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的肉眼、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经内镜发现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大肠癌105例(106个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早期大肠癌中91.5%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下。内镜下的肉眼形态分别为:有蒂型(Ip)34个病变,亚蒂型(Ips)13个病变,无蒂型(Is)26个病变,表面隆起型(Ⅱa型)11个病变,表面隆起凹陷型(Ⅱa Ⅱc型)22个病变。其中(Ⅱa Ⅱc)型的22个病变中21个为粘膜下层(Sm)癌。Sm癌的25个病变中出现3例(12%)淋巴结转移。治疗上,经内镜下切除13个病变(12例),其中1例Sm癌术后局部复发,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局部切除术和肠管切除术93个病变(93例)。结论:(Ⅱa Ⅱc)型的大部分为Sm癌,病理组织学显示,低、中分化腺癌中以Sm癌多见;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Sm癌中;根治性手术是根治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的肉眼、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经内镜发现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大肠癌105例(106个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早期大肠癌中91.5%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下。内镜下的肉眼形态分别为:有蒂型(Ip)34个病变,亚蒂型(Ips)13个病变,无蒂型(Is)26个病变,表面隆起型(Ⅱa型)11个病变,表面隆起凹陷型(Ⅱa Ⅱc型)22个病变。其中(Ⅱa Ⅱc)型的22个病变中21个为粘膜下层(Sm)癌。Sm癌的25个病变中出现3例(12%)淋巴结转移。治疗上,经内镜下切除13个病变(12例),其中1例Sm癌术后局部复发,行根治性手术。单纯局部切除术和肠管切除术93个病变(93例)。结论:(Ⅱa Ⅱc)型的大部分为Sm癌,病理组织学显示,低、中分化腺癌中以Sm癌多见;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Sm癌中;根治性手术是根治大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镜下切除早期大肠癌38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内镜下切除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 息肉 (IP、ISP)型者 ,采用高频电蒂部切除术 ;扁平隆起 (Ⅱa)型采用内镜粘膜切除术。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进行结肠镜全结肠复查。结果  (1) 37例早期大肠癌术后经 3年的追踪复查切除部位无复发 ,1例Ⅱa型粘膜切除术后 1个月复查时残根处糜烂 ,行补充外科手术根治性治疗 ,经 3年复查无复发。 (2 )癌伴多发性腺瘤在术后 1~ 3年新生腺瘤发生率 71% ;而单发早期癌同期新生腺瘤发生率 9.5 %。结论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IP、ISP型大肠早期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对Ⅱa型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4.
采用腺管开口分型和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大肠肿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新方法。方法 2000年11月-2001年8月结肠镜检查125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内镜黏膜切除术50例次。结果 28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478个。共检出大肠黏膜内癌3例。黏膜下癌1例,进展期癌57例,其中Ⅱa,Ⅱb,Ⅱa Ⅱc病变44个,LST型病变16个,直径16-58mm,其中Ⅱ型1个,ⅢL6个,Ⅳ8个,Ⅴa型1个,2例黏膜内癌,1例Ⅱa Ⅱc病变,肿瘤已浸润到浅肌层,内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50例次,包括侧向发育肿瘤(LST)病变14个,Ⅱa病变22个,Ⅱb病变14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Ⅴ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合于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切除。为完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结直肠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我院肠镜下行EMR治疗的19例(29个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个病灶中直接用圈套器切除26个,用透明帽切除3个;病灶大小为0.6 cm×0.6 cm~6.0 cm×10 cm,均为扁平病灶;24个病灶1次切除,1个病灶2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10次分割切除,1个病灶80余次分割切除,2个未能完全切除;27个病灶取到组织送病理检查,证明完全切除25个,完全切除率为92.6%(25/27)。内镜下分型:隆起型(Ⅰ型)6个,其中亚蒂型(Ⅰsp)1个,无蒂型(Ⅰs)5个;平坦型(Ⅱ型)23个,其中平坦隆起型(Ⅱa)16个,平坦隆起 平坦凹陷型(Ⅱa Ⅱc)2个,表面平坦型(Ⅱb)5个。组织学分型:早期癌3个,重度不典型增生9个,中度不典型增生12个,单纯腺瘤3个。术前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相符者16例,占59.3%,不相符者占40.7%。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有5个病灶切除后出现少量渗血。结论EMR治疗结直肠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方法简单,可完全切除病灶,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诊治新方法。方法:对2540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肿瘤性病变与部分非肿瘤性病变进行粘膜切除。结果:共检出平坦型病变196例,其中IIa151个,其腺管开口为Ⅰ型、Ⅱ型、ⅢL型、Ⅳ型分别有20、96、34、1个。Ⅱb25个,腺管开口均为Ⅱ型;Ⅱa+Ⅱc9个,8个腺管开口为ⅢL型,1个为VN型,病理证实为粘膜内癌;LST有11个,其腺管开口为Ⅱ型、ⅢL型、Ⅳ型分别有1、2、8个。肿瘤性病变全部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非肿瘤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V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为大肠平坦型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0Z内镜对46例胃黏膜平坦型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局部喷洒4 g/L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病变周围胃小凹形态改变,在观察部位取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两者相互关系.[结果]46例病变中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33例,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12例,隆起凹陷型病变(Ⅱa Ⅱc型)1例;小凹开口呈A型10例,B型8例,C型17例,D型6例,E型3例,2例病变其表面小凹模糊不清甚至消失.[结论]放大内镜对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病变周边小凹形态改变与病灶的良恶性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内镜下早期食管癌表现与临床病理对比,加深对内镜下早期食管癌的认识,提高早期食管癌早期发现率。方法回顾我院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后百色地区3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资料、镜下特点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19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1.73:1,发病高峰年龄为50-69岁22例(占73.3%),上段2例(6.7%),中段22例(73.3%),下段6例(20%)。内镜Paris分型:0-Ⅰ型(隆起型)、0-Ⅱa型(浅表隆起型)、0-Ⅱb(浅表平坦型)、0-Ⅱc型(表浅凹陷性)、0-Ⅲ型(凹陷型)分别为:3.3%、13.3%、56.7%、20%、6.7%,日本食道学会将早期食管癌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襻(intrapapillary capillaryloop,IPCL)放大内镜分类分为(A、B分型):其中B1型:17例、B2型11例,B3型:2例。病理分型:鳞癌(1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14例46.7%),腺癌(1例),其中粘膜下层浸润占5例,余均为原位癌或粘膜内癌。结论早期食管癌好发50-69岁男性,食管中段为主,内镜下以浅表型多见、病理鳞癌常见,常规内镜检查联合NBI+放大内镜是发现早期食管癌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观察到的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5例,ⅡC病变1例。LST直径10~50 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镜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Ⅴ型腺管开口时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凌红  许岸高  钟旭辉 《广东医学》2003,24(7):683-683
大肠癌能否早期诊断决定了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最主要的手段。有资料表明[1 ] ,经内镜诊断的早期大肠癌占 13 4%,远高于同期外科手术早期大肠癌诊断率的 2 1%。普通肠镜检查对大肠隆起性病变易于发现 ,但对扁平病变则易于遗漏。近几年来的研究认为 ,扁平病变的癌变潜能、恶性程度、黏膜下浸润能力及淋巴结转移率等均高于隆起性病变[2 ] ,己成为大癌研究的热点。色素内镜的临床应用 ,不仅有助于发现扁平及微小病变 ,而且还能在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及病灶的浸润深度 ,有助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及治疗。1 黏膜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