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 时血液和脑脊液中S100 蛋白(S100) 、磷酸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髓鞘碱性蛋白(MBP) 的水平变化。筛选其对HIBD 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指标。方法 采用7 日龄SD 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乙醚吸入麻醉后,用4-0 双线结扎右侧颈总动脉,恢复4 小时后,在37 ℃恒温低氧箱内,给予吸入8% 氧气和92 % 氮气混合气体2 小时。用放射免疫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对照组、缺氧缺血后6、12 、24 、48、72 、96 小时进行动态观测HIBD 后血液和脑脊液中S100、CKBB、NSE、MBP水平的变化。结果 在HIBD后血液和脑脊液中S100、CKBB、NSE、MBP水平都有升高,但各项指标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并不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血液和脑脊液中S100、CKBB、NSE高峰出现较早,在24 ~48 小时都有明显增加(P<0-001),MBP的水平在72 小时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P< 0-05),并且血液和脑脊液中S100、CKBB、NSE水平的变化具有较好相关性。结论 在HIBD时血液和脑脊液中S100、CK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Bcl-2和Fas配体(FasL)基因蛋白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将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制制HIBD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研究Bcl-2和FasL蛋白在新生大鼠及缺氧缺血(HI)后脑中表达及与凋亡的关系。结果示新生大鼠HIBD时凋亡与坏死并存,以凋亡为主。Bcl-2免疫蛋白在正常新生大鼠脑内广泛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探讨HIBD发病机制。方法 制备左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新生大鼠模型,用IL-1β寡核苷酸探针,通过DNA-R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IBD后海马、皮质不同时间IL-1β及mRNA。结果 斑点杂交技术敏感特异,最低可检出1pg总RNA,且IL-1β寡核苷酸探针只能特异地与其相应核酸杂交。HIBD后1小时mRNA水平开始增高,3小时为高峰表达,12小时基本消失。其海马表达略高于皮质  相似文献   

4.
高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平  姜毅 《新生儿科杂志》2000,15(3):121-123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长时间吸高浓度氧后脑病理学及DNA损伤的变化。HIBD新生大鼠吸纯氧48小时,观察脑大体和光镜下的变化,并进行脑组织DNA电泳。结果HIBD大鼠吸氧后5天与未吸氧组比,左脑毛失重量减少、左脑大体病变程度减轻,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氧组死亡率高于未吸氧组,分别为11.5%和4.2%,差异亦无显著性(P均〉0.05);HIBD大鼠吸氧后5天,光镜  相似文献   

5.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节苷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CHI)时一氧化氮(NO)和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探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大鼠CHI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选6d Sprague-Dawley新生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HI组和GM1治疗组。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低氧的混合气体制作的新生大鼠CHI动物模型,用镀铜镉还原法测定血清NO水平、NADPH-d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和  相似文献   

6.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内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方法 制备左脑HIBD的新生大鼠模型。利用扫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新生大鼠HIBD后不同时间海马、皮质、TNF-α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经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扫描RT-PCR扩增产物,以内参照半定量分析TNF-αmRNA的动态变化。系列稀释的总RNA经RT-PCR扩增后行Southern  相似文献   

7.
神经细胞凋亡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迟发性损伤中占重要地全^[1,2],因此通过抗凋亡治疗以抑制或减轻神经元的迟发性扣内务 可能成为治疗缺氧血性脑损伤(HIBD)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采用氨基胍(AG)和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HIBD大鼠进行干预,探讨其对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bFGF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中SOD,MDA和NO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辛颖  李强 《新生儿科杂志》1999,14(6):262-265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2只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假手术对照组(8只),HIBD组(32只),bFGF治疗组(32只),后两组常规制成HIBD模型,治疗组每日给bFGF腹腔注射,监测不同时间脑组织中SOD、MDA、及NO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HIBD组脑组织中SOD明显降低,而MDA、NO明显升  相似文献   

9.
CD44在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44在神经母细胞瘤(NB)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30例NB进行CD44免疫组化研究,同时与其他预后因素,如年龄、分期、病理分型、核分裂核碎裂指数(MKI)、NSE、S-100蛋白等作对比分析。结果:①Ⅰ、Ⅱ、Ⅳ-S期二年生存率76.7%,Ⅲ、Ⅳ期二年生存率33.3%,(P<0.05)。②病理分型,生存率随着级别升高而降低,P<0.05。③MKI测定结果与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20例S-100蛋白染色呈阳性,二年生存率(60.0%)高于S-100蛋白阴性组(20.0%),P<0.05。⑤14例CD44染色阳性,其中≤1岁,Ⅰ、Ⅱ、Ⅳ-S期,S-100蛋白阳性,高分化型,低MKINB中CD44阳性率显著增高。CD44阳性NB生存率(68.8%)高于CD44阴性者(21.4%),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D44是NB的一个新的肿瘤标记物,CD44阳性是NB更为可靠的预后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存活儿会留有脑性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本实验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髓鞘化的程度进行观察,并在急性期应用药物干预治疗,观察其对脑发育的作用。材料和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即:(1)假手术正常对照组(C组);(2)缺氧缺血组(HI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含8%氧气的氮氧混合气体2小时,立即按体重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16二磷酸果糖(FDP)组;(4)硫酸镁(MgSO4)组;(5)苯巴比妥(PB)组。至生后28天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生长抑素(SS)在窒息新生刘血中的变化及缺氧缺血性脑 (HIE)各其血液中的变化,探讨IGF-1、SS在HI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新生儿脐血窒息组、正常对照组、HIE极期、恢复期血浆SS水平;用免疫放射分析(IRMA)上述标本血清IGF-1水平。结果 新生儿窒息时脐血IGF-1、SS均比正常脐血对照组显著下降(t=8.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血浆α-颗粒膜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浓度的变化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等方法测定了30例HIE患儿和2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结果:HIE组Gmp-140、VW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E-SOD含量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提示GMP-140,VWF、E-SOD在HIE中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与HIE的发生关系密切,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地塞米松对脑缺氧缺血新生大鼠bcl-x及bax 基因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DEX)预处理对缺氧缺血(HI)新生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动物模型,应用快速竞争性RT-PCR技术,分别对HI、DEX预处理后于HI、缺氧结束后即刻予DEX、DEX加假手术、正常对照5组(每组40只鼠)动物的实验侧大脑组织中bcl-x(bcl-xl和bcl-xs)、bax 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脑HI后bcl-x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32只 7日龄Wistar大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HIBD组、 bFGF治疗组(分大剂量组17.5 μg/kg和小剂量组10 μg/kg),每组 8只。后3组动物制成 HIBD模型,给予治疗组大鼠连续 7 d腹腔注射 bFGF, HIBD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全部大鼠于术后14 d处死,对脑纹状体、皮质的光镜下结构、乙酰胆碱酯酶(AchE)、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新生大鼠 HIBD后皮质、纹状体有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及胶质细胞增生, bFGF治疗组上述病变明显减轻; HIBD后纹状体、皮质神经元 AchE活性明显下降(-~+), bFGF组 AchE活性(+~++)较HIBD组恢复快; HIBD后纹状体神经元 ACP活性明显增高(+++), bFGF组 ACP活性(++)变化程度小于HIBD组。但大、小剂量bFGF治疗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bFGF能通过影响受损神经元的酶物质代谢而加快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早产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B基因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地塞米松、磷脂酰甘油、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等对早产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质B(SP-B)基因表达的调节。利用早产大鼠肺组织块无血清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总RNA抽提、杂交等方法。结果地塞米松使早产大鼠肺SP-B基因表达增加,随地塞米松浓度增加、时间增长作用明显。100nmol/L地塞米松,24小时为最大效应。100nmol/LT4无明显作用。PG刺激4小时增加SP-B表达,50~250μmol/L范围内随浓度增加作用增强。TGF-β3对SP-B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但TGF-β3可明显抑制100nmol/L地塞米松增加SP-B基因表达的效应。提示此研究为更有效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提供了实验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HIE患儿和39例正常新生儿采用比色法和电泳法测定其血清中总LDH、CK及其同功酶活性。结果中至重度HIE血清总LDH、CK及同功酶LDH3、LDH4、LDH5、CK-BB较正常儿明显增高(P<005),LDH1、LDH2、CK-MM、CK-MB仅在重度HIE组较正常儿显著增高(P<001);HIE治疗后7天血清LDH3、LDH4、LDH5、CK-MM、CK-MB、CK-BB较出生48h内明显下降(P<005),但血清总LDH、LDH1、LDH2、LDH3、CK-MB、CK-BB仍高于同时相正常组(P<005)。结论HIE时血清LDH、CK及同功酶,特别是LDH3、CK-BB可作为评价HIE脑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HIBD发病机制方法制备左脑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新生大鼠模型,用IL1β寡核苷酸探针,通过DNAR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IBD后海马、皮质不同时间IL1β及mRNA。结果斑点杂交技术敏感特异,最低可检出1pg总RNA,且IL1β寡核苷酸探针只能特异地与其相应核酸杂交。HIBD后1小时mRNA水平开始增高,3小时为高峰表达,12小时基本消失。其海马表达略高于皮质。结论IL1β转录水平表达在HIBD后早期出现,其作用可能与HIBD发病过程的炎性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呼吸性碱中毒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6年1月至1997年12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68例,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呼碱)3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为住院新生儿68例,男38例,女30例;日龄<24小时22例,~3天29例,>3天17例。胎龄29~40周,早产儿37例(54-4%),足月儿31例(45-5%)。入院日龄≤12小时38例,>24小时30例。原发病及合并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2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1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E)29例,颅内出血(ICH)9例,围产重度窒息39例。其中HI…  相似文献   

19.
目前 ,由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而寻找一套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我们在建立HIBD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使用抗氧化剂N 乙酰 L 半氨酸 (NAC)治疗新生大鼠HIBD ,观察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的水平 ,以及NAC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 材料 :新生 7日龄Wistar大鼠 72只 ,性别不限 ,体重13~ 16g,由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NAC试剂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SOD、MDA及细胞凋亡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血浆内皮素-1(ET-1)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HIE)的分别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25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59例足月HIE新生儿血清中NSE浓度和血浆ET-1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HIE中,、重度组生后3天内NSE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度组;第7生逐渐下降,但重度组高于轻、中度组和对照组。ET-1浓度于生后3天内HIE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高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