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室功能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128例,发病时间均在12h以内。36例接受溶栓+PCI治疗,92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术后1w行平衡法核素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室功能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增多;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w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室功能明显优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患者随机分为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组和直接PCI治疗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从疼痛到血管再通时间、病死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梗死率、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问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治疗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治疗组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联合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9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尿激酶溶栓联合PCI(A组 )和直接PCI (B组 )。A组 50例患者接受尿激酶 150万单位或 2 0 0万单位治疗后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 ,必要时做PCI。B组 46例患者直接PCI。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早期与最后心肌梗死面积 (2周后 )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A组为 94 0 % ,B组 95 7% ;两组患者首次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已达TIMI 3级血流者19例 (A组 13例 ,B组 6例 ) ,经PCI后变为TIMI 3级血流者 67例 (A组 3 3例 ,B组 3 4例 ) ;两组间术后 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无差异 ,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造影显示溶栓已达TIMI 3级血流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直接PCI者 ;两组早期及最后心肌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住院病死率A组 4 0 %、B组 2 7% ,均未见严重出血风险。  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尿激酶溶栓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可使部分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开通 ,有利于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128例AMI患者,系发病12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初发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溶栓+PCI组[系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直接PCI组(未经溶栓直接进行PCI)。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到达导管室时IRA已达TIMI3级血流者共32例,其中静脉溶栓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组24例(37.5%)显著高于直接PCI组的8例(12.5%),P〈0.05。术后溶栓+PCI组IRA达TIMI3级血流者明显多于直接PCI组(75.0%比50%),住院期间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与直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4例首次ST段抬高AMI(STelevationmyocarialinfarc-tion,STEMI)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组(直接PCI治疗)和联合PCI组(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直接PCI治疗)。PCI术治疗前后行冠脉造影、心电图检查,观察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测定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计算冠脉造影灌注积分(APS)和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评估心外膜血管和心肌灌注情况,对两组患者介入术前IRA通畅率、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进行比较。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ST段回落程度与APS的相关性。结果PCI术前联合PCI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68.8%比37.6%,P<0.05),其中完全再通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比21.9%,P<0.05);联合PCI组心肌再灌注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71.9%比37.4%,P<0.01),其中完全心肌再灌注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比21.9%,P<0.05)。PCI术后两组IRA的TIMI血流3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6%比87.5%,P>0.05),但比较TM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8%比75.0%,P<0.05),其中TMP3级有明显差异(65.6%比37.5%,P<0.05);联合PCI组APS10~12分(心肌完全再灌注)与直接P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出院前联合PCI组的LVEF值明显大于直接PCI组。联合PCI组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直接PCI组。线性回归分析评价ST段回落程度与APS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961,P<0.001),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严重出血及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结论联合PCI术较直接PCI术可获得更好的IRA开通、心肌组织和微循环灌注及心功能的明显改善。APS结合TIMI血流分级和TMPG可较好地完整评价心外膜血管和心肌灌注情况,并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小剂量溶栓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16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小剂量溶栓联合PCI治疗(小剂量易化PCI)组和直接PCI治疗组,69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50mg溶栓加PCI治疗,47例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自入院至PCI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小剂量溶栓易化PCI治疗组PCI术前IRA开通率和血管床灌注评分(TIMI)3级血流率明显高于直接PCI组(44.7%对21.7%,P<0.05;34.0%对10.1%,P<0.05);小剂量易化PCI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和出院前LVEF明显高于直接PCI治疗组[95.9%对85.9%,P<0.05;(65.2±7.6)%对(50.4±14.3)%,P<0.05];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易化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MACE和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前已有较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都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方法,可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AMI患者仅仅行静脉溶栓治疗,并不能全部恢复闭塞血管至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2~3级,仍然发生左心室重构,影响预后,而PCI治疗后能即刻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长期预后较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AMI患者经急诊静脉溶栓后延迟PCI术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溶栓及PCI术后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IMI)分级与经校正的TIMI分级(CTFC)可对前向血流及组织灌注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无复流现象是PCI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无复流可导致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增加,住院率和原位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拟行急诊PCI的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于术前口服曲美他嗪。两组急诊PCI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两组再通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TIMI)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BG)。结果观察组TIMI分级0~Ⅱ级6例、Ⅲ级39例,对照组分别为9、37例;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CTFC为(21.7±5.38)帧,对照组为(27.1±6.34)帧,P<0.05。观察组TMBG分级0~Ⅱ级9例、Ⅲ级36例,对照组分别为15、30例,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后即刻和补救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近期左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初次发病、发病6 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63例随机给予直接PCI(直接PCI组,32例)或小剂量rt-PA溶栓加即刻和补救PCI(溶栓加补救PCI组,31例)治疗,于术后3 d、30 d、90d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术后3 d、30 d、90d两组间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SI)、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室壁运动指数(WMSI)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内30 d、90d与3 d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依据首次造影血流是否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将所有患者再分为两组.首次造影达TIMI血流3级者与未达TIMI3级者30d、90d各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直接PCI与小剂量rt-PA溶栓后即刻和补救PCI同样安全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并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同时间应用替罗非班PCI疗效的差别。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n=30)与晚期治疗组(n=30),早期治疗组于急诊入院即刻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晚期治疗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后静脉给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发性心绞痛、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术前TIMI前向血流达到3级的比例:早期治疗组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术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前和术后的TMPG 2-3级比例:早期治疗组均显著高于晚期治疗组。(3)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入院时尽早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能够更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及心肌灌注TMPG分级。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B-型尿钠肽水平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B-型尿钠肽(BNP)水平升高的特点,探讨AMI后BNP水平升高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住院AMI患者230例及正常对照111例进行BNP测定。按照首次或再发AMI后ST段抬高型或非ST段抬高型AMI(STEMI或NSTEMI)、不同部位AMI、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梗死相关血管(IRA)、IRA不同TIMI血流和是否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进行分组,采用Student-t检验和ANOVA分析对比各组间BNP水平和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AMI后2~7天,患者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平均为(553.7±735.1)ng/L,是对照组的21倍;与首次AMI组对比,再发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左室舒张末径(LVEDd)、BNP水平和LnBNP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无显著狭窄病变AMI患者对比,单支、三支血管狭窄组的BNP水平显著为高(P均<0.05);IRA的TIMI血流0~1、2级组BNP水平均显著高于TIMI血流3级组(P均<0.01);与未急诊PCI组对比,急诊PCI组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TnT)虽显著升高(P<0.05~0.01),然BNP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后,血BNP水平显著升高。以再发AMI、未行急诊PCI治疗和IRA血流TIMI0~2级者更高。急诊PCI可出现心肌酶升高,而BNP降低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成功后,即TIMI血流达到3级时,用校正的TIMI帧数(CTFC)评价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症PCI治疗后血流达TIMI 3级者63例,其中男45例,女18例.测定患者的CTFC,并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测定室壁运动记分(WMSI).观察CTFC与WMS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按照CTFC将TIMI血流3级者分为快、慢两组,1个月后快CTFC组的WMSI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慢CTFC组,CTFC与术前、术后WMSI的差值有明显的负相关;快CTFC组患者从发病到接受PCI治疗的时间明显短于慢CTFC组.结论较低的CTFC预示着良好的心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它是一种定量、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方法,用其评价心肌循环灌注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是否需要进一步辅助治疗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AMI)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间AMI患者共68例.其中应用抽吸导管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3例,为血栓抽吸+PCI组;另有常规PCI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造影结果、临床预后及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流分级.结果:抽吸+PCI...  相似文献   

15.
Xu L  Yang XC  Wang LF  Ge YG  Wang HS  Li WM  Ni ZH  Liu Y  Cui L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1):983-986
目的通过随机对比分析,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提前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是否安全,以及能否进一步改善急诊PCI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160例拟诊急性STEMI的患者接受急诊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最终15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7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58.8±25.2岁(36~7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共8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开始应用为常规使用组,第二组78例,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在急诊室即开始应用者为早期使用组。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情况,术后血流情况以及出血事件与近期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使用组提前39.8min应用替罗非班。早期组术前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2~3级的比率高于常规组(分别为39.7%和23.8%,P=0.040),其中达到TIMI3级的比率亦显著高于常规组(分别为23.1%和10.0%,P=0.032)。两组术后TIMI3级获得率,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Blush3级获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近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与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前提前应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虽然术后造影结果和临床预后并没有明显改善,但是提前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提高PCI前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需要设计更大的样本量,更早的应用时机和合适的较大剂量提前应用替罗非班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组(60例),诊断明确后立即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继以0.15μg.kg-1.min-1维持泵入48h;常规治疗组(53例),于冠脉造影开始时给予替罗非班,用药方法及剂量同早期替罗非班组。比较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回落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替罗非班组术前TIMI血流2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3.3%比1.9%,P=0.037),术后即刻两组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188);术后早期替罗非班组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8.3%比73.6%,P=0.034),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例早期替罗非班组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8.3%比60.4%,P=0.038),术后7d两组LVEF水平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和术后心肌灌注,并不增加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的9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PCI对照组(单纯急诊PCI)和联合治疗组(先冠脉内注射rhPro-UK,再行急诊PCI)。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PCI术前、24h后外周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记录两组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与PCI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TIMI 3级比例(75.56%比91.11%)、TMPG 3级比例(71.11%比93.33%)均显著升高,CTFC[(30.62±4.94)帧比(24.84±5.29)帧]显著降低,P<0.05或<0.01。两组术后24h外周血CK-MB、cTnI水平均显著升高;与PCI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术后24h CK-MB[(34.26±5.64)ng/ml比(29.68±4.49)ng/ml]、cTnI[(9.85±2.36)ng/ml比(8.25±2.13)ng/m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1。联合治疗组30d内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PCI对照组(15.56%比35.56%),P=0.030;两组30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535。结论:冠脉内注射尿激酶原能够显著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减轻心肌损伤,降低30d内MACE发生率,且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脉内溶栓及急诊置人支架术的效果。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资料,50例病人中,33例成功支架植入为支架组;17例不适合或支架失败者为冠脉内溶栓组,经导管注入50万单位尿激酶至梗塞相关血管,术中监测TIMI血流,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及心肌酶和心功能。结果:血管开通率,支架组达到97%,冠脉内溶栓组只达到5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植入支架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恢复心肌血流灌注的最好方法。对于不适合植入支架者,冠脉内溶栓也是一种值得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行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预先应用替罗非班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PCI操作,试验组有4例(10%)出现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对照组共有8例(25%)出现无复流现象,试验组无复流发生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替罗非班组的TMPGⅢ级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两组主要不良事件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总的出血并发症相似,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降低AMI直接PCI时无复流现象,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且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