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目的 报告15例用“Octopus方法”行冠状动脉塔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方法 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Octopus方法”的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搭桥1根,1例搭桥2根,搭桥3根以上13例。移植血管:左乳内动脉12根,大隐静脉33根。移植部位:前降支15根,对角支6根,回旋支9根,右冠脉11根,后降支4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术后心绞痛消失,MRI提示桥血管通畅。结论 OPCAB“Octopus方法”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几乎包括所有靶血管,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15例用"Octopus方法"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方法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Octopus方法"的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搭桥1根,1例搭桥2根,搭桥3根以上13例.移植血管:左乳内动脉12根,大隐静脉33根.移植部位:前降支15根,对角支6根,回旋支9根,右冠脉11根,后降支4根. 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术后心绞痛消失,MRI提示桥血管通畅. 结论OPCAB"Octopus方法"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几乎包括所有靶血管,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的临床麻醉经验。方法 :全麻下取自体双侧大隐静脉或 /和左乳内动脉 ,搭 2支桥者 3例 ,3支桥 11例 ,4支桥 1例 ,平均 2 .9支桥。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 ,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麻醉并发症 ,术后短期随访结果显示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OPCABG安全、经济、有效 ,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和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不采用心肺转流 (CPB) ,可减少一些因 CPB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经正中切口行OPCAB,人均旁路移植2.42支(1-4支),应用左乳内动脉42支。大隐静脉46支。结果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13.5天。平均住院费用3.5万元。1例术后1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 OPCAB是一种创伤小,安全,经济和临床效果好的手术技术。适用于单支,多支冠脉病变和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63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63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3例,2支冠状动脉(CA)病变10例,3支CA病变50例,合并左主干狭窄(≥50%)14例。CA支架置入后心绞痛再发作者11例,二次行CABG者1例。结果:择期手术59例,急诊手术4例,均采用不停跳CABG(OPCAB)。心肺转流术(CPB)下行CABG38例、OPCAB25例。CPB平均移植3.4支,OPCAB为2.4支(LAD病变3例)。胸廊内动脉(ITA)作为血管桥使用率为98.4%(62/63),桡动脉(RA)为83.9%(52/62)。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9例,8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愈5例(62.5%)。术后早期死亡4例(病死率6.3%)。存活59例,随访5~20个月,除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需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控制症状外,其余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及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结论:高龄患者CABG早、中期疗效满意,CPB仍是其主要术式,OPCAB应酌情选用;LAD病变首选ITA为血管桥,RA用于重度狭窄靶血管效果满意,可弥补高龄患者血管桥的不足;术后出现ARF时应早期、积极行CRRT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3年10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给4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有3例患者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选用的血管材料有:乳内动脉42支、桡动脉25支、大隐静脉49支、头静脉1支。共搭桥117支,平均2.93支。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住院13~45d,平均19.52d。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不仅适用于多支病变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危重急症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对60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均采用OCTOPUSⅡ型负压心脏稳定器辅助控制局部心肌运动,阻断冠状动脉下进行血管吻合。结果:共行移植物与冠状动脉吻合192支(3.2支/例)。手术后死于呼吸功能衰竭1例,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25例患者未输入库血。结论:OPCAB有明显的优越性,若无同期矫治心内病理改变,大多数病人可应用OPCAB。术中应维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冠状动脉吻合程序应先行前降支系统,狭窄最严重的血管宜先吻合。体外循环应提前准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征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4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特征及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心肌桥主要发生于前降支25例(89.3%),孤立性心肌桥15例(53.6%),合并单支病变9例(32.1%),双支病变4例(14.3%)。6例为典型心绞痛表现,21例不典型,1例为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20例症状缓解,6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对狭窄的靶血管行PCI,术后患者症状亦缓解。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于前降支,男、女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孤立性心肌桥患者症状多不典型,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5例冠心病患者(男23例,女2例;年龄52-75岁,平均63.2岁)中三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4例,左主干病变2例。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人均搭桥3.32支。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20例,全动脉化搭桥3例,序贯式搭桥16例。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6.2h,8例病人(31%)未输血,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心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0例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其中1支血管病变3例、2支血管病变3例,3支血管病变4例,均为中度以上心绞痛。心脏射血分数45.3%-58.6%。5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高血压、多发性脑梗塞2例、肾功能中度损害1例,术前有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结果:分别采用大隐静脉、桡动脉、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搭桥1支-3支,平均1.6支。出院时患者均无心绞痛主诉,无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利用稳定器,选择好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可以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特别适用于其他脏器有损害不适于做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王消防  刘磊  杨博  朱军辉 《安徽医学》2019,40(8):902-905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NCAB)、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心病短期预后。方法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125例实施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ONCAB患者78例,OPCAB患者47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搭桥数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心房纤颤发生率,以及术后3年内动、静脉桥血管通畅率的差异。结果 OPCAB组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少于ONC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远端桥血管吻合口数量,房颤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资料表明,OPCAB与ONCAB组患者在乳内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OPCAB围术期效果优于ONCAB,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率无差别。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左主干病变、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严重合并症患者更适宜选用OPCAB。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自2002年3月~2006年3月共完成160例OPCAB,其中左主干病变19例,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8例、30例和122例。158例经正中切口,2例经左前外切口行OPCAB人均旁路移植3.4支(1~5支)。应用左乳内动脉159例。余为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7小时。胸腔引流液(270±80)ml,二次开胸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早期临床疗效和经验体会。方法对2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施行OPCAB,其中2支血管病变3例,3支病变19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每例完成远端吻合口2~5个,平均3.6个,91%患者使用左乳内动脉(LIMA)。结果全组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体外循环(CPB)。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4~12h,平均5.8h。所有患者康复出院,随访3~26个月,心绞痛症状全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OPCAB创伤小、安全可行、经济,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先吻合桥血管近端"序贯式"吻合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7年3月,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采用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 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然后吻合靶血管的"序贯式"吻合,进行5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大隐静脉桥:4个吻合口 32例,3个吻合口15例.桡动脉桥:4个吻合口 2例,3个吻合口 7例.总搭桥207支,平均3.69支.手术顺利,每个吻合口费时5~8 min,手术时间缩短,靶血管阻断时间缩短,每吻合完一个口便可开放桥血管近段的阻断、立刻恢复该段冠动脉的血流及其支配区域的心肌血运.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住院天数为13~39 d,平均18.25 d.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先吻合桥血管近端"序贯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于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有益于危重急症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分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8例3支血管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的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n-pump beating heart surgery,OnP-BH)1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19例,分别于术前、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术后4 h、24 h和48 h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cTnⅠ),同时记录术后早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前者手术时间更长,围术期24 h失血量更多,其余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OnP-BH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尤其在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至术后4 h始终保持有意义的增高,而OPCAB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提示体外循环可以诱导对心肌的损伤,OPCAB能够明显减少围术期心肌损伤,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失血量,因此,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高危心脏病患者有可能从OPCAB中受益。  相似文献   

16.
江汝健  付立  李勇  陈有东 《四川医学》2007,28(12):1375-1376
目的 总结9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手术经验。方法 2002年4月~2007年4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心病91例,男83例,女8例,年龄36~80岁,其中二支血管病变13例,三支血管病变78例,合并左主干病变15例,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搭桥4支,67例搭桥3支,16例搭桥2支。89例应用左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15例应用桡动脉吻合后降支,其余均采用大隐静脉吻合。8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结果 全组91例共行冠脉搭桥265支,平均2.91支/人,全组死亡1例,全组无出血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避免体外循环的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 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1999年 7月至 2 0 0 4年 3月共进行 OPCAB术 15例。男 11例 ,女 4例。年龄 4 3岁~ 80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 2例 ,双支病变 3例 ,3支病变 9例 ,4支病变 1例。其中前降支 (L AD)病变 15例 ,右冠状动脉 (RCA)病变 10例 ,回旋支 (CX)及对角支病变各 3例 ,钝缘支 (OD)病变 2例。左室射血分数 0 .4 0~ 0 .6 6。探讨 OPCAB术的安全、有效性及手术方法。结果 :无 1例死亡 ,术后仅 1例残留轻度心绞痛 ,余者心绞痛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单纯冠状动脉多支搭桥患者分别进入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组(CCABG组,n=150例)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组(OPCAB组,n=150例)。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程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肌梗死史和糖尿病、急诊手术和左主干(LM)病变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OPCAB组手术前有脑梗死史和肾功能异常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CCABG组(P均<0.05)。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CCABG组在常规CPB心脏停跳下进行,OPCAB组用单根心包深吊线,引入一纱条,帮助暴露各冠状动脉分支,采用心脏局部固定器,辅以腔内分流栓,完成远端吻合。所有患者术终行桥血流定量测定。结果:OPCAB组无1例需转成CCABG。所有患者均在心脏侧壁和后壁区域搭桥。两组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数(OPCAB组:3.84±1.06,CCABG组:3.75±0.94)和再血管化指数相似;手术后呼吸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OPCAB组明显少于CCABG组(P<0.05,P<0.01);OPCAB组呼吸功能不全和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CCABG(P均<0.05);两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脑卒中、房颤发生率和手术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比研究结果显示,OPCAB可用于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能达到与常规CCABG相似的完全性再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  10例高危因素患者术前选择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 ,其中 70岁以上者 3例 ,急性心肌梗死 4例 ,3支血管严重病变 10例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17%~ 3 0 %6例 ,心脏明显扩大LVDd >65mm 2例 ,均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结果 无手术死亡 ,无IABP并发症 ,术后低心排综合征 3例 ,均治愈出院。与同期术前无IABP辅助的高危因素患者相比 ,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高危的OPCAB病例术前应用IABP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徐涛  潘龙毅  冯关力  张珣  王鑫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9):2023-2024
目的:总结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lng,OPCAB)术的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7月至2004年3月共进行OPCAB术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3岁~80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9例,4支病变1例.其中前降支(LAD)病变15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10例,回旋支(CX)及对角支病变各3例,钝缘支(OD)病变2例.左室射血分数0.40~0.66.探讨OPCAB术的安全、有效性及手术方法.结果:无1例死亡,术后仅1例残留轻度心绞痛,余者心绞痛消失.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