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伤寒论》均有论及"胃反",认为该病特征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笔者对其所论"胃反"条文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探寻张仲景"胃反"病辨治规律,结合六经辨证理论,将其分为太阳误治反胃证、阳明饮停反胃证等二大证型,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反胃之证,系饮食入胃,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一日半日,食多反上而复吐。《医学必读·反胃殪塞》指出:“……胃脾每伤,运行失职,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饮食入胃,复反而出,反胃所由成也。……”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多种原因引起的反胃。  相似文献   

3.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郭颢龙 《河南中医》2011,31(4):424-424
齐秉慧是清代著名医家,其治疗反胃证,善于观察,脉证合参,从肾论治,审病求方,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朝食暮吐;旋覆代赭汤合八味地黄汤治疗反胃,效验如神,体现了齐秉惠治胃莫忘责肾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临症琐谈     
一、余曾治一老人田春声,年近七旬,住莆田县城内坊巷。老人患反胃症,朝食暮吐,经服药无效,迁延数月,病势渐趋严重。后由余诊治,病者面黄肌瘦,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而腻,按其脉沉而缓。余  相似文献   

6.
赵帅 《双足与保健》2009,(11):40-43
反胃,是以脘腹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又称“胃反”。多因脾胃虚寒或脾’肾两虚、胃中积热、痰浊阻胃、气血瘀阻所致,以脾胃虚寒证较多见。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世界各种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胃癌属中医的“反胃”、“胃反”、“噎膈”等范畴。我国古时诸多医家对于胃癌便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类似胃癌的中医病名称做“反胃”,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日反胃”。又如《景岳全书发挥》中把胃癌称做“胃反”,即“膈者在胸膈胃口之间,或痰或瘀血或食积阻滞不通,食物入胃不得下达而呕出,渐至食下即吐而胃反矣”,多属虚实夹杂之顽症。  相似文献   

8.
正滑伯仁治一妇病反胃,每隔夜食饮,至明日中昃皆出,不消化。他医悉试以暖胃之药,罔效。滑视脉在肌肉下(即沉),且甚微而弱,窃揆众医用药,于病无远,何至罔效,心歉然未决。一日读东垣书,谓吐证有三,气、积、寒也。上焦吐者从于气,中焦吐者从于积,下焦从于寒。脉沉而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溲利,大便秘,为下焦吐也。法  相似文献   

9.
崔永玲 《北京中医药》2005,24(6):339-340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北京鲜药研制中心主任李建生研究员,治疗胃癌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整理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中医学反胃、翻胃、胃脘痛、噎膈、伏梁、臌胀等病范畴.<金匮要略>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  相似文献   

10.
七、和胃补虚法:胃属六腑,居于中焦,其气以下行通降为顺。胃虚气逆,则“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用大半夏汤,方中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白蜜益胃补虚,调燥通腑,共奏和胃补虚,降逆润  相似文献   

11.
幽门梗阻帅××,男,28岁,农民。患溃疡病十年。近半月来胃脘痛甚,伴上腹饱胀,反胃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挟大量水液,吐后则痛胀减轻。因在当地医治无效而来院诊治,门诊以“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2.
膈证的病名,始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其传为隔”以及“三阳结,谓之隔”等的记载。噎塞与胃反,则为汉以后医籍就膈证中所见的两种不同的病变证候,所作为鉴别论治依据的病候称谓。而噎塞胃反这两个病候名称,后世医家也称做噎膈反胃。胃反病候见述于祖国医学文献的,又始于金匮要略所说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噎塞的分类和举其病候的,则又首见之巢氏病源的噎候:“夫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行,令气塞而不调也,是以成噎。”及“噎者,噎塞不通也”等的论述。其后,关于噎塞胃反,或噎膈反胃的定名和病候,历代均有析释。如李东垣说:“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出者曰噎.”朱丹溪说,  相似文献   

13.
反胃属于胃部病变。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见呕吐:病机为脾胃虚寒,胃阳不足。难于腐熟,食人不化所致,表现为食饮入胃,滞停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古人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笔者曾接诊一位因纳差20年加重伴恶心、呕吐2周入院的中年患者,其起病以来曾于多处就医,均以降气、行气之品治之,但起效甚微,入院症见:精神疲倦,面色萤黄,纳差。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物清稀,胃胀不适,腹中冷痛,喜温喜按。不欲饮,大便5日未解,小便尚调。舌黯淡苔薄白,脉弦,右关脉沉弱无力。  相似文献   

14.
一、祖国医学对食道、胃肿瘤的认识食道、胃肿瘤是常见的肿瘤,我们的祖先把这类疾病称为"噎膈"和"反胃".有关食道、胃肿瘤的体征和症状方面的描述:二千年前的《素问·通评虚实论》就指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描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明朝李梴在《医学入门》中把膈噎的部位叙述得更清楚:"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噎近咽、膈近胃".  相似文献   

15.
杨爽 《河南中医》2011,31(12):1445-1445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太平圣惠方》称为"反胃",西医认为与幽门不同程度的梗阻有关。本病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忧愁思虑所致,《景岳全书.反胃》云:"或以酷饮无度,伤于久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笔者临床学习期间,记录导师治疗反胃验案1例,现举于下。  相似文献   

16.
韦××,男,17岁,学生,1979年9月10日来诊。患者于1978年10月开始脘腹胀满,食后益甚,尤其食油腻物后腹胀更重,月余后渐觉恶心,食后不久即反胃呕吐,经当地用胃舒平、阿托品、颠茄酊等治疗无效。两月后自觉有气自下腹上冲,即将饮食吐出,后转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伴头昏心悸倦怠,体渐消瘦,只得休学求医,在南昌、九江等地  相似文献   

17.
已故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洪子云老先生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 5 0余年 ,学验俱丰。长于内科 ,精通伤寒、温病 ,善治疑难杂病。治疗食管疾病遣方用药以通和为贵 ,润燥适当 ,升降得宜 ,疗效甚佳。笔者早年曾有幸侍诊 ,今就洪师治疗食管疾病用药经验简介如下。1 润燥适当食管疾病临床表现多为食管部位灼热嘈杂 ,吞咽干涩不利 ,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或剑突下胸骨后有隐痛等。相当于现代医学食管炎、食管失弛缓症、食管癌 ,属中医反胃、噎膈范畴。病因复杂 ,病性有虚有实 ,治则 :“虚则润养 ,实则开涤”。尤在泾曾指出 :“虚者润养 ,实…  相似文献   

18.
紫苏梗:色紫入血,味辛善行,理气活血。《侣山堂类辨》载:“紫苏枝茎能通血脉……余亦常用香苏细茎,不切断,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直指方》豆苏汤治上焦有热、咯血、瘀血,《圣济总  相似文献   

19.
<正> 真武汤是张仲景温阳化水之名方。笔者师其法,引申运用于治疗反胃、久泄、眩晕、带下等病征,收效颇佳,兹举验案数则。 例1:反胃(幽门梗阻) 洪××,男,45岁,农民,1990年11月7日初诊。胃溃疡病史5年。近二个月来,上腹持续性疼痛,腹胀纳少,口淡泛涎,时有呕吐清水,曾多次就医于当地卫生院,服用中、西药,未能奏效。一周来,上腹胀痛,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宿食清水、吐后痛减、伴畏冷,肢末发凉,腰酸膝软,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X线提示:胃溃疡、幽门梗阻。诊为阳虚水  相似文献   

20.
幽门不全梗阻属中医反胃证范畴,笔者自1988年11月至1989年7月共收治幽门不全梗阻28例,疗效颇佳。本组均以脘腹痞满胀痛,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为主症,X线胃肠钡餐检查表明有幽门不全梗阻。28例中,男22例,女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2岁。中医辨证分型,肝虚气滞型10例。外邪犯胃型8例,痰浊中阻型6例,气滞血淤型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