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生理的变化.方法 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19例抑郁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 抑郁障碍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REM睡眠潜伏期(RL)前移,正常组(84±11)min,抑郁障碍组(61±19)min(P<0.01);睡眠维持率(SMT)下降(正常组(99±3)%,抑郁障碍组(90±5)%,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6±4)%,抑郁障碍组(45±17)%,P<0.05)及REM4个睡眠参数存在变异.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具有PSG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改变.其中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是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多导睡眠图引导下建立Quisi快速检测法,并探讨Quisi在失眠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9例失眠症患者和33名正常受试者同时作Quisi和多导睡眠图(PSG)检测.并以日本SEEG-1518K为检测标准,与德国Quisi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在33名正常对照组中,除暂停、伪迹和第3、第4阶段4项睡眠参数Quisi和PSG两工具不能比较外,其他12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9例失眠症组Quisi和PSG两工具比较见相同结果.(2)在多导睡眠图导向下,失眠症组与正常对照组Quisi比较,主要见实际睡眠时间减少[分别为361.0±29.4 min和462.9±21.2 min,P<0.01],睡眠潜伏期长[分别为33.3±17.9 min和20.2±9.6 min,P<0.01],醒觉时间长[分别为38.0±15.9 min和18.9±5.7 min,P<0.01],睡眠效率低[分别为84.3±9.1 min和95.0±4.9 min,P<0.01],第一阶段睡眠百分比高[分别为26.4±15.5 min和9.0±1.8 min,P<0.01],第三阶段睡眠百分比低[分别为6.2±3.9 min和10.9±3.7 min,P<0.01]和伪迹百分比高[分别为7.5±2.1 min和2.8±1.1 min,P<0.01].结论 Quisi检测失眠症作用与PSG相似,在心理咨询、外出巡诊和家庭病床上有应用前途.运用Quisi技术评估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生理学异常,更为快速简便和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在睡眠状态下脑电生理活动的变化.方法 应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整夜监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疲劳综合征组总记录时间延长[(488.7±21.7)分对(515.9±31.7)分,P<0.05],睡眠潜伏期延长[(19.9±9.8)分对(40.1±11.7)分,P<0.01],第1阶段睡眠增加[(9.1±1.9)%对(14.9±7.9)%,P<0.01],第2阶段睡眠减少[(56.2±4.7)%对(48.8±18.7)%,P<0.05],以及与神经症相似的REM结果(REM潜伏期前移,REM活动量、强度和密度)均增加.结论 慢性疲劳综合征组的睡眠结构紊乱类似于神经症.  相似文献   

4.
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多导睡眠图(PSG)探讨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对28例失眠症患者连续进行4夜PSG描记,其中第3、4晚上睡前予0.5mg三唑仑,观察用药后PSG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3名,作2夜适应和基础PSG监测.结果失眠症患者服用三唑仑后夜间PSG显示睡眠效率提高[基线睡眠值(86±9)%,第3晚服药后(91±8)%,第4晚服药后(92±4)%,F值6.143,P<0.01],觉醒时间减少[同前,(39±17)min,(29±8)min,(23±7)min,F值13.211,P<0.01],S1减少[同前,(31±18)%,(23±11)%,(16±6)%,F值9.707,P<0.01],S2增加[同前,(45±17)%,(59±18)%,(60±6)%,F值10.104,P<0.01],睡眠潜伏期缩短[同前,(35±18)min,(28±17)min,(21±11)min,t值4.947,P<0.05].结论短半衰期催眠药三唑仑不仅能改善患者对睡眠的主观评价,还对夜间睡眠脑电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焦虑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焦虑障碍(AN)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AN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NC组比较,AN组PSG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NC组(87.8±11.7)分,AN组(59.9±19.7)分,P<0.01],醒觉时间增加[NC组(17.7±6.4)分,AN组(36.9±11.9)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NC组(19.9±9.8)分,AN组(37.7±16.7)分,P<0.01],睡眠效率下降[NC组(94.6±5.1)%,AN组(90.5±5.7)%,P<0.05],第1阶段睡眠[NC组(9.1±1.9)%,AN组(19.7±10.9)%,P<0.01]增高,第2阶段睡眠[NC组(56.2±4.7)%,AN组(47.7±22.3)%,P<0.05]降低。结论焦虑障碍患者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慢波睡眠S2降低等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异常,应与神经生化结合进一步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估,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客观评估,进一步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失眠症患者和健康人各100例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 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min)延长(失眠症组43.69±11.54,对照组16.01±10.44)、总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14.65±91.89,对照组446.41±77.81)、睡眠效率降低(失眠症组64.51%±18.59%,对照组91.32%±3.58%)、快眼动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3.26±15.61,对照组93.21±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眠症组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情况不一致.结论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检查发现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客观评估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及睡眠质量。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和多导睡眠图监测仪对27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睡眠质量评定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次日晨完成早晨问卷。结果失眠症组睡眠问题多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REM睡眠时间、睡眠维持率、N3时间、N3%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睡后觉醒时间、觉醒次数、N2%、觉睡比、微觉醒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入睡困难因子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4,P<0.05),与微觉醒总时间正相关(r=0.49,P<0.05);服药情况因子与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N2时间及N2%正相关(r=0.41~0.66,P<0.05或0.01),与REM睡眠时间及比例、N3时间及N3%负相关(r=-0.53~-0.41,P<0.05或0.01)。SRSS总分与N2%正相关(r=0.47,P<0.05),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1,P<0.05)。失眠症组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客观睡眠潜伏期(P<0.01),主观总睡眠时间少于客观睡眠时间(P<0.01),而对照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存在入睡过长、频繁觉醒、深睡眠及REM睡眠减少等睡眠问题。同时对自身睡眠状况的评价存在主、客观的不平衡,失眠症患者有过分估计自己失眠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的临床分析。方法:应用PSG技术对92例失眠症患者(失眠症组)和83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PSG全夜监测;比较、分析两组睡眠进程指标:总记录时间(TRT)、睡眠潜伏期(SL)、醒起时间(EMAT)、醒觉时间(ATA)、运动觉醒时间(MAT)、醒觉次数(AT)、睡眠总时间(TSA)、觉睡比(A/TSA)、睡眠效率(SE)、睡眠维持率(SMT)、快速动眼睡眠(REM)测量值[REM的潜伏期(RL)、活动度(RA)、强度(RI)、密度(RD)、时间(RT)、周期数(NRP)]及睡眠结构[第1阶段睡眠(S1)、第2阶段睡眠(S2)、第3、4阶段睡眠(S3+S4)。结果:(1)睡眠进程: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SL显著延迟,EMAT、ATA、MAT、AT和A/TSA显著增加,TSA、SE和SMT显著减少(P<0.05或P<0.01);(2)REM测量值: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RL显著前移,RT显著减少(P均<0.01);(3)睡眠结构:与NC组相比,失眠症组S1显著增多,S2和S3+S4显著减少(P<0.05和P<0.01)。失...  相似文献   

9.
首发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然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2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 首发抑郁症患者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REM睡眠潜伏期(RL)前移[正常组(81±11)min,首发抑郁症患者组(62±19)min,P<0.01];睡眠维持率(SMT)下降[正常组(98±5)%,首发抑郁症患者组(87±8)%,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7±5)%,首发抑郁症患者组(43±12)%,P<0.01]及REM 3个睡眠参数有改变.结论 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是首发抑郁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建立焦虑症(AN)的Quisi模式.方法 应用德国Quisi仪对24例AN患者的Quisi进行全夜监测,并与33名正常受试者(NC)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组Quisi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P<0.01),醒觉时间增加(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P<0.01),睡眠效率下降(P<0.05),第1阶段睡眠百分比增高(P<0.01),第2阶段睡眠百分比降低(P<0.05).结论 在缺乏相关设备的基层医院,Quisi技术可用于对焦虑症的检测.焦虑症患者Quisi的睡眠脑电特点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