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是核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激动剂,是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增敏剂,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等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疾病。近年发现TZDs增加女性骨折的危险性。体外及动物实验证实TZDs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系分化,而抑制其向成骨细胞系分化,减少骨形成,还可能具有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增加骨吸收的作用,从而导致骨量减少。TZDs还可能通过改变某些激素和细胞因子的水平间接地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一员,与其他甾体类激素受体一样,也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2型糖尿病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作为PPAR的激动剂,在脂肪细胞分化、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中起重要作用.PPAR的常见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肥胖、脂代谢异常等有关,现仅就PPARγ与糖脂代谢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噻唑烷二酮类物质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的合成配体.PPARγ对多种类型组织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涉及的领域包括糖及脂类代谢、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目前,噻唑烷二酮类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如脑梗死、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等.文章综述了脑缺血后PPARγ配体噻唑烷二酮类对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以及对抗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PARγ)是一个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nuclear hormone receptor)超家族成员.被激活后,该受体除参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还涉及上皮细胞分化,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活化,血管舒缩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甚至肿瘤增殖等.本文对现有的PPARγ激动剂在支气管哮喘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骼和肌肉受共同的遗传因素、内分泌、信号通路及力学机制相互调控,因此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息息相关。近年来,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取得长足进展,新型抗骨质疏松症生物制剂包括地舒单抗、特立帕肽及罗莫佐单抗等,能够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新近研究显示,抗骨质疏松生物制剂可能通过Wnt/β-联环素通路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 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通路等,提高肌肉含量、增强肌力,因此可能对肌肉减少症具有潜在的益处。  相似文献   

6.
PPARγ激动剂对糖尿病的肾脏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其中噻唑烷二酮类(TZDs)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和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一方面TZDs可通过降低血糖、血脂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直接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及抑制其增殖,抑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TZDs的肾脏保护机制可能独立于胰岛素增敏或降糖作用之外,而有二脂酰甘油(DAG)-蛋白激酶C(PK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PKC-核因子(NF)-κB途径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包括腹型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异常的疾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一种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细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研究显示,PPARs的两个重要亚型PPAR-α和PPAR-γ,其激动剂均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等。现就PPAR-α/γ激动剂在代谢综合征的协同作用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其中噻唑烷二酮类(TZDs)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和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一方面TZDs可通过降低血糖、血脂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直接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及抑制其增殖,抑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TZDs的肾脏保护机制可能独立于胰岛素增敏或降糖作用之外,而有二脂酰甘油(DAG)-蛋白激酶C(PK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PKC-核因子(NF)-κB途径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亚型(PPAR-γ)是调节目标基因表达的核内受体转录因子超家族成员,参与调节代谢、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PPAR-γ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PPAR-γ在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和肺纤维化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PAR-γ激动剂的应用有望成为治疗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是目前发现的惟一具有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发育、发挥功能的因子。NF-κB受体激活子(receptor activatorof NF-κB,RANK)是一种Ⅰ型跨膜蛋白,是RANKL的惟一受体,是RANKL发挥功能的关键。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与RANKL竞争性与RANK结合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近年来通过许多对RANKL的研究发现,它不仅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也在骨代谢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为骨质疏松症及其他骨骼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引起的并发症多,且死亡率高。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两者具有共同的调节蛋白和病理生理学机制。护骨素、骨桥蛋白、基质Gla蛋白、骨钙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在骨及血管壁均有表达。护骨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受体系统、氧化脂质、炎症和钙代谢异常均参与或加速两者的发生发展。基于两者的相关性,使用他汀类、双磷酸盐类、噻唑烷二酮类和护骨素制剂等药物可同时对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起保护作用。文章就骨质疏松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性、形成机制相关性、调节蛋白相关性和治疗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COPD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2010年4-11月,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54~87岁,平均(72±9)岁;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52 ~80岁,平均(69±10)岁.抽取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10 ml,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将30例COPD患者的PBMCs均分为3份,分别根据不同的药物干预分为非干预组、罗格列酮干预组(罗格列酮组)和罗格列酮联合GW9662干预组(联合干预组),对照组PBMCs不加任何药物干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中PPAR-γ和核因子-κB的mRNA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法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PAR-γ和核因子-κB蛋白表达及核转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mRNA(2-ΔΔCt值)和蛋白表达(荧光强度值):非干预组PPAR-γ(0.52±0.10和55±11)低于对照组(1和85±9),核因子-κB(1.69±0.07和145±17)高于对照组(1和118±7);罗格列酮组PPAR-γ(4.47±0.11和204±12)高于非干预组,核因子-κB(0.33±0.04和59±14)低于非干预组;联合干预组PPAR-γ(2.25±0.31和142±23)低于罗格列酮组,高于非干预组,核因子-κB(0.64±0.02和90±10)高于罗格列酮组,低于非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9.21~567.42,均P<0.01).TNF-α浓度(μg/L):非干预组(96.2±1.4)高于对照组(85.3±1.0),罗格列酮组(63.0±2.5)低于非干预组,联合干预组(83.3±1.9)高于罗格列酮组,低于非干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93.72,P<0.01).非干预组PPAR-γ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核因子-kB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对照组PPAR-γ和核因子-κB蛋白在PBMCs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罗格列酮组PPAR-γ蛋白转位于细胞核,核因子-kB蛋白转位于细胞质;联合干预组PPAR-γ蛋白转回细胞质,核因子-κB蛋白部分转移至细胞核.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PAR-γ蛋白表达与核因子-κB蛋白表达及TNF-α浓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35和-0.924,均P<0.01),核因子-κB蛋白表达与TNF-α的浓度呈正相关(r=0.846,P<0.01).结论 COPD的炎症可能与PPAR-γ表达及活性不足有关,罗格列酮能通过上调PPAR-γ表达和活性抑制核因子-kB,进而抑制TNF-α分泌,在COPD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iated receptor γ, PPAR γ)是英国科学家Isse mann和Green于1990年首先发现的,是一类由配体调节的核激素受体.目前已知存在多种PPAR γ的激动剂(即配体),其天然激动剂主要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如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合成激动剂主要有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等.TZDs能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因而又称之为胰岛素增敏剂.多项实验研究表明: TZDs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但其具体降压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年的一些研究进展对PPAR γ激动剂的降压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裴海峰  司瑞  陶凌  贾敏  靳温 《心脏杂志》2011,23(4):546-548,554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thiazolidinediones,TZDs)在Ⅱ型糖尿病治疗中已有10年的历史。经分析发现,TZDs不但可以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而且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参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TZDs的主要作用靶点,探讨TZDs/PPAR-γ的作用机制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TZD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alpain及其抑制剂Calpastatin能否抑制核因子-κB活化受体配体(receptor activatorof NFκB ligand,RANKL)诱导的小鼠破骨细胞分化.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RAW264.7细胞,在诱导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RANKL(0、20、50、70、100ng/mL),并另设抑...  相似文献   

16.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包括类固醇、视黄醇和甲状腺激素受体)中的一类由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1].PPARs是1 990年首先由Issemann等从小鼠肝脏克隆得到,因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后能诱导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而得名.迄今为止,已知的PPARs有3种亚型:PPAR-α、PPAR-γ和PPAR-β/δ.PPAR-α和-γ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脂肪组织,而PPAR-β/δ则广泛表达于多种器官和组织.它们在代谢、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免疫反应过程中都有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γ激动剂,可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实验显示其可抑制成骨细胞分化,降低骨形成,从而减少骨量.临床研究也显示其可降低患者骨密度,增加骨折发生率.其降低骨量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考虑与如下因素有关:降低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x)2和osrerix的表达,抑制成骨细胞分化;下调其他与骨形成相关的细胞因子及信号分子的表达;抑制骨钙素基因的表达;加速成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γ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分化和肥胖有密切关系。PPARγ2是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以及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蓄积的重要调节因子。PPARγ为噻唑烷二酮类 (TZD)药物的靶分子 ,长期应用TZD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 ,加重代谢紊乱。近年研究显示PPARγ抑制剂可抑制肥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PPARγ激动剂和抑制剂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与肥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与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分化和肥胖有密切关系。PPARγ2是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以及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蓄积的重要调节因子。PPARγ为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的靶分子,长期应用TZD类药物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加重代谢紊乱。近年研究显示PPARγ抑制剂可抑制肥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PPARγ激动剂和抑制剂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组织修复及免疫抑制作用,因此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及退行性疾病的治疗。MSCs的成骨分化功能在骨重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将MSCs注入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大鼠及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炎性关节中以进行治疗,然而,MSCs如何在关节中发挥作用尚未阐明,且关于MSCs对破骨细胞形成及骨再吸收作用的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在生理条件下,MSCs可通过生成核因子κB (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等促破骨细胞形成因子促进破骨细胞形成;但在炎性条件下,MSCs则可通过生成护骨因子(OPG)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因此MSCs具有双重作用,其对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取决于所处的炎性环境,这些作用有望用于骨破坏相关炎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