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学者以"杂气病因学说"与"天人合一观"为文献依据;恶性肿瘤基因学发病机制和现代中医学提出的"癌毒学说"与"扶正抑癌学说"为临床依据提出"癌气"概念。本文从肿瘤角度出发,结合中医学的"精气学说"对"癌气"概念重新定义,并深入分析其生成、分类、气机及气化。在此基础上明确"癌气"与"癌毒"的关系,以及基于癌气分析癌病的难治性及其治法,并阐明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 ,是研究精 (气 )的内涵、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有 :精 (气 )是宇宙的构成本原 ,宇宙万物都由精 (气 )化生 ,而精 (气 )或由“道 (无 )”生 ,或由“太极”产生 ,或定义为最原始的物质而称为“元气”。精 (气 )是运行不息 ,变化不止的 ,因而推动和调控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精 (气 )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将宇宙万物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是研究人体内精、气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 ,以及与人体生命相互关系的系统…  相似文献   

3.
4.
正藏府的功能活动,体现了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而"神"则是这种生命活动的概括。藏府的功能活动,依赖于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等在营养藏府、保证藏府功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又在藏府功能活动过程中从饮食物里不断地得到滋养和补充。神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又主导着这些活动的全过程。1精、神、气、血、津液等的主要功能活动精、神、气、血、津液等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特点,在人体生命活  相似文献   

5.
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气机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仁斋直指方论》记载:“人以气为主……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津沽脏腑推拿十分重视对人体气的调节,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经脉或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失常是很多疾病的根本病机所在,气机平调是中庸之道,亦是治疗大法。奇经八脉是津沽脏腑推拿的主要作用对象及其作用发挥的主要传播者。通过特定的手法如层按法、捺法、拨按法、捺扫法等,对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脉进行调节,从而调畅全身经络之气及脏腑之气,达到以脉调气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6,24(6):981-984
目的:梳理并规范中医学精气理论范畴中的相关概念,构建中医学精气理论的逻辑架构。方法:提出了中医学精气理论中的10个需要研讨的问题,检索尽量全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临床应用,分析、比较以归纳或区分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结果:①论证了中医学中精、气概念的自然科学属性;②论证了古代哲学范畴中精、精气与气的概念及其来源;③明确了人体之精的概念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精的区别;④明确了人体之气的概念、功能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气的区别;⑤明确了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的区别和联系;⑥分清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⑦论证了人体之气阴阳两分的思想渊源以及人体之阴气、阳气的基本概念;⑧论证了精虚、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⑨在以上基础上构建了精化气,气分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对立互根的中医学精气理论逻辑架构,进而构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⑩提出了精气理论的深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内容分析,认为反映在各版、各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血液渗出脉外而为津液"之说,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来看,无论在理论和临床实践都并不相符,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8.
气津相关理论与高原常见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认为 ,气和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 ]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关系十分密切。而高原地区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 ,使人体的气与津液相对不足 ,这就使一些常见病在高原地区表现出独特的病机特点。而是否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气津相关理论来论治高原地区常见病 ,则直接关系疗效之优劣。据此 ,笔者将运用气津相关理论来论治高原地区慢性胃炎、小儿外感咳嗽等常见病的心得 ,论述如下。1 气津相关众所周知 ,气和津液这一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皆来源于水谷精微 ,其生成…  相似文献   

9.
韩尽斌  刘庆  岳小强 《中医杂志》2012,53(18):1548-1551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气一元论”和“杂气病因论”,以及现代中医提出的癌毒理论和扶正治癌理论为癌气概念的中医理论依据;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发病过程癌基因的认识则为提出癌气概念提供了病理生理学依据.根据癌气概念,认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应重视采用特效药物和促使变逆的癌气重新向正气转化.  相似文献   

10.
伤寒病转归中,亡阴居其中之一,因此仲景不仅重视救阳,亦重视救阴,其存津护液之思想对后世医者应用养阴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肺结节是局部的微小病灶,患者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中医学认为肺结节虽长在局部,但是全身气血津液代谢逐步失衡所致,这与“炎癌转化”学说的理念一致。基于炎癌转化理论从气津分阶段论治恶性肺结节,转化前期以化痰祛湿为主,转化中期需加大活血消肿之药的占比,转化后期需酌加攻癌解毒之力,结合患者的体质、证候予以益气、理气、化气之法且各有侧重,以延缓甚至阻断肺结节恶化。  相似文献   

12.
中医温病学领域杂气病因学说与天人合一观是提出癌气概念的文献依据;恶性肿瘤基因学发病机制和现代中医提出的"癌毒学说"与"扶正抑癌学说"是提出癌气概念的临床依据。癌气是人体杂气中之最强者;在健康人体,癌气受正气制约,为正气所用,是正气的组成部分。任何原因造成正气衰弱,失于对癌气的制约,癌气则变逆作疫,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恶性肿瘤的治疗应以促邪归正为原则,采用扶正与攻毒并施的治法,促使失制的癌气重新回归正气,被正气制约;促邪归正治疗原则与现代医学中诱导治疗思想暗合。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是指发生于衰老过程中的以痴、忘、癫、笨等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又称为老年性痴呆,中医认为痴呆、健忘等病症均是因气血津液生化乏源、神机运转不利等病因造成的。这与因脏腑功能亏虚,气液流通受阻,不能渗灌血液有着直接的关系。故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同时可以考虑通过相应理法方药使其机体内气液流通,恢复渗灌血液的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气作为一种精微物质,存在于人体周身,《伤寒论》中有广泛体现,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中的“气”“阳”本指的是“津液”。文章基于对“津液-气”理论的分析,通过对《伤寒论》中津液的变化与六经病发生及传变规律相关性的阐释,进一步佐证了《伤寒论》中津液即气的具体表现形式,行于肌腠表里间之津液即卫气,环绕于脏腑间之津液则形成了脏腑之气,气的种种功能亦是通过津液来完成的。充分认识津液与气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仲景学说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全身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在体内的输布及代谢运动有赖于玄府的畅通。从“玄府气液理论”角度切入,认为黄褐斑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为气血失和、玄府郁闭,以开玄通府、调和气血为总治则。逍遥散作为调和肝脾气血之经典方剂,疏肝理气开玄、养血柔肝和玄、健脾益气补玄,辅以辛散开郁宣玄,达到开玄通府的目的,符合玄府贵开忌阖的生理特性,临床基于此理论治疗黄褐斑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梳理并规范中医学精气理论范畴中的相关概念,构建中医学精气理论的逻辑架构。方法:提出了中医学精气理论中的10个需要研讨的问题,检索尽量全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临床应用,分析、比较以归纳或区分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结果:①论证了中医学中精、气概念的自然科学属性;②论证了古代哲学范畴中精、精气与气的概念及其来源;③明确了人体之精的概念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精的区别;④明确了人体之气的概念、功能及其与古代哲学宇宙本原之气的区别;⑤明确了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的区别和联系;⑥分清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生命本原说;⑦论证了人体之气阴阳两分的思想渊源以及人体之阴气、阳气的基本概念;⑧论证了精虚、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⑨在以上基础上构建了精化气,气分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对立互根的中医学精气理论逻辑架构,进而构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⑩提出了精气理论的深化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癌气"概念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认为癌气可以为肿瘤的早期预防提供病因依据;扶正是防止癌前病变向恶性肿瘤转化的有效措施;发现特效药物是治疗肿瘤的途径;矿物类中药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应受到重视;温病学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方药可以为防止肿瘤转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辰华 《四川中医》2006,24(10):33-34
本文阐述了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认为刘氏所论玄府为广义概念,人体普遍存在,生理上贵开通,忌闭阖,玄府一旦郁闭,为产生多种疾病的根源。该理论对现在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征彦 《光明中医》2008,23(5):563-566
本文从《微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来认识《素问·移精变气论》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即移精变气的本质、祝由究竟为何物、祝由是如何通过移精变气达到治疗目的。从而试图解决中医界基础理论中的重大问题,使中医学术的发展获得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