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主要累及肠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可累及包括皮肤、关节、肝胆系统、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并产生多种肠外表现.  相似文献   

2.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常伴有多种肠外表现,目前肠外表现对UC诊治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目的:了解UC的肠外表现,提高对UC的认识水平。方法:纳入2008年6月—2011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UC住院患者共20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肠外表现。结果:本组UC患者男女之比为1.14∶1,平均年龄(41.17±13.57)岁;平均病程(62.6±79.4)个月;直肠炎33例,左半结肠炎52例,广泛结肠炎123例;轻度UC 49例,中度UC 80例,重度UC 79例。肠外表现总发生率为28.8%(60/208),其中13例(6.3%)具有1种以上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主要包括口腔溃疡(13.0%)、关节病变(11.1%)、肝胆疾患(3.8%)、皮肤病变(1.4%)等。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结肠炎的肠外表现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21.2%、28.8%、3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UC、中度UC、重度UC之间肠外表现发生率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4%、33.8%、27.8%)(P0.05)。结论:UC常伴随肠外表现,对肠外表现的识别有助于提高U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一个亚型,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病变,多以溃疡为主,病变部位多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甚则累及整个结肠.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学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其在UC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涌现出新的热点,包括肠道菌群的分类及其对肠道黏膜和肠道免疫的影响等,这可能会突破UC原有的诊疗方法,发展为研究UC诊治的新方向,本文就肠道微环境与UC的内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病性关节炎(enteropathic arthritis,ES)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或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引起的关节炎的统称.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肠道非感染性炎症伴有关节及全身症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肠外表现中关节炎的发生率在15%-33%,UC和CD所占比例各家报道不一。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结肠和(或)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伴黏液脓血便以及肠道功能障碍.UC的病因未明,发病率高,肠道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容易发生恶变.UC还被报道与多种肠道外疾病相关,如硬化性胆管炎、关节炎、心包炎等.因此,UC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UC的发病是由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环境危险因素作用下,其免疫系统丧失了对肠道菌群抗原的免疫耐受,引起失控的炎症反应,造成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异常的免疫应答介导的炎症反应是引起肠黏膜病理损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英夫利昔(Infliximab,IFX)对难治性及合并肠外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难治性及合并肠外表现的UC住院患者36例,均接受IFX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36例患者中,33例为难治性UC(合并肠外表现5例),3例合并特殊肠外表现(2例合并肛周脓肿,1例合并强直性脊柱炎)。IFX治疗后,13例临床缓解(3例黏膜愈合),16例有效,7例无效。IFX治疗总有效率为80.6%,缓解率为36.1%;8例合并肠外表现者中,5例肠外症状得到改善,有效率为62.5%。观察期间未发生IFX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IFX对难治性UC及合并肠外表现UC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在疾病活动期可以出现高达40%的肠外表现,其中合并风湿病表现的患者约有30%,是IBD最常见的肠外表现[1].郑连鹏等[2]对我国大陆地区炎性肠病肠外表现分析显示,UC和克罗恩病骨关节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5.12%和7.49%.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u H  Qian J  Wang L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0):675-677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伴随的肠外表现,探讨其与病变部位和疾病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χ^2检验方法对392例U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2例UC患者中,82例(20.9%)有肠外表现,其中34例(8.7%)有1种以上肠外表现;全结肠型与左半结肠型UC患者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均较单纯直肠型者增高(P<0.05),其中全结肠型的发生率最高,左半结肠型次之,单纯直肠型最低,呈递减趋势,但前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种常见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在重度UC患者较轻度明显升高(P<0.05),从轻度、中度到重度呈递增趋势;除强直肠脊柱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外,多数肠外表现的发生与UC活动性密切相关,经氨基水杨酸类和(或)皮质类固醇治疗后消失。结论:UC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较高,累及的部位依次为关节、肝胆、皮肤、口腔和眼睛。UC肠外表现的发生与病变部位和炎症程度密切相关。多数肠外表现与UC活动性相关,但与UC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UC肠外表现(EIM)多样,可涉及骨关节、皮肤、肝胆、眼等全身多个器官系统,一种EIM的出现增加了其他EIM的发生风险。皮肤表现是UC重要的EIM,可分为反应性皮肤表现、免疫相关性皮肤表现、营养不良和治疗导致的皮肤表现。本文就UC肠外皮肤表现的临床症状、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外表现(附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978-01~2003-12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0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年间共收治IBD患者20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82例,克罗恩病(CD)患者19例。IBD伴肠外表现发生率为20·9%(42/201),UC患者为21·43%(39/182),CD患者为15·79%(3/19)。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UC患者年龄小于2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P<0·01),年龄大于5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低(P<0·01)。发生于UC活动期者占89·74%(35/39),而发生在缓解期者仅占10·26%(4/39);CD患者肠外表现均发生在活动期。肠外表现中关节、肌肉损害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损害。侵犯泌尿系统、甲状腺及肝胆系统者罕见。伴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多易合并其他种肠外表现。结论IBD患者伴有肠外表现者并非少见,女性年轻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关节、肌肉及皮肤损害是IBD患者最多见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的发生随IBD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998—200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UC患者122例,对12个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期寻找到与UC半年内及1年内复发相关的因素。结果与UC半年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未采取正规治疗,有诱因,有肠外表现,保护因素为患者治疗过程中有良好的依从性。与UC1年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诱因及肠外表现,保护因素为治疗过程中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结论UC患者治疗应规律、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对于有肠外表现的患者应密切监测,避免复发。  相似文献   

12.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营养不良是IBD常见的肠外表现之一,是炎症性肠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营养不良与IBD的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生活质量及医疗负担等密切相关,营养支持治疗对IBD的疗效已被认可,IBD患者应该记录营养不良并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除恶性肿瘤外最严重的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难以用单一原因解释.多认为是易感性宿主对细菌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IBD的标志是肠道炎症,被破坏的肠道保护屏障、腔内细菌与黏膜免疫系统三者相互作用产生炎症.本研究从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及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3方面阐述肠黏膜免疫与IBD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科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其肠外表现不容忽视.近年UC患者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日益受到重视,而UC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国内文献罕见.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并伴有一些肠外表现,如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炎,骨质疏松嵋。等。UC病因不明,通常认为是环境、遗传及免疫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我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本病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在UC研究领域中,对免疫因素进展研究较快,本文就近年来免疫方面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和其对肠道菌群及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 p65的影响.[方法]将复发性UC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给予甘草泻心汤和美沙拉嗪胶囊口服治疗.在服药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肠镜下评分、肠道菌群测定和肠黏膜NF-κB p65的测定.[结果]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UC疗效显著,与美沙拉嗪疗效相仿;2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明显,均为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增加,大肠杆菌含量减少;2组患者肠黏膜NF-κB p65的表达均下降.[结论]甘草泻心汤能有效治疗复发性UC,其可能的机制为调整肠道菌群和调节肠黏膜NF-κBp65表达.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除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肠道表现外,由IBD导致的其他系统原发性病变称IBD的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EIMs),其中皮肤表现发生率高,且最容易被察觉,对IBD的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大量文献研究及临床统计,将EIMs的皮肤表现分为四大类,包括特异性皮肤表现、反应性皮肤表现、相关性皮肤表现和治疗引起的皮肤表现,并从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IBD活动的关系和治疗等多个角度梳理各型皮肤表现的特点,以期为IBD及其皮肤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杜正光 《山东医药》2006,46(22):35-3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994年1月~2004年5月,我院收治UC183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文183例,男92例,女91例,平均年龄44.8岁,平均病程51个月。患者除具有腹痛、腹泻、黏液便和(或)脓血便等肠道表现和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外,还有贫血、关节疼痛、皮肤黏膜损害、肾结石和骨质疏松等多种肠外表现。本研究中,贫血的发生率为37.2%。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IBD临床表现复杂,除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外,还有皮肤、骨骼、肌、肺、肝、胆、肾脏等多个器官或系统的肠外表现.肝胆并发症因其与IBD愈后密切相关而受到关注.肝胆系统病变包括药物性肝损伤、胆结石、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显性疾病,但是另外症状隐匿、特异性不强,且部分独立于肠道炎症外的免疫性肝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gitis,PSC)、小胆管性PS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PSC/AIH重叠综合征以及lg4相关性胆管炎容易被忽视.本文就与IBD相关的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清胆红素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和保护肠黏膜屏障等作用,在UC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UC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该文就近年来胆红素在UC发病机制及病情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