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利娜  帅桃  彭涛  陈坜桃  李真林   《放射学实践》2013,(12):1200-1203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A组30例,使用一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140/80kVp,55/243mAs;B组30例,使用二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80/Sn 140kVp.208/104mAs。比较两组图像的颈动脉血管平均CT值、图像噪声、血管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检查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01)、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资料两样本r检验。结果:两组间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剂量为(0.27±0.01)mSv,较A组的(0.37±0.02)mSv降低约30%。结论:相较于一代双源CT,二代双源CT脑血管双能量成像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_目的:探讨双源 CT 双能量腹部虚拟平扫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源 CT 行腹部双能量增强扫描诊断为脂肪肝的77例患者的平扫期(120 kV)及虚拟平扫(VNC)图像。虚拟平扫图像运用门脉期双能量(100及140 kV)图像重建而来。选择肝门层面测量真实平扫(TNC)与 VNC 图像上肝右叶、肝左叶、脾脏、下腔静脉的 CT 值及噪声,并在肝门层面测量上腹部前后径及左右径。记录整个扫描和平扫期对应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评价 TNC 与VNC 图像间各 CT 值及噪声的差异,分析两组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前后径、左右径及平均径的关系。分别用肝/脾 CT 值比<0.8、肝/下腔静脉 CT 值比<1.0,做为诊断中重度脂肪肝的标准,比较 TNC 和 VNC 图像诊断中重度脂肪肝的一致性。结果:VNC 图像上肝左叶、右叶及脾脏的 CT 值均高于 TNC(P<0.01),差异小于10 HU。VNC 图像上各部位噪声均低于 TNC。TNC 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前后径、左右径、平均径均有中等相关性(r=0.562,0.608,P<0.01);在 VNC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上述径线值相关性弱。用肝/脾 CT 值比<0.8作为诊断重度脂肪肝的标准,VNC 与 TNC 图像诊断重度脂肪肝一致性的 kappa 值为0.591;用肝/静脉 CT 值比<1.0作为诊断标准,两种图像一致性的 kappa 值为0.458。用 VNC 代替 TNC 图像,可降低24.2%的总扫描剂量。结论:VNC 图像与 TNC 图像在诊断中重度脂肪肝上具有中等的一致性,推荐运用肝/脾 CT 值比<0.8这一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双能量碘图评价主动脉病变肾灌注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碘图评价主动脉病变患者肾灌注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后行双能量扫描,应用Liver VNC程序,重建肾灌注碘图,测量双肾实质正常灌注及低灌注感兴趣区的CT值、碘浓度、对比增强率及脂肪分类.结果:10例受检者CTA共扫描20侧肾脏,其中6侧灌注异常减低.双能量碘图检查结果与CTA一致;肾脏低灌注区的碘浓度和对比增强率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P<0.05;t=4.16,P<0.05);0.5融合图像低灌注区CT值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5);肾低灌注区与对照侧的脂肪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P=0.08).结论:应用双能量碘图可直观显示肾灌注水平,测量感兴趣区CT值、碘浓度和对比增强率等定量指标可反映肾灌注水平,与CTA联合应用有助于准确评价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肾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颅脑血管造影(DE-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脑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E-CTA检查诊断脑动脉瘤,其中,19例DE-CTA诊断后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65例经DSA介入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有治疗后复查DE-CTA资料。 DE-CTA处理完成后,由2位资深放射医师评价图像质量及进行诊断,统计并比较DE-CTA检查与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84例动脉瘤患者均行DE-CT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99个。19例患者行DE-CTA检查诊断后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证实,均为单发较大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所见与DE-CTA检查结果相符;65例患者经DSA介入栓塞治疗。 DE-CTA检查结果与手术及DSA所见相近。结论 DE-CTA作为一种快捷、简便、无创而又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的技术,在临床诊断脑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 将53例B超拟诊肝脏占位患者行上腹部普通平扫(TNE)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双能量门静脉、延迟期).双能量扫描后自动生成80 kV、140 kV以及120 kV加权图像.数据导入工作站的虚拟平扫(VNE).从图像定性评估(肿瘤可见度、图像噪声、诊断接受度)及定量数值(脏器平均CT值、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比较VNE与TNE的图像质量;判断VNE能否取代TVE、80 kV图像中病变的微小血供、双能量纯(彩)碘图、以及感兴趣区(ROI)分解CT值的诊断作用.最后,对比TNE与VNE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53例中有7例在80 kV中较140 kV及120 kV加权图像更清晰显示肿瘤内血管.VNE肿瘤可见度、诊断接受性显著低于、噪声显著高于TNE(P<0.05).TNE及VNE平均CT值分别为:肝实质(58.5±5.6) HU、(58.2±6.7) HU(P=0.226);肝占位(38.8±8.1) HU、(37.4±8.3) HU(P<0.05).VNE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显著高于TNE(P<0.001).超出的肝边缘及伪影对诊断无影响,除4例外,VNE均能取代TVE.纯(彩)碘图直观展示病变血供范围及程度,ROI可分解平扫及碘增强的CT值.TNE与VNE有效剂量:(3.38±0.55) mSv,(3.36±0.90) mSv(P>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80 kV较常规CT对病变血供更敏感,其后处理功能对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作用.VNE图像质量较TNE差,但可取代之并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研究逐渐增多,能够反映心肌微循环状况,定性及定量地评价心肌血流状态,检测心肌微循环及心肌活性,并且可以在评估冠状动脉的同时评估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受损情况。其诊断心肌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一致性好。相对于其他检查技术,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能便捷地提供更丰富的临床信息。笔者对双源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前瞻性研究双源双能量CT能否准确区分体内尿酸和非尿酸结石,以及在非尿酸结石中区分草酸钙和非草酸钙结石。方法:纳入67例患者的81枚结石,以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作为结石成分的参考标准,计算双源双能量CT区分体内尿酸结石及在非尿酸结石中区分草酸钙结石的诊断效能。结果:双能量CT分析结果为7枚尿酸结石和74枚非尿酸结石,74枚非尿酸结石中包括66枚草酸钙结石和8枚非草酸钙结石。双能量CT鉴别尿酸结石以及在非尿酸结石中鉴别草酸钙结石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77.8%、100%、100%、97.3%、97.5%和100%、80%、97.0%、100%、97.3%。结论:双源双能量CT能准确区分体内尿酸和非尿酸结石,并能进一步在非尿酸结石中准确区分草酸钙和非草酸钙结石。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在可疑肺栓塞患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在可疑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临床拟诊PE的患者在双源CT上行对比增强双能量模式扫描.利用双能量分析软件(Lung PBV)分析.以肺叶为单位,记录DEPI和CT肺动脉成像(CTPA)上PE的数目和位置.以CTPA为参照标准,评价DEPI诊断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DEPI上肺灌注异常的范围与心血管测量参数的关系.结果 19例共行20次DECT扫描,共有98个肺叶纳入分析.10例未检出PE,9例确诊为PE,23个肺叶的肺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以CTPA为参照标准,两位医师利用DEPI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6%和82%、95%.PE患者肺灌注异常的范围似与右室功能障碍有关.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模式扫描可同时获得全肺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在PE的诊断和随访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减影中自动去骨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双源CT颈部血管成像,分析双能量减影自动去骨技术对颈动脉病变的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65例中3例血管正常变异,33例未见明显病变,血管主干及其分支显示清楚。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4例支架植入术后。双能量CTA对颈根段、颅外段及颅底段血管的满意显示率分别为67.2%、96.2%及66.2%;3个部位血管原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颈根段和颅底段血管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1)。结论双源CT双能量减影成像是一种快速、简便、无创性检查方法,其整体去骨效果较好,血管显示效果最好者是颈动脉颅外段(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体内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10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共113结石纳入研究,全部完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于工作站(syngo)上完成结石成分分析,全部结石取出后完成红外线光谱分析确定成分。结果:全部病人均顺利完成体内结石成分分析,以红外线光谱分析为参照标准,双源CT双能量分析显示尿酸、草酸钙和磷灰石成分分别得到准确性97.3%、92.9%、38.1%,灵敏度88.2%、100%、9.6%,特异度99.0%、66.7%、90.0%,阳性预测值93.8%、91.7%、63.6%,以及阴性预测值97.9%、100%、35.3%。胱氨酸盐均为假阳性。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分析体内泌尿系结石成分是可行的,对尿酸和草酸钙的定性有很高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技术在结直肠病变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对85例临床疑诊结直肠病变患者行腹部CT平扫及动、静脉期双能量增强扫描,经双能软件处理得到动、静脉期VNC图,比较真实平扫与VNC在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符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双能双期扫描辐射剂量较常规三期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约34.8%。VNC CT值在肠道病变、转移淋巴结、肠周脂肪中低于真实平扫(P<0.05或P<0.01),而在肝脏及肝转移灶高于真实平扫(P<0.01),动、静脉期VNC无明显差异(P>0.05)。真实平扫及动、静脉期VNC观察到的肠壁厚度、淋巴结大小、周围侵犯及肝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肠道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NC噪声低于真实平扫(P<0.05),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高于真实平扫,图像评分与真实平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病变,双源CT双能量VNC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影响病变诊断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双能量成像,顾名思义即是在2种不同的能量下成像.其前身是双能量减影,双能量成像是在其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双能量减影的概念早在1925年即被提出, 70年代才开始真正在临床上被研究和应用[1].双能量减影最初只应用于普放领域,但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出现双能量减影又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自体荧光光谱检测胃浆膜识别胃癌组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自体荧光光谱从胃浆膜识别胃癌的可行性,为手术中准确确定胃癌切除范围奠定基础。方法选用激光源Xe灯的308、337、365和405nm14种激发波长测试和比较了41例患者胃癌、癌旁、正常处胃浆膜的自体荧光光谱。结果405nm激发正常组、癌旁组、胃癌组的单主峰强度依次减弱(P<0.05),可依此区分3组标本。胃癌组在610-630nm存在卟啉特征峰,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365nm激发可识别胃癌与正常组,但不能区分癌旁组(P>O.05);337YIITI、308niql激发从正常组到胃癌组双主峰强度逐步成相反的变化趋势,双峰强度比可有效区分3组标本,但308nm激发(P<0.01)比337nm激发(P<0.05)的可区分度更高。结论4种波长激发均能区分正常胃浆膜与胃癌浆膜,其中308nm、337nm、405nm激发的荧光光谱能更灵敏地区分胃癌、癌旁及正常胃浆膜,308nm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3℃热疗与常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等联合作用于人胃癌活体细胞时,何时进行热疗疗效最好,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TT法测定43℃不同时间结合点热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对人胃癌活体细胞的抑制率。结果43℃热疗与常规化疗药物5-FU等联合作用时,对人胃癌活体细胞的抑制率优于单纯化疗组(P<0.01)。结论43℃热疗与常规化疗药物5-FU等联合作用对人胃癌活体细胞的毒性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5.
贲门癌术前胃左动脉药物灌注化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贲门癌术前经胃左动脉药物灌注化疗的价值。方法 收集了 5 6例经胃左动脉插管药物灌注后手术切除的贲门癌病例总结分析。结果 DSA造影贲门癌多数为血管丰富性肿瘤。经胃左动脉灌注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钡餐检查贲门部肿块缩小 5 0 %者有 32例。术后 1年生存率 98% ,2年生存率 78.6 % ,3年生存率 5 3.6 %。灌注后胃出血是主要并发症 ,占 32 %。结论 贲门癌术前经胃动脉药物灌注化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该方法增加了贲门癌手术切除的机率。  相似文献   

16.
17.
胃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CT对胃癌的诊断作用。材料方法:经病理证实胃癌78例,其中贲门癌43例,胃体癌18例,胃窦癌17例。使用美国GE公司Prospeed5~10mm层厚常规扫描。结果:发现胃壁增厚30例,肿块46例,壁外受侵31例,肝及肾上腺转移19例,淋巴结转移35例,胃壁增厚者多为浸润型,肿块多为蕈伞型和混合型。CT密度与组织学分类有关。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帮助,尤其是对壁外侵犯和远处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胃癌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管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占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17.2%和23%;由于胃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胃炎或其他胃良性病变.确诊时90%以上已为进展期,并多已有局部组织、淋巴结、临近脏器的转移,以致造成治疗的困难和疗效欠佳[1].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经气钡双重造影、纤维胃镜、活检及病理学确诊的胃癌14例,术前行CT簿层或重叠扫描.有6例术前扫描无淋巴结转移和邻近脏器侵润而手术,有8例因有淋巴结转移或向邻近脏器扩散而不能手术只有接受化疗.CT扫描能准确测出胃壁厚度(正常5~7mm,平均5mm),并能显示癌瘤向邻近脏器扩散的情况.对胃癌术前估计可切除性及术后是否转移CT扫描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双源CT血管造影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种冠脉异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中发现的21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资料,其中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9.9)岁,中位59岁.双源CT扫描层厚0.75mm,双筒注射器注射350I对比剂平均约70ml,生理盐水45ml冲刷,完成舒张期重建,分别观察横断面、正交MPR、MIP以及VR图像.结果:16例见右冠脉圆锥支供血,20例左冠脉供血,其中17例相当于左圆锥支位置;双侧性供血15例.病灶在肺动脉表面形成迂曲、显著强化的血管网,其中仅3例形成较为明显的小动脉瘤,20例可见明确的"射血征",全部位于肺动脉瓣上方.4例异常血管网可疑与支气管动脉交通.结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并不少见,但绝大多数较小,没有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该瘘有典型CTA表现,多起自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在肺动脉起始段表面形成血管网,有典型"射血征".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位置和形式较为固定,可能有独立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