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未破裂主动脉窦瘤的诊疗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未破裂主动脉窦瘤修补术治疗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龄4.5~58.0(28.5±13.5)岁。右冠窦瘤29例(87.8%),无冠窦瘤和左冠窦瘤各2例(各6.1%)。合并室间隔缺损29例;合并少量或少量以上主动脉瓣反流20例。结果未破裂主动脉窦瘤术前超声确诊率仅为52.8%。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1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因合并感染发生瓣周漏,于术后14 d再次手术。随访30例(90.9%),平均随访时间22~81(42.9±18.8)个月。术后随访显示患者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无窦瘤修补处残余分流或主动脉窦瘤再发。右冠窦瘤患者中,术中在主动脉窦内进行窦瘤修补操作或实施主动脉瓣修复操作者随访期间主动脉瓣反流的改善情况不如仅在右心室单侧进行窦瘤修补者。结论对合并其他心内疾患的未破裂主动脉窦瘤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处理策略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根部外科解剖及其与毗邻结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大小,并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方法:用30例正常成人甲醛固定心脏标本,测量主动脉根部不同高度的口径和主动脉瓣的大小,观察主动脉窦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果:(1)主动脉窦中部(Sinus)>主动脉窦管结合部上1cm(STJ1)>主动脉窦管结合处(STJ0)>主动脉瓣环基底(Base)。经方差分析检验,P<0.05,说明主动脉根部4个高度口径大小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2)主动脉瓣的瓣高、瓣附着缘长和瓣游离缘长的测量结果显示。(3)二尖瓣前瓣中轴线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二尖瓣前瓣中轴线86.6%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与无冠状动脉窦之间。(4)右心房主动脉隆凸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右心房主动脉隆凸由无冠状动脉窦形成者占73.3%,由无冠状动脉窦和右冠状动脉窦共同形成者占26.7%。(5)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与主动脉窦的关系显示,左、右肺动脉瓣交界点对向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者占80%。结论:测量结果有助于心外科手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总结1973-1999年85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主劝脉窦瘤破裂85例,合并室间隔缺损40例(47.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5例(17.6%),均以补片行动脉窦瘤修补,其中40例以同一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和室间隔缺损,5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结果 全组死亡3例,死亡率3.5%,无残余分流等并发症,71例随访2个月-24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采用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及用同一乒乓球拍形补片修补窦瘤和室间隔缺损,效果较好,对于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而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不用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4.
50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先天性主动脉窦瘤50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1例,主动脉瓣脱垂14例。行窦瘤切除修补术17例,窦瘤切除加定夺缺修补19例,窦瘤切除加主动脉瓣成形12例,主动脉瓣替换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结论:心脏超声对CASV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根部生理固定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建立主动脉根部的生理固定方法,并进一步探讨生理固定方法对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瓣叶的影响。方法以有机玻璃为原料,研制各种型号的主动脉根部生理固定器。采集新鲜的猪心脏,修剪后保留升主动脉和二尖瓣前瓣及部分室间隔。将制备好的主动脉根部套入固定在生理固定器的接头上,在主动脉根部的流入和流出端同时加压扩张固定,此时的主动脉瓣叶在加压的根部内处于无压力差的自由漂浮状态,生理固定是为了保持主动脉根部和瓣叶的解剖形态。结果主动脉根部的生理固定方法保留了自然瓣膜的性状,生理固定的瓣叶比普通低压力固定瓣叶更加柔软和伸展,窦部的成形充分饱满,瓣叶的交界区无冗余组织。脉动流测试表明,80mmHg根部预扩张的猪主动脉瓣,其有效开口面积明显大于40mmHg(P〈0.05),而平均跨瓣压差则相对更低(P〈0.05)。生理固定的瓣叶在制备成瓣膜之后,功能更加接近于自然状态的主动脉瓣膜。结论主动脉根部的生理固定过程保持了原有瓣膜的自然形态和瓣叶的组织结构,为改善血流动力学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25例主动脉窦破裂的手术修复及合并畸形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告25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复手术,术前22例经主动脉造影确诊。主要合并畸形有室间隔缺损18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0例。手术死亡2例,作者强调:(1)重视术中心肌保护,(2)用同一补片修复破裂的主动脉窦瘤和室间隔缺损;(3)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倾向作了主动脉瓣置换(4)加强重危病人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窦瘤破裂22例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手术治疗的2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病例,其发病情况有16例为突然发病,5例隐伏起病,另外1例无明显症状于检查时发现心脏杂音。合并室间隔缺损者13例,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9例,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采用经主动脉根部含血心肌保护液顺行性灌注。所有患者均切开主动脉根部及破入的心腔,采用补片进行主动脉窦瘤修复,对合并室间隔缺损的13例患者,用同一椭圆形补片修补。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结果全组恢复尚顺利无手术死亡,随访无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随访3~46个月,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症状消失,能从事正常学习或工作。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否则有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的可能。手术时同时切开主动脉根部及破入的心腔,采用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及用同一椭圆形补片修补窦瘤和室间隔缺损,效果良好。对于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而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不用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使用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2001年2月至2010年9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60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行保留主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9~64(37.2±13.0)岁。主动脉夹层15例,升主动脉瘤10例,马方综合征25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2例。行主动脉根部重建术53例,主动脉瓣瓣叶再植术7例。比较术前、术后心功能及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等指标。结果全组中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呼吸机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3(2~1 110)h,住ICU时间1~18(2.7±2.5)d。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均明显减轻,仅3例为中大量反流,其余无反流或微少量反流。术后随访2~122(61.5±35.9)个月,随访56例,失访4例,随访期间死亡9例,生存率83.9%(47/56)。2例因主动脉瓣反流分别于术后13个月和14个月再次入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47例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Ⅰ级35例(74.4%),Ⅱ级8例(17.0%)。免于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40例(85.1%)。结论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的远期疗效满意,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收治的1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经验,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手术时窦瘤直接缝合4例,补片修补8例,其中同一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破口和室间隔缺损2例,同期行主动脉瓣悬吊成形术2例。结果:全组无死亡,随访1~5年,恢复良好。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2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体会。本组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主动脉关闭不全5例,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11例为右冠窦瘤破入右室或右房,1例为左和无冠窦瘤破入左室流出道。全组病例行直接或补片修补窦瘤,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采取成形2例,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死亡1例。文中对其诊断、手术时机、心肌保护、手术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8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均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窦瘤修复术,同时矫治合并的心内畸形,包括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主动脉瓣成形术9例,三尖瓣成形术4例,肺动脉瓣重建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右心室流出道疏通2例,右室双腔心矫治术1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心力衰竭2例,再次开胸止血4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6年,平均随访25.6个月.心功能Ⅰ~Ⅱ级.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复查未发现主动脉窦瘤复发或残余分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例,轻至中度反流2例;术后6年主动脉瓣重度反流1例,再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论 主动脉窦瘤破裂预后不良,尽早手术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关键是恰当切除瘤体,可靠闭合窦瘤口,彻底矫治心脏畸形.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窦瘤21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的病理解剖和病程特点,对手术方法进行讨论,强调在修补窦瘤破口及室间隔缺损时应避免引起或加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32例主动脉窦瘤的手术治疗,窦瘤发生及破入心腔部位不同,手术方法不尽相同,1例左冠窦窦瘤破入左房属罕风类型。本文着重探讨窦瘤破裂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手术方法,作者认为瓣叶损害轻或右心IE行瓣膜修复术优于人互瓣膜置换术,1例并发IE,施行AVR后又发生人互心瓣膜IE患者猝死。  相似文献   

14.
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mm宽的前瓣叶组织,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瓣环后植入人工瓣膜。结果7例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4~7mm,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分别植入21~23mm和25~27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随访1~26个月,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双瓣膜置换术中的细小主动脉根部,Manouguian法不能有效扩大主动脉瓣环时,该术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反流的79例患者行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19例,平均年龄12~78(38±14)岁。全组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26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重建主动脉瓣,瓣叶均有正常对合,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1级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4.2±2.8)mm Hg。住院时间15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9~64(50±16)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末次随访显示:主动脉瓣反流0级57例,1级16例,2级5例,3级1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12.4±3.2)mm Hg;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窦管交界平均直径为2.7 cm,窦管交界形态正常;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对合缘高度为0.58 cm。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结论对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主动脉瓣三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对于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需要同期行主动脉窦管交界及升主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破裂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36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为Ⅲ~Ⅳ级,经内科治疗6~48小时无效时采取急诊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室16例,破入右房18例,破入左房2例。并发妊娠2例,室间隔缺损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7例。直接缝合3例,补片修补33例,同期行人工分娩1例,剖宫产1例,主动脉瓣成形5例,主动脉瓣置换19例。结果围手术期1例因发生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而死亡,1例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恢复,3例患者行短期血液透析治疗。术后随访无死亡,1例术前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主动脉瓣大量返流再次手术治疗,1例主动脉瓣成形患者术后2年复查,发现主动脉瓣重度返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心功能恢复至Ⅰ级32例,Ⅱ级3例。结论主动脉窦瘤破裂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急诊手术可获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修复手术在二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应用的早中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主动脉瓣修复手术的124例二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7例, 女性7例, 年龄(38.1±12.7)岁(范围:14~65岁), 根据主动脉窦部是否置换, 手术方式分为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主动脉根部再植术、重塑术、改良重塑术)和单纯主动脉瓣修复手术(主动脉瓣环环缩、单纯主动脉瓣叶修复)。收集患者的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率、免于主动脉瓣中大量关闭不全复发率及免于二次手术率曲线, 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主动脉根部再植术47例, 主动脉根部重塑术8例, 改良重塑术8例, 主动脉瓣环环缩48例(成形环环缩22例, CV-0缝线环缩26例), 单纯瓣叶修复13例。瓣叶折叠是最常用的瓣叶修复技术, 103例患者使用。心肺转流时间为(133.7±56.9)min(范围:48~461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3.8±47.8)min(范围:25~3...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2侧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体会。表组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主动脉关闭不全5例,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11例为右冠窦瘤破入右室或右房,1例为左和无冠窦瘤破入左室流出道。全组病例行直接或补片修补窦瘤,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采取成形2例,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死亡1例。文中对其诊断、手术时机、心肌保护、手术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David Ⅰ术式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采用David Ⅰ手术治疗24例主动脉根部病变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男21例,女3例;年龄24 ~ 69岁,平均(47.0±12.3)岁.主动脉夹层13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马方综合征2例,单纯主动脉瓣环扩张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心功能Ⅰ级20例,Ⅱ级3例,Ⅲ级1例;主动脉瓣反流中度13例,重度11例.David Ⅰ手术采用直人工血管9例,带Valsalva窦人工血管15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例,主动脉弓置换1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1例.1例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瓣叶脱垂,即刻决定使用带瓣人工血管行Bentall手术.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和主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 围术期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9天死于感染性休克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术后第22天死于肺部感染;近期死亡1例,术后第54天死于肺部感染.本组体外循环(235.9±58.5) min,主动脉阻断(182.7±35.8) min.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复查,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11例,轻至中度反流1例;所有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术后20例(不包括3例死亡和1例行Bentall术者)随访3~74个月.主动脉瓣无反流3例;轻度反流15例,其中3例半年后再次复查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中度反流2例,其中1例3个月后复查提示反流转为轻度,1例采用直人工血管的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55个月复查提示反流转为重度.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再植入术(David Ⅰ术式)是治疗主动脉瓣叶及瓣环结构大致正常的主动脉根部病变引起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同时应用带Valsalva窦血管能提供更稳定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同种主动脉瓣膜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93年 10月至 1996年 10月 ,我们应用同种主动脉瓣(HAV)行原位主动脉瓣置换 2 0例 ,其中 3例行ROSS手术。经二维、脉冲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置换后的同种主动脉瓣膜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血流动力学效果研究证明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0例中男 17例 ,女 3例 ;年龄13~ 6 0岁。均为主动脉瓣和主动脉根部病变 ,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9例 ,其中细菌性心内膜炎 4例 ,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和脱垂 3例 ,风湿性、巨大主动脉窦瘤各 1例 ;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7例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伴钙化 4例。手术在全麻低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