他汀1组变化更显著(P<0.01)。依文思蓝染色显示,瑞舒伐他汀1组、瑞舒伐他汀2组再内皮化程度显著好于模型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同时促进内皮修复,其作用可能与上调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