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心痹(风湿性心瓣膜病)辨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良春 《中医杂志》1992,33(1):16-18
陈××,女,36岁,工人,1987年9月16日初诊。患者宿有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发作。六年来自觉心悸,气促,怔忡,活动后更甚,其势逐步加剧,胸闷如窒,有时刺痛,咳喘,痰中带血,足肿入暮加甚,晨起稍减。西医确诊为风湿性心瓣膜病。近年来虽坚持服药,改调轻工种,仍难以坚持工作。患者两颧紫红,呼吸  相似文献   

2.
调理脾胃法辨治心痹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根据路志正教授对本病辨治经验,采用补脾健胃、芳化醒脾、化痰宣痹法治脾胃心痛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全组病例均选于1997~1999年我院住院病人,所选病例既符合中医“脾胃心痛”诊断,又符合西医稳定型心绞痛中劳力性心绞痛的诊断,证属脾虚湿蕴,心脉痹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62,5岁;病程1~10年,平均6.3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3岁,平均61.8岁;病程1~9年,平均6.5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先停用其它抗…  相似文献   

3.
通过浅谈心痹的病因病机对心痹与胸痹的异同进行了探寻。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从虚实两法辨证论治,运用中医学诊治心痹的理、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 路志正教授从医五十年,临证疗效卓著。其对心痹的治疗,不拘常法,而以注重脾胃,擅调五脏见长,组方用药独具特色。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风寒湿痹以虚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耀召 《中医正骨》1999,11(10):43-43
  相似文献   

6.
张任城主任医师辨治喉痹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晓春  张任城 《陕西中医》2005,26(8):812-814
喉痹属现代医学的“咽炎”。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变化,环境污染,及抗生素的滥用致慢性喉痹在本地区呈上升趋势,出现高发状态。张任城主任医师从事中医38年,通过临床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治疗咽炎的方法,尤其擅长治疗慢性咽炎,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从肝论治心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秀娟 《新中医》1998,30(8):55-55,57
从肝论治心痹浅谈龙秀娟心痹之证首见于《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本病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两亏;或痰湿内生,痰浊内蕴;或气滞血瘀阻滞络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从而发生卒然心痛等一系列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硬...  相似文献   

8.
李朝仁  冯芸 《中医药导报》2008,14(10):60-60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心痹"、"惊悸"、"怔忡"、'冰肿"、"喘证"等范畴.具体辨证又分为:(1)风湿热闭阻心脉型;(2)心气不足,心阴闭阻型;(3)气阴两虚型;(4)气滞血瘀型;(5)痰浊郁阻型;(6)阳虚水泛型等6个类型,综合各家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经验之长,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数例,兹举3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9.
产后痹又称产后中风,早在唐代<经效产宝>中就有论述,指出"产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弱不遂".产后痹是指妇女在产后或产褥期,出现肢体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的病症,民间称为产后风、产后关节痛,是临床多发病,损害妇女身心健康.目前,年轻人人工流产的较多,由于保健意识不强,流产后感受风湿寒邪,引发关节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0.
药源性虚痹的中医辨治体会曾庆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009邮电所梅林医院518049)关键词药源性虚痹证,中医药治疗痹证是临床常见病证,由邪气乘虚痹阻经络、气血而成,以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变形为临床持征,包括某些西医肢原...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属祖国医学的“胁痛”、“黄疸”、“积聚”、“癥瘕”、“臌胀”、“单腹胀”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湿热久郁、肝脾两伤累及肾脏,形成肝脾肾俱伤,气、血、水互相搏结,三焦失司、水泛络伤,形成癥积、臌胀。其本质乃本虚标实之证候。 根据中医学:“审证求因”和“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笔者常用以下方法辨治肝硬化,效果满意。 1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法 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肝硬化。症见:胁肋胀痛或刺痛、面色晦暗、肩颈部可见蜘蛛痣,肝脾肿大或脘腹胀满、纳差,舌质暗苔薄、脉弦。方拟:柴胡9g、赤白芍各15g、当归12g、白术10g、甘草5g、砂仁(后下)6g、三七粉(冲服)5g、桃仁6g、丹皮10g、延胡索10g、丹参20g、香附10g、红花(包煎)6g。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辨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玲  胡庆铁 《陕西中医》1999,20(8):364-364
<正> 1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阳经密切相关。手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均循绕侧头面部,与三叉神经在面部分布区域相近,诸如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循阳明、少阳经上扰头面,或阳明胃火与肝胆郁火上犯,阻遏经络,经气不通则痛。又痰湿内盛者,痰郁而化火,痰随火气上升,阻滞阳明、少阳经脉;以及久痛不愈,邪入血络,瘀血内阻,亦可出现头面疼痛。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常可以见到牙痛,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而  相似文献   

13.
黄褐斑辨治心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褐斑一证,属中医黧黑斑、面尘、多责之肝肾,常用逍遥散及六味地黄丸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实际尚与痰、瘀、精血、冲任等有关,又常因兼扶感冒使病情复杂。对此,笔者主张:1.先开玄府治其标;2.辨证分型治基本。对肝郁气滞、气机失畅,治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柴胡疏肝散加减;气血两虚,心脾失养,治以益气养血,健脾养心,归脾汤加减;脾虚气弱,湿浊溜留,参芩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治以滋养肝肾,调  相似文献   

14.
癃闭系指小便排出困难、淋沥点滴,甚至完全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的病证。多由湿热蕴结,肺热气里,中气不足,肾气亏虚,肝气郁结.尿路阻塞所致。《索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跳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索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脱不利为您,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了摸闭与膀眈气化不利密切相关,然而造成膀脱气化不利有多方面因素。笔者就近年来诊治危闭病人之体会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道。1.清湿热,利小便《诸病源候论刊。使病诸侯》曰;“小便不通,由膀眈与肾棋有热故也。”患者常因饮酒及食辛辣之品,脾胃…  相似文献   

1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医家普遍认为痹证的发生不外乎内外二因,外感风寒湿邪为其外因,肾阳亏虚是其内因,在治疗上多从祛风散寒、除湿止痹、补肾温阳等方面人手.笔者在跟随阎师出诊及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并首次系统总结及提出“调心治痹法”名称.“调心治痹”之法,在痹病诊治中无论是四诊合参或是择法、选方、用药不忘心脏的功能,重视调心治痹法则,取得较好疗效.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痹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2):85-87
中医学中的心痹,从其古今文献论述和临床医疗实践来看,包括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一些心脑相关的病症等等。近些年来,笔者治疗上述西医病症,常运用中医学诊治心痹的理、法,多能取得满意效果。今结合有效病例,谈谈心痹的辨证论治体会。  相似文献   

17.
郝允海 《光明中医》2013,28(4):873-F0003
胃病乃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十人九胃"足以言明。余从医二十余年,素喜研读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治疗胃病博采众家之长,效法于李东垣、喻嘉言、陈士铎等名家,施之临床,效如浮鼓。兹将心得及验案数则总结如下,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多年临证发现,在治疗中风病过程中,若能抓住其“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着重运用“介类”、“承气”、“虫类”之品,以平降冲逆、调畅气机、搜邪通络,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现分述如下。1滋阴潜阳以介类沉降遏病势临床上,中风病以阴虚阳亢者居多。其因  相似文献   

19.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以心悸、气喘、浮肿为主症的内伤病。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以及喘证、水肿等范畴。其致病原因,多因感受风湿病邪伤及心脏所致。治疗本病要从心、肝、肾3脏着眼,重在益气养血、祛风胜湿,用三痹汤最为适宜。虽然在辨证上可分为心脾...  相似文献   

20.
<正>周宜轩教授系国家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验俱丰。下面就周师关于心痹诊治经验整理如下:1考内涵明名义心痹是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多有论述,但是近来大多等同于胸痹或指心系疼痛疾病进行辨治,即指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论述颇多,分型冗乱,治法繁杂,既学者各执一端,新学者无所适从。今当拨简去繁,明心痹之内涵名义,存正于后学,至为重要。故此,周师认为,心痹多为痹证反复发作,日久内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