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宝石CT能谱成像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肺栓塞患者行宝石CT能谱增强扫描,通过数据处理同时获得CT肺动脉造影(CTPA)及肺组织碘基图。在CTPA图上观察肺动脉内有无栓子,并记录栓子发生的部位及数量;定量测定肺组织碘基图中碘含量正常区与异常区的碘含量值,并记录碘含量异常区的部位及数量,通过配对t检验观察两组结果间的差异;以CTPA诊断结果为参照,肺组织碘基图与CTPA的诊断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同时计算出肺组织碘基图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22例患者CTPA共诊断124处肺栓塞,其中左右肺动脉6处,肺叶动脉24处,肺段动脉68处,肺亚段动脉26处。肺组织碘基图共检出113处肺组织碘含量降低,碘含量异常区均值0.12±2.11(100μg/cm3),碘含量正常区均值18.56±6.37(100μg/cm3),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P<0.05)。以CTPA为参照,肺碘基图诊断了左右肺动脉水平6处,肺叶动脉水平23处,肺段动脉水平59处,肺亚段动脉水平21处肺栓塞;另有4处肺碘基图异常而CTPA诊断为阴性。肺碘基图与CTPA对肺栓塞的诊断经一致性Kappa检验(K=0.913,P<0.001),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肺碘基图诊断左右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诊断肺叶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95.83%,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85%;诊断肺段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86.76%,特异性为99.19%,阳性预测值为95.16%,阴性预测值为97.62%;诊断肺亚段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80.77%,特异性为99.88%,阳性预测值为95.45%,阴性预测值为99.42%。结论宝石CT能谱肺碘基图反映了肺组织血流灌注情况,能够显示肺栓塞时肺血管功能的改变,对肺栓塞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单源双能CT成像技术,对标准水模进行能谱扫描,探讨其所测量的不同基物质对浓度值的准确性.方法:利用能谱CT成像(GSI)模式,扫描GE公司提供的标准水模.测量水-钙、水-羟基磷灰石(HAP)、水-碘、水-血和水-脂5组基物质对相应浓度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5组基物质对浓度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计算各组基物质对浓度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与标准水基值(1000 mg/mL)进行比较.结果:5组基物质对的浓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5,P=0.42).将5组基物质对浓度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与标准水基值(1000 mg/mL)进行比较,水-碘基物质对浓度值最优,水-钙基物质对其次,水-脂基物质对最差.结论:5组基物质对用于物质定量分析无明显差异,其中水-碘为相对最佳基物质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能谱CT碘基值与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EV)程度进行比较,探讨能谱CT碘基值能否评估EV程度及出血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方法 42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能谱CT扫描及胃镜检查,分别记录动脉期、静脉期肝左叶、肝右叶、尾状叶、腹主动脉、门静脉、胃左静脉碘基值及胃镜下EV程度.胃镜下无、轻度EV为曲张非严重组,中、重度EV为曲张严重组.比较肝硬化组不同肝功能分级之间及胃镜下EV不同组别之间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VNIC)、胃左静脉指数(LGI)差异.绘制ROC曲线.结果 肝硬化Child-C级的ANIC较Child-A、B级高,分别为(0.09±0.04)、(0.05土0.02).胃镜下EV严重组较非严重组VNIC低,分别为(0.36±0.04)、(0.42±0.07);LGI高,分别为(1.04±0.16)、(0.76±0.31).胃镜下严重胃底静脉曲张(GV)组较非严重曲张组LGI高,分别为(1.04±0.10)、(0.89±0.29).出血组较未出血组VNIC低,分别为(0.36±0.04)、(0.42±0.08);LGI高,分别为(1.02±0.17)、(0.76 ±0.32).LGI临界值为0.86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诊断严重EV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80%.LGI临界值为0.95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73,诊断严重GV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62%.结论 能谱CT胃左静脉指数可以用来评估EV程度及出血风险,进而减少频繁地胃镜随访,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能谱CT物质定量参数及能谱曲线对儿童腹盆腔的成熟与未成熟畸胎瘤定量及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腹盆腔畸胎瘤的患儿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6±6.4)岁。均于术前1~2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畸胎瘤术后病理结果将患儿分为成熟型组(12例)和未成熟型组(8例)。所有患儿经能谱CT检查所得影像数据应用GSI综合分析平台生成动、静脉期碘(水)浓度图,通过选定ROI分别测量2组病变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有效原子序数以及碘浓度(IC)值,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2组的临床资料、常规CT特征及能谱CT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能谱CT参数的诊断效能。 结果 成熟型畸胎瘤的直径大于未成熟型,且成熟型畸胎瘤的形态更规则(10/12例),脂肪(12/12例)和钙化(12/12例)更多见(均P<0.05),2组患儿年龄、性别以及病变边界和强化形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成熟型组的40 keV和100 keV单能量影像CT值、NIC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均高于成熟型组(均P<0.05)。120 kV混合能量影像CT值以及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能谱CT各参数中NIC值的AUC值均最大,分别为0.914和0.891。2组病变能谱曲线斜率图走行均呈下降趋势,成熟型组曲线位置低于未成熟组,在低能量区间(40~70 keV)未成熟组斜率K值大于成熟组。 结论 能谱CT物质定量测量技术和能谱曲线分析图在定量和定性诊断儿童腹盆腔畸胎瘤成熟度方面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在降低肾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比剂浓度和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临床怀疑肾血管源性高血压患者行肾动脉CTA,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对比剂用量均为1ml/kg,其中26例采用传统模式扫描,其对比剂浓度为350 mgI/ml;另一组(24例)采用宝石能谱CT扫描模式,其对比剂浓度稀释一半,为175 mgI/ml,选取能谱CT组肾动脉和肌肉之间具有最佳对比噪声比(CNR)的单能量图像,比较其与传统图像肾动脉CT值及CNR、背景肌肉噪声及主观评分间的差异.结果 能谱CT成像所用对比剂浓度较传统CT成像减少了一半(175 mgI/ml vs 350 mgI/ml,P<0.0001),所用碘含量也明显下降(11.96 gI vs 25.63 gI,P<0.0001).能谱CT成像所得最佳单能量图像上,肾动脉CT值明显高于传统模式成像图像,而两组的CNR、主观评分及剂量长度乘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能谱CT成像能够有效降低肾动脉CTA所需对比剂浓度及用量,可在临床尤其是肾动脉不全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从1971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医学影像的主流技术之一,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但传统CT的混合能量图像难以区分每一种组织成分,因此可获得的信息有限。2009年,多参数成像的能谱CT问世使物质成分分析成为可能,其双能量成像和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不仅可获得比传统CT更优的图像质量,且在组织的定量方面也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能谱CT的研究飞速发展,在各个系统均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综述能谱CT在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为其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能谱成像作为新兴的CT成像技术,凭借双能成像的特点不仅在优化影像质量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同时相比于仅能提供物质密度形态学评估的常规单能成像,其能够进一步实现物质分离以及提供更详细的组织表征,在血管成像的质量提升、参数优化、斑块评估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就能谱CT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其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采用单层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 ,探讨CT灌注成像测定肝血流量的技术原理。资料与方法 1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患者 ,其中ChildB级者 10例 ,ChildC级者 5例。对照组为 13例无肝脏疾病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 ,绘制感兴趣区时间 密度曲线计算肝脏血流量各参数。结果 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 (HAP)为 0 .2 82 3± 0 .0 96 9ml·min-1·ml-1,门静脉灌注量 (PVP)为 (1.1788± 0 .4 0 0 4 )ml·min-1·ml-1,总肝血流量 (THBF)为 (1.4 5 6 3± 0 .4 4 39)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 (HPI)为 (19.73± 5 .81) %。肝硬化时PVP为 (0 .6 12 1± 0 .2 5 4 4 )ml·min-1·ml-1,较正常组降低 ;THBF也减低 ,为 (0 .84 2 6± 0 .32 4 2 )ml·min-1·ml-1。肝硬化患者的HPI较正常组略有升高 ,为 (2 7.16±12 .75 ) %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6 5 )。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参数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spectral CT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liver cirrhosis during the arterial phase (AP) and portal venous phase (PVP).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rty-eight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Child-Pugh class A/B/C: n = 10/14/14), and 43 patients with healthy liv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s used abdominal spectral CT imaging during AP and PVP. Iodine concentration, derived from the iodine-based material-decomposition image and the iodine concentration ratio (ICratio) between AP and PVP, were obtained. Statistical analyses {two-sample t test, One-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 [z])} were performed.Results
The mean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 (0.5 ± 0.12) during PVP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tudy group (0.4 ± 0.10 on average, 0.4 ± 0.08 for Class A, 0.4 ± 0.15 for Class B, and 0.4 ± 0.06 for Class C) (All p < 0.05). Within the cirrhotic liver group, the mean NIC for Class C during the AP (0.1 ± 0.0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ICs for Classes A (0.1 ± 0.06) and B (0.1 ± 0.03) (Both p < 0.05). The ICratio in the study group (0.4 ± 0.15), especially for Class C (0.5 ± 0.14),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3 ± 0.15) (p < 0.05).The combination of NIC and ICratio showed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differentiating healthy liver from cirrhotic liver, especially in Class C cirrhotic liver.Conclusion
Spectral CT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method with which to analyze the cirrhotic liver, and shows the potential valu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ver cirrhosis. 相似文献12.
目的:探讨动态Gd-DTPAMR扫描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1例肝局灶病变进行常规T1W、T2W和动态Gd-DTPA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方法对肝局灶病变和诊断正确率,并对动态增强的类型和血液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平扫诊断率为80%,单纯动态增强为93%,两者结合起来则正确率提高到100%(p<0.05)。动态增强上,94%的恶性肿瘤表现为早期强化,后期消退(Ⅰ型);90%血管表现为进行性强化(Ⅱ型);而表现为轻度强化(Ⅲ型)者100%为恶性肿瘤。不强化(Ⅳ型)者主要为良性病变,占77%(p<0.05)。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局灶病变诊断正确率优于平扫,尤其结合平扫则更能提高对肝局灶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肝硬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肝脏进行灌注成像,探讨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肝功能Ch ild-Pugh分级不同的肝硬化患者以及20例对照者选取肝门区良好显示脾脏、门脉主干、肝左右叶的层面,进行CT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肝脏灌注参数。结果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HAP)为(0.3384±0.14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PVP)为(1.1063±0.3571)m l.m in-1.m l-1,总肝灌注量(THBF)为(1.4449±0.4633)m l.m in-1.m l-1,肝动脉灌注指数(HAI)为(23.37±6.12)%。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Ch ild-Pugh A、B、C 3组肝动脉灌注量均较正常组增高,但组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0.4714±0.1657,0.4521±0.1019,0.4401±0.82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均较正常组下降,组间呈下降的趋势,分别为(0.9403±0.1882,0.8362±0.1607,0.7365±0.1235)m l.m in-1.m l-1;(1.4148±0.3367,1.2884±0.2315,1.1766±0.1705)m l.m in-1.m l-1;动脉灌注指数则较正常组逐级升高(30.48±4.93,35.04±5.01,37.37±4.38)%。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地测量肝脏的血流灌注参数,肝硬化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研究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HCC)在动态MR和64排螺旋CT三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探讨MR优于CT的原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42例肝硬化背景下SHCC患者资料,均行螺旋CT和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LAVA)序列的MR动态增强扫描。CT采用双源64排螺旋CT机(Siemens),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25~30 s)、门静脉期(注射对比剂后50~60 s)及延迟期(注射对比剂后120~180 s)扫描。MR采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T1WI、T2WI),LAVA序列增强多期增强扫描。图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影像学专家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各自分析SHCC各时相表现,分别确定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征。当二人意见不相同时,可进行讨论直至二人意见相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结果 42例患者共发现53个病灶,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90.57%和86.79%。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1,P<0.05)。结论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均可显示SHCC的强化特征,结合LAVA序列上的一些信号特征,MR更优于螺旋CT。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对肝脏菲立磁增强磁共振的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对肝脏菲立磁增强磁共振的影响。方法 对 45例患者进行磁共振平扫和菲立磁增强扫描 (手术和穿刺活检证实 16例肝癌周边为正常肝脏 ,2 9例为肝硬化 ,肝功能A级 11例 ,B级、C级 18例 ) ,分析菲立磁增强前后病理证实非肿瘤区肝脏、椎体骨髓信号强度的变化及其与肝脏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菲立磁增强后 ,肝功能A级组病理证实非肿瘤区肝脏、椎体骨髓的信号下降程度与正常组相似 (Ρ >0 .0 5 ) ,而肝功能B、C级组病理证实非肿瘤区的肝脏、椎体骨髓的信号下降程度低于正常组 (Ρ <0 .0 5 )。肝脏的信号下降程度与总胆红素、白蛋白、GOT相关系数分别为 0 .31、-0 .2 6、0 .15。结论 肝硬化肝功能轻度损害对肝脏菲立磁增强无明显的影响 ,而肝功能严重损害对菲立磁增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320排容积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正常肝脏的CT灌注血流特征,为肝脏疾病的灌注成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5名经临床证实的健康自愿者,采用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模式行CT全肝灌注检查,将数据导入Abdomen perfusion软件对全肝进行灌注分析,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动脉灌注分数(APF),分析肝脏各段间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 肝脏Ⅰ~Ⅷ段HAP、HPP、A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P:F=2.773,P=0.008;HPP:F=4.659,P=0.000;APF:F =4.681,P=0.000).肝脏Ⅰ段HAP与除Ⅲ段之外的肝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Ⅲ段HPP与肝脏其他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Ⅰ、Ⅲ段APF与V、Ⅵ、Ⅷ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肝与右半肝HP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08).结论 应用320排CT全肝灌注模式可直观反映及准确地评价肝脏整体各段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特征.全肝各段及左、右半肝的血流灌注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与肝血管解剖特点有关,可以为肝脏疾病的灌注研究提供正常基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CT能谱成像的最佳能量点以减少肺部增强CT扫描锁骨下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对比剂伪影,并改善图像质量。方法:共66名病人接受能谱CT扫描。一次能谱成像获得12组图像:140kVp混合能量图像和11组单能量图像(40~140keV)。比较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在肺部增强CT动脉期的伪影区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平均线束硬化伪影指数(BHAs)。BHAs是感兴趣区和背景区噪声平方差的平方根。结果:与常规混合能量组相比,120keV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硬化伪影(P=0.000),同时SNR、CNR明显减小,导致软组织对比度明显减低。70keV可以减小硬化伪影(P=0.042),且SNR、CNR最高,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和其他单能量图像,而伪影区噪声减低,图像质量最好。结论:在肺部增强扫描中,120keV去除对比剂硬化伪影的能力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及其他单能量图像,但是组织对比度较差,可以结合70keV图像共同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的CT分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硬化的CT分型标准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根据357例肝硬化患者的CT表现进行CT分型,分析各型肝硬化的肝脏大小、密度及脾脏增大、侧支静脉曲张、腹水、胸腔积液、肝癌、胆囊结石等并发症情况.结果:357例肝硬化患者被分为3个CT类型:均匀型(87例,占24.4%)、节段型(41例,占11.5%)和结节型(229例,占64.1%).均匀型中肝脏缩小显著少于另两型(P<0.001);12例(13.8%)肝脏密度低于脾脏,显著多于结节型的4.4%(P<0.01).脾脏肿大程度显著轻于节段型和结节型(P<0.01和0.001).节段型发生侧支静脉曲张的比率最高(29例,70.7%),其次为结节型(39例,17.0%)和均匀型(2例,2.3%),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节型中79.5%病例有腹水,显著多于节段型26.8%和均匀型10.3%(P均<0.001),节段型又显著多于均匀型(P<0.025);21.4%的结节型病例有胸膜腔积液,显著多于节段型的7.3%(P<0.05)和均匀型的4.6%(P<0.001).结节型病例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为29.7%(68例),显著高于节段型的2.4%和均匀型的5.7%(P均<0.001).结论:不同CT类型的肝硬化与其并发症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对临床上肝脏储备功能和预后的判断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普通级36只家兔,随机分为一组对照组和三组实验组。对实验组家兔注射四氯化碳溶液,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然后分组行磁共振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采用SE-EPI序列,通过软件处理后采集肝实质和门静脉的信号强度,计算出相对肝门静脉局部血流容积、相对肝门静脉局部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和相对肝血流容积,每次试验结束后取肝脏行病理检查。对MR灌注参数与病理改变作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MR灌注成像参数中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在各组间分别为0.750±0.080、0.534±0.168、0.572±0.119及0.626±0.03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参数在各组之间有相对减少或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灌注成像参数中仅最大信号下降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对肝纤维化分期的价值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