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1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酚酸酯 (mycophenolatemofetil,MMF ,骁悉 )最初被批准用于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近年国内外试用于多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自去年以来用于治疗 15例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其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女性 13例 ,男性 2例 ,均符合 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SLE诊断标准[1] 。就诊年龄 13~ 6 7岁 ,平均 30岁 ,病程 2个月~ 2 0年 ,平均 3年。1 2 选择骁悉治疗的原因 :①病程长 :用骁悉治疗前病程 1~ 17年 ,平均 4年 ;②病情重 :本组病人均有多系统病变表现 ,有 1个以上脏器严重损害 ;③经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按照血小板减少时的系统受累情况分为多系统受累组(21例)和孤立性血小板减少组(12例)。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首发症状(皮肤黏膜损伤、关节炎、其他细胞减少)发生率、一般资料(发病年龄、病程时间、性别比例等)、SLEDAI(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评分、SDI(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结果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孤立性血小板减少组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首发症状发生率与多系统受累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系统受累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系统性红斑狼疮损伤指数高于孤立性血小板减少组患者(P <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早期阶段中可以分为多系统受累类型和孤立性血小板减少类型,晚期以出血征象为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观察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难治性重症SLE 15例(神经精神狼疮6例,狼疮肾炎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5例),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500mg,使用1~4次,同时依据病情联合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采用BILAG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对病情进行评价,监测不良反应及外周血B细胞清除情况和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重症SLE,至随访终点BILAG临床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缓解分别占总例数的33%,40%和27%。其中神经精神狼疮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临床改善显著,起效时间≤1个月,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12个月);入组狼疮肾炎患者效果不佳。研究期间共发生4例严重感染,并导致2例死亡。结论初步提示利妥昔单抗对部分难治性重症SLE有效,该生物制剂可能成为SLE新的诱导缓解手段之一。由于尚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指导,临床应用需谨慎从事。尤需警惕免疫抑制状态继发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方法通过病例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标准和疗效结果。结果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结论雷公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是满意的其消炎解毒作用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胸腺肽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和胸腺肽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补体C3、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以及尿蛋白的实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本院的分组对比治疗,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补体C3、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以及尿蛋白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个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来看,观察组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本院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分组治疗研究,采用胸腺肽辅助疗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的不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胸腺肽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验证胸腺肽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加用胸腺肽80~120mg*d-1,疗程8周辅助治疗;另31例病人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病人乏力、皮疹、关节炎等临床症状变化及CD4/CD8、抗核抗体、抗ENA抗体、补体C3、抗双链DNA抗体等指标.结果胸腺肽组乏力、脱发症状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补体C3、CD4/CD8、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改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胸腺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作用肯定,无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评价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观察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通过免疫吸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白蛋白、球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患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滴度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水平无明显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清除血液中的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血浆白蛋白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环磷酰胺(CTX)与血浆置换(PE)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例重症SLE患者进行小剂量环磷酰胺与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发热)缓解情况和活动性指标(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Scr、24小时尿蛋白、血沉、补体C3)等变化。结果20例重症SLE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且快,活动性指标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较快地控制重症SLE活动,联合应用小剂量环磷酰胺,提高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其血清具有抗核抗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1 000,高于西方国家报道的1/2 000,以女性为多,此病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SLE的手段有了很大的提高,笔者主要对其治疗药物及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 2 0 0 1年 3月 11日~ 4月 16日 ,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成功治疗 1例难治性红系统性斑狼疮(RSLE)患者 ,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 ,女 ,30岁。 5年前因间断发热入院。于 5年前开始发热 ,颜面蝶形红斑 ,光敏感 ,脱发。有雷诺氏现象。心脏扩大 ,尿蛋白 ( ++++) ,ANA阳性 ( 1∶2 5 6 ) ,抗Sm抗体阳性 ,抗ds DNA抗体阳性 ,抗核糖体抗体阳性及心肌酶谱阳性 ,在我院确诊为SLE。给予激素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 ,虽然症状暂时缓解 ,但反复发作 ,激素不能撤除 ,遂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浆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浆膜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江苏省15家三级医院SLE住院患者1956例临床资料。结果浆膜炎组327例,发生率16.7%;非浆膜炎组1629例。浆膜炎组肾脏病变、血液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浆膜炎组(63.9%vs.47.5%、66.4%vs.54.1%)(P<0.01);浆膜炎组颊部红斑、光过敏、关节炎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浆膜炎组(40.1%vs.59.3%、11.9%vs.21.0%、49.2%vs.58.6%)(P<0.01);浆膜炎组SLE疾病活动评分及病死率显著高于非浆膜炎组[(14.1±6.3)分vs.(11.2±5.6)分、15.9%vs.6.9%](P<0.01)。结论 SLE浆膜炎并不少见,且易出现肾脏、血液等重要器官受累,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14.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形成影响因素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0例SLE患者伴血栓形成7例,发生率为23.3%。通过PAGT、vWF:Ag、Fn、APTT、ATⅢ:Ag、ATⅢ:C、PLG及LA、ACA的检测并复习文献,认为血管内皮损伤、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获得性抗血栓形成机制的缺陷(PC、PS、ATⅢ)及纤溶机制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改变。淋巴结为免疫器官之一,在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报道6例SLE并淋巴结肿大的临床观察。资料和方法1997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我院43例SLE的住院病例,其中6例伴淋巴结肿大,6例中女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控制疾病减轻自身免疫现象所引起的组织损害。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30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结果所有患者27例症状很快控制好转出院,1例死亡,2例主动出院。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延长存活期,了解脏器损害的范围、程度及疾病的活动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预后的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一直是风湿病学家面临的挑战.本综述介绍了SLE目前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抗疟药、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研究新进展,并重点介绍了来氟米特、霉酚酸酯及各种生物制剂等新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凌燕  孙凌云 《江苏医药》2000,26(12):959-96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由于机体免疫调节紊乱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病程迁延 ,反复发作。传统治疗主要是激素和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CTX)、硫唑嘌呤 (Aza)等。随着免疫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 ,SLE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 ,许多学者致力于寻找治疗SLE更好的方法。虽然许多方法仍然在临床试验或动物实验阶段 ,但仍然为SLE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SLE较新的治疗药物与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免疫调节剂1.环孢素A(CyclosporinA ,CsA) CsA是一种真菌性环状多肽 ,对T细胞有高度特异性 ,通…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细胞和体液免疫异常为其主要特征的疾病。它累及全身许多系统,以心、肝、肾损害最为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各类皮疹,关节疼痛,长期乏力,口腔溃疡,大量脱发及多脏器损害症状如:肾脏损害的浮肿,间质性肺炎的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方法 采用DNA免疫吸附柱对1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别治疗3次,观察抗核抗体、抗DNA抗体、IgG和总蛋白、白蛋白变化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吸附治疗后,患者ANA、ds-DNA抗体滴度、IgG明显减少或降低(P〈0.01);总蛋白、白蛋白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免疫吸附能有效控制SLE活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重症SL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