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坤 《安徽医药》2013,34(5):640-64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踝臂指数(ABI)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5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的分为3组,A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40mg/d阿托伐他汀钙;B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0 mg/d阿托伐他汀钙;C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3组患者血脂、血压、ABI与PWV等的变化。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血压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C组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A组血脂和血压下降程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ABI和PWV均有改善,C组改善不明显。A组ABI提高程度和PWV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对患者的血压、血脂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小剂量,且对ABI的提高和PWV的下降也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472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AD)的患者,根据CAG的结果,分为非CAD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和CAD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及踝臂指数( ABI)的测量。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BaPWV、ABI及其他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1)糖尿病、BaPWV>1400 cm/s、典型胸痛,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ABI<0.9,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典型胸痛症状,PWV>1400 cm/s和糖尿病史为CAD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均<0.001)。 OR值分别为8.442(95%可信区间5.063~14.077),5.507(95%可信区间3.401~8.897),3.027(95%可信区间1.854~4.941)。结论典型胸痛症状、PWV>1400 cm/s和糖尿病病史是预测CAD的有效因素之一,BaP-WV作为无创伤检查方法可以有效预测冠状动脉疾病发生。而ABI<0.9则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踝臂指数(ABI)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同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ABI和baPWV检查的患者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Ⅰ组)、冠心病单支血管病变组(Ⅱ组)、冠心病2支血管病变组(Ⅲ组)及3支病变组(Ⅳ组)。分析4组ABI和baPWV的差异。结果 baPWV在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各组baPWV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ABI仅在3支病变组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ABI诊断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敏感性为57%,特异性为63%。结论 baPWV升高可以反映冠状动脉早期病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BI降低是冠状动脉病变较晚期的指标,反映冠状动脉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4.
踝臂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踝臂指数(ABI)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冠心病高危人群对发生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14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行ABI及BaPWV测量、病史采集及常规化验检查,评价ABI及BaPWV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冠脉病变组与非病变组之间ABI、BaPWV有明显差异(P<0.05);114例患者分别依据ABI及BaPWV四分位数分为4组,ABI最低组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显著升高,而BaPWV最低组则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显著减小.结论 ABI及BaPWV均可反映冠脉病变的程度;ABI降低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子,而BaPWV低则是非冠心病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2年11月至2015年4月铜陵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4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 65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57例、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16例、严重病变组34例(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所有患者行ABI、baPWV检测,并收集各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吸烟、体质指数、肌酐、血尿酸等临床资料。分析ABI、baPWV、Gensini评分与不同病变组之间的关系,评价ABI、baPWV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严重病变组[(1 675.62±328.05) cm/s]、双支病变组[(1 778.00±307.66) cm/s]、单支病变组[(1 753.16±348.52) cm/s]及正常组[(1 683.42±333.72) cm/s]之间,baP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病变组(1.01±0.11)、双支病变组(1.07±0.12)、单支病变组(1.14±0.09)、正常组(1.14±0.09)之间,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病变组[(67.44±37.6)分]、双支病变组[(39.06±25.83)分]及单支病变组[(18.58±14.96)分]之间,Gensin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严重病变组Gensini评分与ABI呈负相关(r=-0.593,P<0.05),各病变组baPWV与Gensini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以ABI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Gensini评分;以baPWV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为年龄、高血压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 ABI对老年冠心病及病变程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baPWV对老年冠心病及病变程度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斑块与ABI、PWV的关系。方法挑选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人198例,既往无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病史,进行颈动脉超声及ABI和PWV的检测。结果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ABI和PWV存在相关,随着ABI值降低和PWV值的升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上升。结论 ABI和PWV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两者可作为评价大动脉顺应性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发生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参加2010至2017年健康体检且同时参加baPWV检测的开滦集团职工(41 404例)。按照baPWV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分别为baPWV<1 400 cm/s、1 400 cm/s≤baPWV<1 800 cm/s和baPWV≥1 800 cm/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aPWV分组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 观察对象年龄(48.1±12.1)岁,男性占71.9%。baPWV<1 400 cm/s、1 400 cm/s≤baPWV<1 800 cm/s、baPWV≥1 800 cm/s组发生恶性肿瘤比例分别为0.58%、0.77%、0.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空腹血糖、平均动脉压、腰围、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与baPWV<1 400 cm/s组比较,1 400≤baPWV<1 800 cm/s和baPWV≥1 800 cm/s组观察对象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定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诊的2640例体检者,按照有无代谢综合征分为观察组371例(代谢综合征)与对照组2269例(健康体检者),均行BaPWV检测,比较2组> 60岁BaPWV、≥40且≤60岁BaPWV、<40岁BaPWV、女性BaPWV、男性BaPWV指标。结果检测结束,观察组> 60岁BaPWV(20.54±2.42)m/s、≥40且≤60岁BaPWV(16.62±2.13)m/s、<40岁BaPWV(14.35±2.26)m/s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女性BaPWV(16.34±1.35)m/s、男性BaPWV(15.63±2.07)m/s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BaPWV均高于健康体检者,该指标检测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 RHR)对中老年女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 )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2006年—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baPWV检查,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者)、资料完整为5153例,其中女性2043例纳入统计分析。依据2010至2011年度体检时RHR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RHR<64次/min,64次/min≤RHR<70次/min,70次/min≤RHR<77次/min、RHR≥77次/min共4组,分别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RHR对 baPWV 的影响。结果2043例女性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2±10)岁,平均baPWV 为1488˙.9 cm/s;4组平均 baPWV 分别为1405、1440、1492和1637 cm/s;baPWV≥1400 cm/s的检出率分别为40.2%、40.5%、53.1%和64.1%。影响ba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RHR第一分位组比较,第二、第三和第四分位组baPWV≥1400 cm/s的风险均增加,其OR值分别为1.48(95%CI 1.05~2.08)、2.44(95%CI 1.71~3.48)和2.41(95%CI 1.67~3.48)。结论 RHR是中老年女性baPWV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血压指数(ABI)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86例,将其分成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PWV和ABI检测,分析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PWV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PWV逐渐升高(P<0.05);冠心病组患者ABI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加,ABI逐渐降低(P<0.05).结论 PWV、ABI与冠心病以及病变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口服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入选冠心病拟PC I治疗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37例)和对照组(n=37例),辛伐他汀组患者术前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40mg/d共1周,对照组除未服辛伐他汀外其他治疗均与辛伐他汀组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5天每天采集空腹静脉血3m l,对高敏C反应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C I术后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升高(P〈0.05),辛伐他汀组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 I术前口服辛伐他汀可显著减低PC I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  相似文献   

13.
吴伟军  郑贤干  吴胜利 《中国药房》2011,(44):4173-4175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分别检测98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观察组)和32例对照者(对照组)的血管内皮功能。并将观察组随机均分为辛伐他汀组与非辛伐他汀组,非辛伐他汀组采用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mg,qd),比较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M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非辛伐他汀组(P<0.05)。辛伐他汀组治疗后IMT、FMD和NMD水平均低于同期非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会下降,而辛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章袁  朱立勤  刘晶  王浩  孙秀娟 《中国药房》2012,(46):4360-4363
目的:考察老年高血脂患者口服辛伐他汀的药动学模型,为临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30例服用辛伐他汀降血脂的老年高血脂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服药前与服药后20、62d3个时间点采血,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以生化法测定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实验室检查指标;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建立辛伐他汀的药动学模型;考察年龄、体重、肌酐清除率(CLcr)、ALT和AST等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并以Bootstrap法进行模型验证。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口服辛伐他汀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一房室群体药动学模型;年龄、体重、CLcr等因素加入模型之后,基本模型并未改变(P〉0.05)。辛伐他汀表观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020L·h-1和2350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老年高血脂患者口服辛伐他汀的群体药动学模型,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改变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Pwv、血脂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PWV、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WV、血脂及hs—CRP,减轻炎性反应,有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对血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11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每天40mg,连续服用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检验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CRP和IL-6。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HDL-C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P和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具有有效的调脂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社区高血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社区收治的94例高血脂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辛伐他汀治疗,随机分为小剂量治疗组(10mg/d)和大剂量治疗组(20mg/d),每组各47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小剂量治疗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略低于小剂量治疗组患者的8.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大剂量使用治疗高血脂症疗效确切,治疗效果优于小剂量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关系.方法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35例,缬沙坦组35例,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组(联合组)30例,分别治疗16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h尿白蛋白、血尿素氮(BUN)、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空腹血糖(FPG).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SBP、DBP、24h尿白蛋白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7875,2.755,2.733,2.645,均P<0.05);与IMT显著相关的因素依次有SBP(r=0.669,P=0.013)、脉压(r=0.581,P=0.015)、FPG(r=0.337,P=0.018).与PWV显著相关的因素依次有SBP(r=0.759,P=0.001)、脉压(r=0.707,P=0.002)、FPG(r=0.679,P=0.016).结论 PWV可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无创指标.PWV的测量,对其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赖冬  叶婧  王玉新  徐琴君  唐孝达 《贵州医药》2007,31(11):967-97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患者外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及其受体PDGFβRmRNA的表达及辛伐他汀治疗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的血脂水平,从167例肾移植受者中随机选择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为血脂正常组(A组),30例为血脂增高组(B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外周血PDGF-BB及PDGFβRmRNA表达水平。血脂增高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分别于1.5个月、3个月时复查血脂水平及PDGF-BB及PDGFβRmRNA表达水平。结果肾移植受者外周血PDGF-BB及PDGFβR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增高更为显著。辛伐他汀治疗1.5个月时,B组患者血脂水平及外周血PDGF-BB及PDGFβR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3个月时进一步降低。结论肾移植后高脂血症患者外周血PDGF-BB及PDGFβR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可能参与了移植后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移植肾排斥的发生。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肾移植受者外周血PDGF-BB及PDGFβRmR-NA表达水平,此可能有助于减少或延缓移植后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移植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对轻中度高血压降压疗效及对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 2011年7-1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奥美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治疗8周,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心电图,记录血压、心率变化,并在治疗开始及结束后检测24 h动态血压和踝臂指数。结果 8周末,两组治疗前后随机血压及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两组降压有效率均为85%,奥美沙坦酯降压可持续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的降压谷峰比均>50%。两组治疗8周ABI较前分别有所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谷峰比满意,能够24 h平稳降压,且长期应用可改善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