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巩汇  杨怡侠  岳海 《北方药学》2021,(1):181-184
目的:过对45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资料来源于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报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59例ADR报告,分析ADR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结果:459例ADR报告病例中,女性患者293例.女性患者(64.3%)ADR发生率高于男性(35.7%...  相似文献   

3.
血栓通注射液是以三七总苷为主要成分的灭菌水溶液,具有增加脑血管流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脑出血后遗瘫痪、面肌抽搐;心血管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随着该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报告也逐渐增多.现结合临床并对我院上报的27例血栓通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处理原则、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血栓通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通注射液是以三七总苷为主要成分的灭菌水溶液,具有增加脑血管流量、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脑出血后遗瘫痪、面肌抽搐;心血管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随着该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报告也逐渐增多。现结合临床并对我院上报的27例血栓通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处理原则、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周炳丰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184-185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7~2011年上报的6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48例ADR报告中,78例(12.04%)为严重的ADR,158例(24.38%)为新发ADR;医护人员是ADR报告的主体;发生ADR者以青壮年及老年患者居多;静脉给药、抗感染药更易发生ADR;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消化及循环系统。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且应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尽量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临床1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珊 《海峡药学》2004,16(1):109-110
2002年1月-2003年9月我院临床发生的1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制剂有黄芪注射液、舒肝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粉针剂、刺五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和健脑合剂。不良反应表现药物热、寒战、发热多见,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相似文献   

7.
我院6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明镜  冯文涛  向阳 《中国药业》2009,18(16):58-59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8年收集到的67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7例ADR患者中,女性ADR发生率是男性的1.58倍;中老年患者(≥50岁)发生ADR的几率更大(64.18%);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70.15%),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引发,其次为.中药制剂;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途径(92.54%);I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4.33%),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22.39%)。结论应继续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张群卫  金镭  吴新安  刘梅 《安徽医药》2016,20(6):1220-122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859例药品不良反应,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间的85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类型、来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59例ADR报告中,男性发生ADR的概率为女性的1.2倍;61~7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23.40%);肿瘤用药引起的ADR最多(39.23%);静脉滴注为引发ADR为主要的给药途径 (72.76%);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33.48%)。结论 临床用药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尤其针对老年患者加强用药监护,规范肿瘤用药,尽可能选择口服给药途径,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庆 《云南医药》2013,(4):338-339
<正>中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药物,也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中药来源于大自然,无不良反应,很多医师存在此观点。近些年来,随着制药工业的不断发展,中药制剂品种不断增多,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也日益增多,而随着ADR监测工作的加强,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13例中药制剂ADR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院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对某院2014年1月-12月上报的576例ADR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576例ADR报告中,男285例,女291例;60岁以上患者较多,占37.33%,其次为0~10岁组,占17.36%;发生时间多数集中在24 h之内,占69.45%。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81.77%,口服给药占16.32%。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占38.02%,抗肿瘤药占27.78%,中药制剂占12.33%。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附件与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为减少ADR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应加强对患者用药期间的观察,加强药物尤其是抗感染药物以及抗肿瘤药、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测。  相似文献   

11.
陆惠平  严晓沁  顾正平  王斌 《中国药房》2012,(22):2084-208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9-2011年585例ADR为研究对象,从年龄、性别分布、报告人职业、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中,≥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涉及的药品有108种,其中抗感染类药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2.05%,生物制品引起的次之;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占37.09%,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基本情况和发生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我院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35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222例,女129例;1~3岁幼儿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8.50%);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比例最高(79.45%);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主要的ADR,占75.50%;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较高比例.结论:应加强儿科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患儿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医院2010年收集的10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的108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发的最多(79例次),占68.1%;静脉滴注给药易引起ADR(100例次),占86.2%;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56例次),占51.9%。结论:应加强临床ADR监测,在静脉给药及应用抗菌药物时更需严密监测;有ADR早期征兆时宜及时处理,以减少严重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3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13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13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菌药引发ADR最多(87.05%);静脉给药引起ADR最常见(89.9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0.29%)、其次是胃肠道反应(17.27%)、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1.51%)等。结论:增强医务人员的ADR报告与监测意识,进一步做好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上报的28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60岁以上者居首位,为126例,占43.9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为150例,占52.26%;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为73例,占25.4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为98例次,占总共302例次数的32.45%。结论:临床应该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胰岛素不良反应病例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2004年1月~2012年11月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检索出胰岛素的不良反应病例,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怀疑药品的种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报告表289例,其中男143,女146例。短效、超短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较大。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全身性损害。其中283例通过治疗均好转或痊愈,2例病例留有皮下脂肪萎缩后遗症,4例未好转。结论:胰岛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较多,常多个不良反应同时发生,临床上要进行密切的用药监护,关注少见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462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确定来年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对我院2007年度收集到的46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中20至59年龄段构成比最高;ADR涉及的药品151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4.68%(345例),中成药引起的ADR次之;静脉给药的ADR占72.08%(333例)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5年我院收集的共6 382份ADR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6 382例ADR报告的男女患者比例为1∶1.07,41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60%)。一般的ADR报告数量最多,报告主体为医生(91.21%);静脉用药引发ADR有5 100例(79.91%),单一用药引发占88.55%;ADR主要导致消化系统损害(45.46%);ADR涉及22类药物,肿瘤药物居首位(1 677例,占26.28%);奥沙利铂(34.43%)、氨甲环酸(11.52%)和复方氨基酸(20AA)(9.65%)位列引起ADR的单品种前3位;严重不良反应共104例,以肿瘤药物(36.54%)和抗感染药(25.00%)为主。结论:临床工作中应重视ADR报告与监测,促进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131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将医院2006年收集到的131例ADR进行分类汇总,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131例ADR中,化学药品引发121例,中成药引发10例。在121例化学药品所致ADR中,静脉给药引发者最多,占总例数的49.62%;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居首位;皮肤及附件损害是ADR的最主要表现,占总例数的52.89%(64例),而较严重的ADR有10例。结论: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