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白斑(Oral leukoplakia ,O LK)是由匈牙利皮肤科医生 Er no Sohuimmer 于1887年首先命名。口腔白斑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异常性病变。WHO 已认定其属于癌前病变,被公认为口腔斑纹疾病中最典型的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率为0.19%~19.18%[1]。口腔白斑从癌前期到真正变为癌可以经历几年到十几年,而且大部分口腔白斑可长期处于良性状态不发生癌变,只有少部分会发展成癌。病因至今不明,但有研究认为其跟口腔的局部长期刺激有关,例如:吸烟、咀嚼槟榔、破碎的牙冠和不良修复体的长期刺[2]。口腔白斑是常见的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粘膜病之一。国内外对其发病率和癌变率的报道高低不一。本文根据近期国内外文献研究白斑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2.
白斑(Oral leukoplakia,O LK)是由匈牙利皮肤科医生Er no Sohuimmer于1887年首先命名。口腔白斑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异常性病变。WHO已认定其属于癌前病变,被公认为口腔斑纹疾病中最典型的癌前病变之一。其癌变率为0.19%~19.18%[1]。口腔白斑从癌前期到真正变为癌可以经历几年到十几年,而且大部分口腔白斑可长期处于良性状态不发生癌变,只有少部分会发展成癌。病因至今不明,但有研究认为其跟口腔的局部长期刺激有关,例如:吸烟、咀嚼槟榔、破碎的牙冠和不良修复体的长期刺[2]。口腔白斑是常见的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粘膜病之一。国内外对其发病率和癌变率的报道高低不一。本文根据近期国内外文献研究白斑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 我院自1973年开始应用自制的液氮冷冻器,上海医疗器械厂出产的Ⅱ型和抗氧机厂出产的液氮冷冻治疗器,治疗口腔粘膜白斑57例,取得较好效果。临床资料自1973年11月~1982年7月共治疗口腔粘膜白斑57例,其中女26例,男31例。白斑部位有唇部、颊部、舌部。白斑面积最大3—4平方厘米,最小呈点状。冷冻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接触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稳定的人口腔粘膜白宽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方法:用离解蛋白酶(DispaseⅡ)分离上皮及皮下组织。采用改良的无血清及无3T3细胞的培养体系培养口腔粘膜白斑上皮细胞。结果:用DispaseⅡ可成功分离上皮和皮下组织。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改良无血清角化细胞培养液(Defined K-SFM)可明显促进口腔粘膜白斑上皮细胞的分裂增殖。此实验上皮细胞可传6~7代。结论:Defined K-SFM可显著促进口腔粘膜白斑上皮细胞的分裂和成熟,为癌前病变研究提供足够寿命的体外细胞。  相似文献   

5.
国际医学上已公认口腔粘膜白斑是一种癌前病变的过程,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白斑成为口腔癌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种老年性疾病。根据我国近两年来全国13万多人的口腔白斑普查发生率的初步统计为10.47%,即14,076人患白斑。广州部队年老干部200多人的口腔白斑发病率,高达20%以上。我们自1960年开始治疗口腔白斑,1963年进行有计划的治疗措施,20年来曾先后试用治疗方法10多种,目前认为用外科手术治疗口腔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三例口腔粘膜白斑病理组织的电镜观察做一报导。白斑的电镜观察可见棘细胞层的桥粒丰富,突起多、基层细胞核大,突起多等均表示上皮细胞分化差,生长代谢活跃,棘细胞内的糖原颗粒增多及基层细胞之张力微丝增多为白斑过度角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CO2激光治疗口腔粘膜白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粘膜白斑临床较为常见,传统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我科1993~1997年收治该病患者55例,全部采用CO2激光治疗,并与口腔外科联系建立对照组,通过随访对比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河北省承德市口腔医院牙周科收治80例口腔粘膜白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CO2激光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口腔粘膜白斑患者应用综合+CO2激光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口腔白斑可能发病因素和口腔白斑癌变和发病部位以及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15年来就诊的150例临床和组织学确诊为口腔白斑的患者进行了综合分析。就口腔白斑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习惯、饮酒习惯进行调查;同时分析口腔癌变患者的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结果:口腔粘膜白斑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均有一定的相关性;龈、舌、颊等部位为白斑高发区,其中有14例白斑癌变,癌变率为9.33%。结论:预防口腔白斑及癌变,需戒除吸烟及饮酒的不良刺激;口腔白斑类型以颗粒型、溃疡型、疣状型癌变率较高。癌变高发部位为舌部,舌部又以舌侧缘(包括舌腹和舌缘)的癌变率为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7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口腔粘膜病协作组座谈会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即包括口腔粘膜白斑(以下简称白斑)和扁平苔藓。同年8月在陕西境内分别在工厂、部队、学校、农村、机关、商业等部门对白斑和扁平苔藓进行普查,受检者年龄均在20岁以上,计15,164人,其中114名为扁平苔癣患者做另行统计分析,故仅就15050名进行分析。男性10253人,女性4797人。  相似文献   

12.
13.
2001年全国爱牙日的宣传主题是“吸烟有害口腔健康”。本文目的是通过对2793名吸烟人诱因分析,研究吸烟与口腔粘膜白斑发生及其发展的关系,并重点分析124人完全因吸烟引起的口腔粘膜白斑情况,具体说明吸烟对口腔健康的危害,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男、32岁,住川煤普查队。病员因反复咳嗽、喉痛,用中西医药治疗不效,于1978年4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经五官科检查:发现颊粘膜有不规则之白色斑块,喉镜查见声带水肿。曾给予强力霉素、氯化铵、维生素 C,浓鱼肝油、多贝尔  相似文献   

15.
魏茂文  曾宗渊 《广东医学》1994,15(6):373-375
本文收集我院1964年3月~1994年4月住院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口腔粘膜白斑癌变66例进行分析。本组不包括口腔癌灶周围并存的白斑病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66例中男性36例,女性30例。年龄以40岁以上占最多(86.4%),但也有少数出现于年轻患者(10~29岁年龄组),占3%。年龄最小18岁,最大77岁,平均51.4岁。部位以舌(62.1%)和口颊粘膜(16.7%)的白斑癌变居多。一般均由患者自已发  相似文献   

16.
CO2激光治疗口腔粘膜白斑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粘膜白斑是WHO确定的癌前病变之一 ,必须积极治疗 ,治疗方法有药物、切除、冷冻和激光等。我科自 1990~1995年 ,应用CO2 激光气化的方法 ,治疗口腔粘膜白斑 3 4例 ,随访 3年以上 ,获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 1995年我们对 3 4例随访了 3年以上的口腔粘膜白斑病人进行激光治疗 ,其中男 14例 ,女 2 0例 ,男∶女 =0 .7∶1,平均年龄 4 0岁 ( 3 0~ 75岁 ) ,病灶分布于舌 18例 ,颊 10例 ,牙龈 6例 ,腭 1例 ,口唇 1例。1.2 器械 :采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激光中心试验生产的CO2 激光治疗机。激光波长 10…  相似文献   

17.
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口腔粘膜白斑的现状王学侠姬广国综述陶书振审校莱芜钢铁总厂医院口腔科(271126)口腔粘膜白斑(OLP)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斑块状损害。可分为单纯型(均质型)、疣状、颗粒状和溃疡型(糜烂...  相似文献   

18.
抗氧化剂在口腔粘膜白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为口腔粘膜白斑病是癌前病变,如果能够采取一项有效的控制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口腔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直到1981年,在Peto等人详细说明了血清β—胡萝卜素(BC)水平低与癌症的关系后,补充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癌发生甚至能治愈癌症的观点才引起足够地认识。典型的抗氧化剂有:BC,维生素A,维生素A酸类,维生素C和α—生育酚即维生素E。研究表明,在食物和血清中抗氧化剂水平低与患几种不同类型癌症的可能性之间呈逆相关性。抗氧化剂在减少弓愧DNA突变,酶活性改变,细胞膜的类脂物过氧化反应等自由基反应方面是必须的。最近的报告已证明单独BC以及与其他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酸类联用,在临床治疗口腔粘膜白斑病方面取得成功。这篇回顾报告目的是评估BC维生素A及其维生素A酸衍生物、维生素C以及a一生育酚治疗口腔粘膜白斑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积极的防治口腔白斑,及早发现,早期治疗并探索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予防口腔白斑癌变有其重要意义。1981年开始,我们开展用蜜蜂产品——蜂胶治疗口腔白斑,发现有较好的疗效,现将初步经验介绍如下。一、一治疗方法及疗效用50%蜂胶复合药膜局部敷贴治疗白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在口腔粘膜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中的表达。方法:体外培养正常和口腔白斑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酶联免疫反应(ELISA)法测定各细胞培养液中FN的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FN在正常口腔粘膜、白斑粘膜和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粘膜组织及细胞中的分布; RT PCR技术观察正常口腔粘膜和口腔白斑粘膜上皮及成纤维细胞中FN的表达。结果: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白斑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FN浓度比正常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培养液明显降低(P<0.01),而二者上皮细胞培养液中F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T PCR检测显示,FN在白斑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下降;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口腔粘膜相比,口腔白斑上皮和结缔组织中FN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其减损程度低于口腔鳞癌组织。结论:口腔粘膜白斑组织中FN表达减少,在白斑癌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