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胎心早搏60例临床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继荣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6):61-62
目的探讨引起胎心早搏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孕周为37 ̄42w的60例胎心早搏心电图进行分析,寻找引起胎心早搏的临床原因并追踪观察其临床意义。结果最多见的临床原因有脐带缠绕占43.3%,羊水污染占20%,胎儿窘迫占10%,病毒感染占6.7%,经对症处理后,复查及追踪至产后新生儿心电图观察,仍有6.7%存在早搏。结论胎心早搏的主要原因为脐带缠绕及羊水污染,由于宫内缺氧而导致胎心早搏;绝大部分胎心早搏是功能性的,持续频发的胎心早搏是终止妊娠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胎心率异常是胎儿宫内窘迫的早期重要信号之一,与围产期预后关系密切。作者观察162例胎心率改变,同时结合其他多项指标综合分析,以妥善处理,从而降低了手术率和围产儿病死率,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我院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住院分娩产妇648例,其中单纯胎心率异常162例,占25%。年龄流~40岁。<37孕周8例,37~42孕周122例,>42孕周32例。待产妇第一产程30~60分钟听胎心音一次,第二产程5~10分钟一次,时间不少于1分钟。胎心率<120次或>160次/分,持续20分钟以上即为胎心率异常。1.胎心率增速:>160次/分,持续时间>60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产程胎心监护对筛查产时胎儿窘迫的价值。方法 :用日本产的 MT- 32 5型胎儿电子监护仪对974例孕妇进行入室监护与全产程连续监护。监护结果按程氏判断标准分组比较。结果 :入室监护中正常组占 95 .90% ,异常组占 4.10 % ,进入活跃期后 ,异常组增多 ,差异显著 (P<0 .0 1) ,在全产程监护中 ,高危妊娠正常组比例低于正常妊娠 ,异常组羊水粪染率及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分娩期行全产程连续监护是必要的 ,能动态了解产程中胎儿状况 ,及时发现胎儿窘迫 ,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时胎心监护异常的影响因素,提高优生优育率.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90例产时胎心监护图形异常的病例(观察组)和同期90例产时胎心监护图形正常的病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产时胎心监护异常组的羊水粪染、羊水过少、脐带绕颈和剖宫产率明显高于产时胎心监护正常组(P<0.01);而两组间新生儿窒息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时胎心监护能及时发现胎儿窘迫,通过适当处理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子胎心监护在胎儿宫内窘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566例孕妇,均行电子胎心监护,根据检查情况分为A组(阳性组)、B组(阴性组)和C组(可疑组)。结果 A、B、C三组的羊水粪染(Ⅱ-Ⅲ度)、Apgar评分≤7分(出生1min)、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C组(P<0.001),A和B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P=0.172)。胎心监护诊断胎儿窘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9%和97.9%。结论电子胎心监护能够在早期方便地发现胎儿宫内窘迫,联合其他方法或许可以消除假阳性,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电子胎心监护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子胎心监护与胎儿窘迫及剖宫产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674例住院分娩孕妇的胎心电子监护图形。结果发现胎心监护图形异常者382例,其中223例考虑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术,术中发现异常因素者175例,未发现异常因素者48例。胎心基线变异明显减弱或消失、重度变异减速、延长减速及晚期减速者发生羊水粪染、脐带缠绕及新生儿窒息比例明显高于其它胎心监护图形异常者。结论电子胎心监护能早期发现胎儿窘迫,但是,单凭胎心监护图形异常作为胎儿窘迫诊断会出现假阳性判断,当出现异常图型时,应严密监护,根据胎心率异常的程度及胎儿能够娩出的时间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可减少围产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时胎儿宫内状态判断的准确性及围产儿预后.方法 分析328例胎儿窘迫的临床资料.结果 328例胎心监护显示胎儿窘迫,终止妊娠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高危妊娠密切相关,胎心率变慢、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最高占27.2%,其次为妊娠合并症的高危妊娠占20%,其余发生率相当.结论 胎心监护对胎儿窘迫的敏感度高,可早期发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海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2):65-65
目的探讨胎心电子监护对胎儿窘迫诊断的临床分析及其与剖宫产率的关系。方法1 240例孕34~44周单胎头位试产者,入院后立即进行20min的胎心监护,此称为入室试验,对监护图形进行分析、评定及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1 240例孕妇中发现胎心监护图形异常者79例,38例因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术;阳性组及可疑组发生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胎心监护结合临床及其他监护方法,全面分析,准确判断,能早期发现胎儿窘迫,以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心监护在产程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30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全产程进行胎心监护.对照组300例,应用传统的方法听诊胎心.结果:观察组胎儿窘迫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进行全产程胎心监护能有效指导产程处理,决定分娩方式,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尤其是重度窒息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0.
1999年6月~2000年11月,我院对150例入院分娩的产妇产前同时行胎心监护(NST,CST)及胎儿脐血流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持续电子胎心监护的意义,寻找一种能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的方法,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产妇共10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0例在进入第二产程后开始持续电子胎心监护至胎儿娩出,对照组400例采用多普勒听诊监测胎心,手法触诊宫缩至胎儿娩出。结果:观察组胎儿窘迫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第二产程持续电子胎心监护,能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和胎心监护的相关性以便提出相应措施,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足月妊娠住院分娩发生新生儿窒息106例,羊水污染、胎儿宫内窘迫中新生儿窒息及胎心监护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窒息106例,发生率4.5%,其中轻度窒息95例,占89.62%,重度窒息11例,占10.38%。新生儿窒息与羊水污染,胎儿宫内窘迫密切相关胎心监护对新生儿窒息的阴性预测率为36.79%。结论产程中加强胎心监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羊水污染,胎儿宫内窘迫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1997年8月~1998年8月对住院孕妇进行胎儿电子监护,并通过分娩后的结果来验证此措施的可靠性,得出:胎儿电子监护的价值在于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的窒息率。临床资料:1998年8月~1998年8月,我院共分娩1469例产妇,其中诊断胎儿宫内窘迫253人,发生率为1722%。年龄:22~30岁244例,30岁以上9例。孕周:37周以下2例,37~41周232例,41周以上19例。初产妇245例,经产妇8例。臀位1例,头位252例。方法与标准:1对临产前的住院孕妇常规作胎儿电子监护(外测法),必要时多次复查,每例均做krebs评分,预测是否存在胎儿宫内窘迫若出现无反应型,进一步行胎… 相似文献
14.
胎心监护异常34例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胎心监护(NST)是利用胎心监护仪以数字式对胎心率进行监测,并且可同时监测宫缩压力、胎儿对宫缩的反应、胎心率基线及宫缩时周期性心率,是目前监护胎儿宫内状况最常用、最敏感的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早期发现胎儿宫内窘迫、降低新生儿窒息、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和剖宫产率、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产科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对34例胎心监护异常患者的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2006年3~5月在我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无高危因素的初产妇410例,年龄22~33岁,孕周37~42周。使用美国惠普胎心监护仪,于孕妇入院时常规行胎心率监护和全… 相似文献
15.
胎儿宫内窘迫是妊娠期尤其是临产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严重者可致胎死宫内、新生儿窒息、出生后永久性神经损伤后遗症或死亡。本文对应用胎心电子监护 (外监护 )诊断胎儿宫内窘迫进行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半年间我科共收住产妇 774例 ,其中多胎 1 8例、择期剖宫产 59例、前置胎盘大出血急诊手术 4例未监护外 ,其余 693例单胎孕妇临产后全部进行胎心电子监护。 693例中 ,初产妇 531例 ,经产妇 1 62例 ;年龄 2 1~ 38岁 ;孕周 31 + 3~ 42 + 4,平均 39+ 2 。正常妊娠 51 5例 ,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程监护(从宫口开大2cm到胎儿娩出)在产程中的应用能提高新生儿评分,减少产伤,从而提高优生优育。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单胎孕产妇247例行全程监护。结果 247例孕产妇中新生儿按Apgar评分法:1min评分高于7分者为234例,占分娩总数的95%,4~6分者为11例,占分娩总数的4%,3分以下为2例,占分娩总数的1%,无1例新生儿死亡,窒息新生儿经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结论对部分孕产妇实行全程胎心监护,能早期发现胎儿异常,使胎儿尚未遭受不可逆性损伤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及时处理产程,娩出尽可能高分的新生儿,以期实现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心无应激试验对在产前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6例孕产妇进行NST试验,根据胎心基线、振幅变异、周期变异、胎动次数及胎动时胎心上升幅度这5项指标综合评分,满分为10分,NST≥8分为有反应型,6~7分为可疑型,NST≤5分为无反应型。结果400例NST有反应型的孕妇,发生胎儿宫内窘迫69例(17.25%),新生儿窒息10例(2.50%);14例可疑型孕妇,其胎儿宫内窘迫6例(42.86%),新生儿窒息3例(21.43%);NST无反应型12例,胎儿宫内窘迫9例(75.00%),新生儿窒息3例(25.00%)。经χ^2检验,NST有反应型与可疑型、无反应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ST有反应型表明绝大多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对FHR控制机制的完善,提示胎儿在宫内生长良好,一般情况下无新生儿窒息。NST无反应型可能与脐带异常、早产、过期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等高危妊娠有关;NST可疑型可能与处理积极、胎心监护时间不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程中持续胎心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分娩足月头位单胎阴道试产者455例的监护结果。结果:监护正常者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低于监护异常者。结论:产程中持续胎心监护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分析胎心监护仪在胎儿窘迫中的监测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分娩产妇200例,利用胎心监护仪对其进行产前、后的监测,监测时间为20min,对于重症患者进行连续监测。根据NST<7分对胎儿宫内缺氧进行诊断,u检验去百分率。结果 200例产妇中,50例产妇出现胎儿窘迫,传统听诊器存在19%的漏诊率。导致胎儿窘迫的原因主要有过期妊娠、妊高征、脐带绕颈、脐带受压。发生慢性胎儿窘迫的产妇,极易引发胎儿窒息和死亡,大部分胎儿窘迫通过恰当、及时的处理,可安全、可靠的娩出。结论针对分娩产妇,采用胎儿监护仪,可对胎儿窘迫的种类、原因进行准确、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胎心监护对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对280例胎心监护异常诊断为胎儿窘迫行剖宫产进行分析.结果 胎心监护异常与羊水污染、脐带异常、新生儿窒息关系密切,但假阳性使剖宫产率大幅度上升.结论 常规使用电子胎心监护临床能改善新生儿预后,在胎心监护异常是否剖宫产与高危妊娠及羊水性状有密切关系,正确掌握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