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心脏死亡供者供肺获取以及应用于临床肺移植的经验.方法 共进行3例心脏死亡供者供肺获取及肺移植.3例供者平素健康,因发生严重颅脑外伤或脑肿瘤,经严格医学检查后均被明确判定为脑死亡,并被确定为潜在心脏死亡供者.供者的近亲亲属均知情同意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临床评估供肺良好,供者在停止呼吸机,心脏停跳5 min后,确定为心脏死亡,并在全身麻醉下切取供肺.3例受者术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均为阴性,供、受者ABO血型相同,身高相近,体重相差均在20%以内,胸腔大小匹配.结果 利用3例心脏死亡供者供肺成功进行了2例双肺移植和1例单肺移植,3例供肺的热缺血时间分别为23、27和32 min.3例受者手术顺利,在ICU的监护时间分别为31、18和26 d,术后肺功能得到极大改善,例1和例2分别于术后30和19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3例受者均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间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在现有条件下,严格按《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应用于临床肺移植的工作,正确维护好潜在心脏死亡供者,在全面评估供肺质量的前提下,心脏死亡供肺可作为肺移植的主要供肺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单中心脑死亡器官捐赠(DBD)和心脏死亡器官捐赠(DCD)的供肺获取以及肺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11例潜在器官捐献供者进行了术前评估,所有供者均进行痰培养、床旁支气管镜、胸部X线片及血液气体分析等检查.11例供者中,6例为DCD供者,5例为DBD供者.1例DCD和2例DBD供者因两肺广泛炎症浸润,氧合指数差未行供肺获取;1例DCD供者因心跳停止时间过长未行供肺获取;其余7例临床评估供肺良好,按照临床器官捐赠相关规定流程,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下完成供肺获取.7例供、受者术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均为阴性,供、受者ABO血型相同,供肺大小匹配.结果 7例肺移植均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完成,包括5例双肺移植和2例右侧单肺移植,受者手术顺利.1例术后并发严重感染,术后39 d死亡;1例术后第9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30 d、19 d并发急性排斥反应,治疗后好转.3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恢复顺利,肺功能得到极大改善,出院后接受长期随访,术后平均存活23.3个月(3~51个月).结论 应该严格按照临床器官捐献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器官捐赠工作.在全面评估供肺质量的前提下,DCD和DBD供肺肺移植的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4.
机器灌注在保存心脏死亡捐献(DCD)供肾过程中,比单纯静态冷保存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随着我国DCD供肾的应用,机器灌注已受到各大移植中心的重视,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捐献器官的保存。本文就机器灌注的工作原理、机制及在保存DCD供肾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肺移植成为终末期肺病的惟一治疗手段。然而其死亡率仍高于其他实质器官移植,供肺保存过程中损伤机制的探讨与保存方法的改进将有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几年中,由于供肝的严重短缺和突发事件发生.致使边缘供肝得以应用,并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移植受者科学登记处(SRTR)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边缘供者所占比例增至26.3%.现将边缘供肝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前列环素用于肺移植术后急性期和慢性期并发症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已经被用于移植肺的灌洗与保存中,如能广泛在临床使用,将可能提高肺移植的成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供肺的保护直接关系到肺移植的成败。目前对供肺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肺保护液的 成分、灌注方式等方面,本文就这些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前列环素用于肺移植术后急性期和慢性期并发症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已经被用于移植肺的灌洗与保存中,如能广泛在临床使用,将可能提高肺移植的成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供肺的保护直接关系到肺移植的成败。目前对供肺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进肺保护液的成分、灌注方式等方面,本文就这些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肾与亲属活体捐献(livingdonor,LD)供肾移植术后短期效果的差异,评估DCD供肾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便更好地利用DCD来源供肾。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3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肾脏移植术后患者,根据供者的来源分为DCD组和LD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血肌酐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患者70例,其中DCD为50例,LD为20例。两组均恢复顺利,术后2周内血肌酐均降至200μmol/L以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CD组术后2周内血肌酐水平要高于LD组,其中第1~7天及第9天两组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CD肾移植效果确切,但在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与LD供肾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加强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3.
背景:来自心源性死亡后(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捐献者的供肝已越来越多地被接受为移植物的来源。关于来自儿童供体的DCD移植物的肝移植结果的数据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儿童DCD移植物的供肝移植结果,并将其与脑死亡后(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捐献者供肝移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将2002年-2015年荷兰所有从儿童获取的供肝(16年)进行的移植手术纳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对心脏死亡大鼠离体肺灌注(EVLP)后供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单纯灌注组(A组)和改良灌注组(B组),每组10只。A组采用A灌注液(灌注液未添加IL-10)进行灌注,B组采用B灌注液(灌注液中添加IL-10)进行灌注,建立大鼠心脏死亡供肺EVLP模型。比较两组供肺外观及供肺组织干重/湿重(D/W)比值、供肺功能和代谢状态、供肺形态学表现和供肺炎症标志物水平。结果  灌注结束后,A组供肺全肺明显水肿,顺应性差,气道内涌出大量水肿液,而B组未见明显水肿,顺应性较好。与A组比较,B组肺组织D/W比值较高(P < 0.05)。两组肺静脉血氧分压均在灌注2 h时达到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A组比较,B组肺动脉压升高速度较慢,灌注结束时肺动脉压较低; 且灌注液中乳酸水平下降(均为P < 0.05)。A组肺泡结构大量破坏,细胞数量稀少,B组肺泡结构相对正常,未见明显细胞水肿。A组供肺细胞凋亡较多,B组供肺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现象。两组灌注4 h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IL-6水平均升高,IL-4均降低(均为P < 0.05),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IL-10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改善心脏死亡大鼠EVLP后供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单肺移植供肺采取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供肺质量是肺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由于国内情况不同,国外采取供肺的方法在国内很难应用。1995年2月23日我们为一肺纤维化患者行左侧单肺移植,至今已存活一年余,情况良好,说明我们采用的取肺及供肺保护措施是实用可靠的,介绍如下:判定捐献者确实肺组织健康,血型及肺体积与受体相匹配,肌肉注射肝素3mg/kg,确定死亡后,气管插管,彻底吸除气道分泌物,用简易呼吸器人工控制呼吸,同时供氧,气道压力控制在2.66kPa(1kPa=10·20cmH2O)以下。采肺时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取前胸壁U字型皮肤切口,切断右侧助软骨,翘起胸骨右缘…  相似文献   

16.
<正>肺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肺病最佳的治疗方式[1-2]。根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ISHLT)的统计,截至2018年6月30日肺移植手术目前已登记成人手术量已达69200台,近8年(2010年至2017年)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7年[3]。  相似文献   

17.
随着肺移植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l临床,供体的严重短缺成为肺移植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洛杉矶儿童医院施行了第一例成功的活体供肺肺叶移植[1](living donor lobar lung transplant,LDLLT),为解决供体的严重短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现就活体供肺肺叶移植的概念、供者和受者的选择、移植物的匹配、手术技术和结果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由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经历长时间热缺血损伤,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率较高,曾一度摒弃不用.20世纪90年代,随着等待移植的患者数量迅速增加,等待移植患者的死亡率不断攀升,DCD再度作为扩大标准的供者(ECD)被用于临床.为了减轻热缺血损伤,部分移植中心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对来自DCD的器官进行保护,认为ECMO对保障DCD的移植受者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ECMO在DCD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张毅  杨卿  吕海金  傅斌生  刘炜 《器官移植》2017,8(6):472-475
肝移植技术在国内日益普及,但仍然面临着供肝严重短缺的困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我国目前供肝的主要来源,其供肝质量的评估方法仍亟待完善。近年新兴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为移植器官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器官捐献的现状,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的产生和进展及其在肝移植尤其是供肝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中供者器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热缺血损伤,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移植物丢失以及缺血性胆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如何避免、减少或修复DCD器官热缺血损伤进而保护移植受者的安全是当前DCD研究的一个热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肝脏移植中心于2009年2月开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DCD器官进行保护,目前共完成了52例ECMO辅助下DCD器官获取,均获得满意疗效.ECMO对DCD器官热缺血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机制不仅在国际DCD器官移植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更是解决我国DCD热缺血损伤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这些机制对进一步扩大ECMO在我国DCD的应用范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体器官捐献和获取标准流程和技术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