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病例对照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319例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和319例对照者,研究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职业、舒张压的增高、体重指数(kg/m2)、饮食习惯、饮酒指数对该疾病发生的作用无相关性(P>0.05),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血粘度增高、冠心病、吸烟指数、脾气暴躁及易激动、糖尿病。结果表明,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单独作用和交互作用的结果。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首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了VWF、AT-Ⅲ:Ag、AT-Ⅲ:A、PLTXB_2、PLPGF_1α、LPO、SOD、GSH-PX、PAgT及全血比粘度(高切)等10项高凝指标,对71例脑梗塞、19例脑出血及49名正常人进行检测。对部分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第1、3、6、10天作了有关指标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急性期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各项指标间有相互联系,有些指标具有相关性。作者根据多因素分析的统计学原理,建立了脑梗塞高凝状态的判别函数。用以指导脑血管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近十年的中风住院患者624例,其中近半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5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可逆性脑缺血发作各为10%左右。指出中风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其它因素包括血沉增高、眼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4.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了解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的发作类型及有关因素。方法:本文收集我院自1993~1998年住院病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83例,就其发作类型、发病年龄、梗塞后癫痫发生的时间、及梗塞部位、体积与癫痫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迟发性癫痫以老年人多见,常于梗塞6个月后发生,与脑梗塞的部位、体积有关。结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多发生于脑叶梗塞和较大体积的脑梗塞。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病例-对照调查方法分析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发现年龄、高血压、心脏病、眼底动脉硬化相对危险度高,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遗传、吸烟、饮酒、咸食对脑血管病的发生也有一定作用,也可视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提示在我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脑血管病预防工作应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抵抗与脑梗塞及其代谢性危险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及其代谢性危险因素的关系,胰岛素抵抗促进代谢代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载脂蛋白B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形成的机制,以及胰岛素抵抗防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4例脑梗塞患者作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检查,并对其中36例患者予以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在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以及血浆比粘度等多项均比后者增高,且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0.01);而36例患者接受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后,这些增高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0.01),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载脂蛋白B水平在接受治疗后也有下降(P<0.05或<0.01)。  相似文献   

8.
首发脑卒中病人的无症状性脑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研究了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塞(SI)的发生率、病灶特点、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首发脑卒中病人中,无症状性脑梗塞发生率为30%。无症状性脑梗塞的病灶明显小于症状性脑梗塞(P<0.01),且87%病灶位于皮质下。高血压及ECG示缺血改变是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前者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伴SI首发脑卒中病人的近期预后比不伴SI病人差。本文提示无症状性脑梗塞多由高血压所致的小血管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且预后不佳,尤其是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死亡率可高达12%~26%。本文对48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塞的临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应用酶标法测定58例脑梗塞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脂蛋白(a)[LP(a)]含量,并同时测定了其他脂代谢指标,对其中26例脑梗塞患者还测定了血浆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指标。结果表明脑梗塞组存在显著的脂代谢和纤溶功能紊乱。LP(a)含量增高,与所测脂代谢、纤溶指标无显著相关,是脑梗塞发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蚓激酶洽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蚓激酶洽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田桂玲,杨露春,马文良,赵为逊脑梗塞患者几乎都有某些血液流变学因素的异常,如血液粘度的增加,纤维蛋白元含量的增加,血小板集聚率的增高,红细胞变形性的下降等。无论那一种血液流变学因素的失常都是形成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对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关系及其对发病6个月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起病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2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时间在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06例为对照组,测定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计算出非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分析2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情况; 病例组发病后6个月根据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利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及回归法分析2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病例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经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NIHSS评分、年龄为影响病例组发病6个月时预后的因素。结论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远期结局的另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人卒中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青年人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病灶及其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5~40岁发病在3小时~7天以内的10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男性58例(56.86%),女性44例(43.14%),分梗死和出血两组进行诸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时血脂、血糖、血粘度、心电图、头CT及MR等项调查。结果:青年人卒中以31~40岁居多(86.27%),平均发病年龄34.5岁,病灶部位以脑叶梗死(44%)、基底节出血(42.3%)多见。病因:梗死组和出血组均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最多(41.1%),红细胞压积增高,甘油三脂并胆固醇增高,全血粘度增高梗死组比出血组明显;血糖增高,心电图异常、出血组比梗死组异常率高。梗死组其它病因尚有风心病、围产期心肌病和脑囊虫病所致的脑梗死。出血组则有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和脑血管畸形所致脑出血。两组均有相当数量的原因不明性,青年人卒中约占38.2%。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仍然是青年人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是促发青年人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脑囊虫病、围产期心肌病,内分泌性高血压等导致卒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为后期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连续纳入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小动脉闭塞型(SAO)的ACI患者共236例,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及狭窄组,检测并分析比较各组血清Hcy和HbA1c等指标的水平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①年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Hcy、HbA1c、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TOAST分型在不同颈动脉硬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cy和HbA1c水平升高是ACI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157、0.451,95%CI分别为1.489~6.381、0.167~1.281;P值分别为0.019、0.045)。结论血清Hcy和HbA1c水平升高是LAA型和SAO型ACI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移居高原地区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初步分析移居高原地区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相关疾病及已知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观察移居高原地区满5年的人口2000例,根据是否有已知疾病及烟、酒等危险因素分为观察组(疾病组)1121例,对照组(正常人组)879例,分别追踪观察2年,平均每周1次,分析两组TIA的发病率及观察组各疾病的构成比。结果 观察组TIA的发病率为50.13%明显高于对照组9.78%(P<0.01);而观察组各疾病的构成比以高血液粘度为最高,达19.93%。结论 移居高原地区后TIA的危险因素无明显改变,但以高血液粘度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探讨: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病例—对照调查方法分析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发现年龄、高血压、心脏病、眼底动脉硬化相对危险度高、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遗传、吸烟、饮酒、咸食对脑血管病也有一定作用,也可视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提示在我国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脑血管病预防工作应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和早发性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照 1 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筛选出 1 993年 5月~ 1 996年 8月收治的 2 4例青年脑梗死患者 ,对其发病的原因及早发性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相关的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发性动脉硬化、心源性栓塞、脑动脉炎是本组青年脑梗死最常见原因。早发性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烟酒嗜好、高脂血症、冠心病、TIA、卒中家族史。结论 :老年人中约 80 %的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而年青人脑卒中的病因则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塞、脑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决定是否行去/扩大骨瓣减压术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17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致脑疝行开颅清除硬膜外血肿/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就术后因继发大面积脑梗塞/脑水肿以至于需再次手术减压的潜在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2例患者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塞、脑水肿。统计表明出血部位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6.48(P=0.003)、术前休克OR为13.78(P=0.002)、脑疝程度OR为7.08(P=0.004)、血肿量OR为7.04(P=0.001)、术前脑疝时间OR为6.41(P0.001)、Glasgow Coma Score(GCS)OR为0.35(P0.053)与之显著相关,而年龄、中线结构偏移程度、血钠、血糖、术中低血压与之无明显相关。结论颞部血肿、术前休克时间超过30 min、双侧瞳孔散大、血肿量100 ml、术前脑疝时间90 min以及较低的GCS评分是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继发大面积脑梗塞/脑水肿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和早发性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照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筛选出1993年5月-1996年8月收治的24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对其发病的原因及早发性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相关的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发性动脉硬化、心源性栓塞、脑动脉炎是本组青年脑梗死最常见原因。早发性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烟酒嗜好、高脂血症、冠心病、TIA、卒中家族史。结论:老年人中约80%的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而年青人脑卒中的病因则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急性脑梗死266例为实验组,同期入院无脑动脉硬化65例为对照组,比较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将P0.05各变量纳入多元回归分析。据动脉硬化部位、程度及斑块类型将实验组分为不同亚组,比较组间non-HDL-C水平。结果颅内外动脉硬化各组non-HDL-C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nonHDL-C在校正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后(OR值=3.8,95%CI:2.21-6.54,P0.001);不同动脉硬化部位、硬化程度组间non-HDL-C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不同斑块类型组间non-HDL-C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n-HDL-C是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non-HDL-C与颅内外动脉硬化部位及程度无相关性;non-HDL-C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