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云铸  贺萧瑾  李丹  周娟  周青  谭英征 《肝脏》2020,(2):202-205
目的探讨HBx介导SOCS-1基因甲基化致肝细胞癌(HCC)发生的机制。方法将L-02细胞分为对照组、空载质粒转染组、HBx质粒转染组。细胞转染后,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HBx mRNA及SOCS-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HBX及SOCS-1蛋白水平;甲基化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OCS-1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空载质粒转染组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HBx mRNA及SOCS-1 mRNA水平、HBx及SOCS-1蛋白水平、SOCS-1基因甲基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x质粒转染组与空载质粒转染组比较,HBx质粒转染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均增强(P<0.05);HBx质粒转染组细胞内HBx mRNA水平升高(P<0.05)、SOCS-1 mRNA水平降低(P<0.05);HBx质粒转染组细胞内HBx蛋白水平升高(P<0.05)、SOCS-1蛋白水平降低(P<0.05);HBx质粒转染组细胞内SOCS-1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结论HBx可通过介导SOCS-1基因甲基化,使L-02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增强,促进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HBx致肝细胞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我国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体内外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x(HBx)可诱导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及癌变,成为目前研究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发生机制的热点.近来在HBx与抑癌基因,如p53的新成员p73以及p16,p21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肝细胞恶性转化与癌变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初步成果,但其关系错综复杂,这方面不断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HBx致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对探寻乙肝相关性肝癌新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561-1566
目的探讨HBV感染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0年11月—2021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30份、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42份、肝细胞癌患者血浆30份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浆18份,ELISA法检测血浆和条件培养液中HBx、TGFβ1、多巴胺β羟化酶(DBH)和羟脯氨酸(Hyp)的含量。采用LO2细胞构建过表达HBx稳转株细胞,LO2细胞分为LO2-HBx组(稳定表达HBx)、阴性对照组(LO2-con)、空白组,分别制备LO2-HBx、LO2-con和LO2细胞(Mock)的条件培养基,孵育人HSC株LX-2,分为LX-2/LO2-HBx、LX-2/LO2-con、LX-2/Mock 3组,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变化。采用rhTGFβ1刺激LX-2细胞,另采用TGFβ1受体抑制剂处理LX-2/LO2-HBx组细胞。荧光定量PCR或Western Blot法检测LO2细胞中的HBx及上述LX-2细胞中α-SMA、Col1A1、DBH和TGFβ1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方法采用Bonferroni法;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 LO2-HBx可稳定表达HBx蛋白,其培养上清中TGFβ1含量升高(F=324.701,P 0.01);共培养LX-2/LO2-HBx组细胞发生明显细胞形态变化,出现细胞收缩,胞突明显伸长,胞内脂滴减少,与LX-2/LO2-con组比较其增殖活力明显增强(P 0.05),且α-SMA和Col1A1的mRNA(F值分别为144.712和76.680,P值均0.01)及蛋白(F值分别为234.142和528.708,P值均0.001)表达水平升高; LX-2/LO2-HBx组细胞中TGFβ1 mRNA(F=29.382,P 0.01)及DBH mRNA水平升高(F=42.662,P 0.01)。随着rhTGFβ1刺激浓度的增加,LX-2细胞中α-SMA(F=1 794.031,P 0.01)、Col1A1(F=91.340,P 0.01)及DBH(F=2 501.011,P 0.01)表达增加,在rhTGFβ1 10 ng/ml时达到峰值。在LO2-HBx组条件培养液中加入TGFβ1受体抑制剂后LX-2细胞中DBH和Col1A1的表达较对照组下调(t值分别为3.603、5.798,P值均0.05)。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浆TGFβ1(F=51.188,P 0.001)、HBx (F=39.227,P 0.001)、DBH(F=34.431,P 0.001)及Hyp(F=16.211,P 0.001)较健康对照组升高,血浆中HBx与TGFβ1、TGFβ1与DBH、Hyp与DB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931、0.863、0.765(P值均0.001)。结论 HBx蛋白可促进LO2细胞分泌TGFβ1,诱导LX-2的增殖和活化,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并上调LX-2细胞中TGFβ1及DBH的表达;rhTGFβ1刺激可诱导LX-2活化和DBH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5.
宫嫚 《传染病信息》2006,19(4):181-183,186
在我国,大约80%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关,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作为恶性转化肝细胞中惟一表达的蛋白质,与HCC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HBx的功能与HCC的发生机制之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HBV)occDNA与HBx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取42例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采用SABC法检测组织中的HBx蛋白;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中的HBV CCCDNA水平.结果:HBx蛋白在癌及癌旁组织中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1例(73.8%)和35例(83.3%),无显著性差异;癌旁组织中cccDNA水平较癌组织中的高,但是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HBx蛋白(+)者的cccDNA水平均明显高于HBx蛋白(-)者(P<0.05).HBx蛋白表达与cccDNA水平呈正相关(r=0.778,P<0.01).结论:HBx蛋白的表达与cccDNA水平明显相关,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少学者报道测定甲胎蛋白(AFP)异质体可鉴别肝细胞癌(下称肝癌)与其他良性肝病,并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AFP异质体的测定系利用其与植物凝集素的亲和能力,分为结合型与非结合型。据最近报道对人FP异质体分子结构研究,已证实其与扁豆凝集素(LCA)的亲和力是由于AFP碳水化合物链上存在岩藻糖残基,此种异质体称为岩藻糖化AFP  相似文献   

8.
甲胎蛋白检测对肝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铁军 《传染病信息》2006,19(4):211-212
目的监测肝病患者甲胎蛋白(AFP)变化,判断预后及早期发现癌变。方法随机选择144例慢性肝病患者,按诊断标准分型,观察各型肝病患者的AFP水平、AFP与谷丙转氨酶活力的关系和与肝癌的关系。结果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F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病情好转逐渐下降;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含量持续成高滴度,有77%的患者AFP>500μg/L。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比例(6.9%)明显高于其他正常人群,肝细胞再生、更新、增生被认为是癌变的动因。AFP高滴度患者,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FP低滴度患者。  相似文献   

9.
10.
肝癌组织甲胎蛋白表达特点及其基因片段的扩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甲胎蛋白(AFP)表达的病理学特点及其基因分析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AFP在肝癌及癌周组织中的胞内分布及其表达;并从肝癌的癌灶、癌旁组织中制备总RNA,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_PCR)扩增不同癌组织AFP_mRNA片段,以探讨AFP表达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AFP_mRNA分析的应用价值。结果肝癌细胞及癌旁肝细胞的胞浆中,均可见AFP阳性的棕黄色颗粒,癌组织中AFP阳性表达率为73.3%,癌旁组织中为40.0%,中、低分化组肝癌中AFP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肝癌(P<0.05),且癌旁组织中AFP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肝癌的癌灶组织。肝癌组织、癌周组织的总RNA表达水平存在差别,癌组织中AFP_mRNA片段扩增全数阳性(100%),显著高于癌周组织(P<0.01)。结论肝癌不同组织中AFP表达存在差异,AFP_mRNA分析有助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阴性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和分析5例HCC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和染色结果。[结果]5例中女2例,男3例,年龄50~69(中位年龄58.8)岁。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部占位并血清AFP检测值阴性。光镜下癌细胞密度增加,肝板细胞层数增多,排列呈条索状、小梁状、实性巢团状,小梁周围为扩张不规则的肝窦,癌细胞大小不一,异型性明显,细胞胞浆嗜酸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5例AFP、CD10、CK7、CK20、GCDFP15、ER、PR、CK19、CDX-2、CEA均为阴性,CD34、VIllin均为阳性,Hep pax1 3例阳性、1例阴性、1例点灶阳性。[结论]APF阴性的HCC是少见病理类型,结合其临床症状、部位、组织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可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12.
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治疗38例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并检测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变化,结果显示:PHGF组有18例,AFP高于正常,占47.31%(P〈0.01);对照组没且例AFP高于正常(P〉0.05),并且随着肝功能恢复正常,AFP也逐渐恢复正常,从而进一步证实了PHGF具有促进肝细胞再作用。  相似文献   

13.
HBx对肝细胞凋亡的双向调控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甲胎蛋白在肝癌细胞株的癌干细胞表达.方法 利用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细胞克隆法分离肝癌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采用细胞克隆形态鉴别肿瘤干细胞和普通肿瘤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所用的细胞克隆进行AFP的检测,同时以宫颈癌细胞株HeLa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HepG-2细胞形成三种克隆形态,即Holoclones型、Meroclones型、Paraclones型,其中Holoclones型为少数,是肿瘤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HepG-2细胞三种克隆AFP染色均为阳性,HeLa细胞AFP染色为阴性.结论 肝癌细胞株HepG-2分离的癌干细胞表达AFP,为以AFP为靶点的肝癌肿瘤干细胞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甲胎蛋白(AFP)表达缺失的HepG2细胞株。方法:选择AFP的RNA干涉靶序列,体外合成两段互补的寡核苷酸,与线性化的pll3.7连接,扩增纯化得到所需质粒。鉴定后将质粒用慢病毒包装、纯化得到病毒粗提液,与HepG2细胞共培养,转染后用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细胞AFP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显示,干扰后HepG2细胞AFP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干扰效率达84%。所得细胞株传代后仍仅能检测到微量AFP表达。结论:成功构建稳定的AFP表达接近缺失的HepG2模型细胞株。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蛋白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标志性蛋白而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但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够理想,尤其是它不能反映肝癌有无转移,而及早发现微小病灶对于原发性肝癌(PHC)患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外研究者用高敏感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在肿瘤患者的循环血液中查找癌细胞,用于早期发现PHC患者外周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这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对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AFP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感染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和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构建AFP过表达的正常肝细胞系和肝癌细胞系,分别通过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  相似文献   

18.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F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促肝细胞生长素 (HGF)系治疗肝细胞损伤的生化制剂。临床资料证明 ,HGF能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1] ,并对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炎也具有较好疗效[2 ] 。本文对 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HGF治疗和血清甲胎蛋白 (AFP)变化及其意义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80例均系我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随机组合。治疗组 48例 ,男女比例为 37∶11,平均 41岁 ,其中 2 6例经肝活检证实 ,2 3例为肝硬化 ;对照组 32例 ,男女比例为 2 0∶12 ,平均 44岁 ,其中 5例经肝活…  相似文献   

19.
20.
潘兴南  郑联穈 《肝脏》2014,(4):283-286
目的:探讨GP73及联合AFP 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系统检索了 PubMed、Cochrane 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从2005年1至2013年1月所有关于GP73和AFP 对肝细胞癌(HCC)诊断的所有诊断性试验论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 Meta 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9个研究共纳入5884例患者,显示GP73对 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95%犆犐为0.72、0.77)和0.90(95%犆犐为0.89、0.91),高于AFP的0.63(95%犆犐为0.60、0.65)和0.81(95%犆犐为0.80、0.83),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可达0.86(95%犆犐为0.84、0.88);GP73的SROC 曲线 Q*值为0.7820,与AFP 的0.7553相比(Z=0.49,P=0.62>0.05)无明显差异;两者联合的Q^*值为0.8252,与AFP 相比(Z=1.50,P=0.13>0.05)无明显差异。结论GP73对 HCC诊断的敏感度高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但联合检测及GP73对 HCC的综合诊断性能与AFP无差异。此进一步结论尚有待更高质量 Meta分析或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