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肝病特别是肝硬化时,机体的防御能力降低,易引起肠内细菌丛的变化和内毒素血症。此外,慢性肝病病人白细胞趋化作用减弱,嗜中性白细胞产生的溶解素减少,易导致感染的发生,由于胃粘膜障碍,引起各种胃粘膜疾病发生。自从有了内镜以来,对胃内幽门螺杆菌(Hp)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白细胞介素-12(IL-12)、IL-18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慢性肝病诊治提供理论指导与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9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可分为CH-Ⅰ组(45例)、CH-Ⅱ组(58例)、CH-Ⅲ组(32例)及肝硬化组(25例),选择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0名为对照组,应用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感染Hp患者IL-12、IL-18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Hp的患者,且随着患者肝脏炎症的加重其IL-12、IL-18值也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肝病有密切关系,可促进患者肝脏炎症的反应过程;慢性肝病Hp感染的患者其IL-12、IL-18水平可反应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肝病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防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患肝病时增加 ,内毒素血症引起细胞因子反应 ,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后者又反过来使肝病加重。本文对内毒素导致肝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各种肝病类型中 ,慢性重型肝炎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高达 84 %。此外 ,患乙型肝炎的孕妇有 5 7%可以检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对妊娠可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可引起流产或早产。益生菌制剂和肠道选择性去污染 ,有助于防止肝病患者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近年来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ntestinaloriginat edendotoxemia ,IETM )与肝病…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与消化性溃疡都是十分常见的疾病,过去认为两者同时发生机会并不多。近年来,随纤维胃镜检查开展,发现两者合并发生并非少见,据研究发生率约17%—30%,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慢性肝病为什么易合并发生消化性溃疡呢?国内许多学者研究证实,在门静脉高压症时,常伴有高泌素血症,可强烈刺激胃酸分泌。此外,血胃泌素持续升高,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十二指肠液易倒流进入胃,其中胆酸、溶血性卵磷脂、胰酶可以损害胃粘膜屏障,导致消化性溃疡。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胃肠粘膜存在瘀血性循环障碍,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胃肠粘膜下广泛水肿,胃肠粘膜供血不良,组织缺氧,使胃粘膜防御功能削弱,修复能力降低,易导致溃疡。肝功能受损时,人体对各种致病因素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幽门螺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与胃粘膜TNF—α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礼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4):1033-1034
目的探讨胃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关系。方法23例Hp(+)胃炎患者,22例Hp(-)胃炎患者,20例胃粘膜正常者,均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23例Hp(+)胃炎患者均接受1周抗Hp治疗。利用ELISA法检测胃粘膜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水平。结果Hp(+)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上清液中的TNF—α含量明显高于Hp(-)胃炎患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Hp感染率和上清液中的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胃炎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7例Hp根除患者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可明显诱导胃粘膜TNF—α的表达;TNF—α在活动性胃炎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半巢式PCR方法检测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了解口腔中Hp与胃粘膜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利用半巢式PCR方法(Heminested PCR Assay)扩增磷酸葡萄糖胺变位酶基因(phosphogluco-samlne mutase gene、glmM)内部片段,并对82例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进行检测.结果56例确诊Hp感染的患者中胃粘膜半巢式PCR检测全部阳性,22例(39.3%)牙菌斑Hp阳性,34例(60.7%)唾液Hp阳性;26例胃粘膜Hp阴性的患者中3例(11.5%)牙菌斑Hp阳性,3例(11.5%)唾液Hp阳性.结论Hp不仅存在于胃粘膜组织中,也存在于口腔牙周组织,提示口腔中的Hp可能与胃粘膜中的Hp存在着一定的病因学关系.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治疗可减少丙型肝炎病毒血症,因而病毒血症水平的下降可预示慢性丙型肝炎对干扰素的长期应答。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丙型肝炎病毒血症的状况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评价慢性肝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中丙型肝炎病毒血症的型式,同时,分析病毒血症与慢性肝炎对干扰素应答之间的关系,以及用皮质激素治疗自身抗体阳性、抗-HCV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在某院住院的179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度、慢性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6.34%,感染组病死率为29.82%,高于非感染组(10.99%);腹腔感染占首位,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医院感染的发生与高胆红素和低蛋白血症密切相关。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活动期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医院感染可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可长期定植于人类胃粘膜的革兰阴性螺旋形微需氧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体.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瘤的重要危险因素~([1]).研究发现,Hp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可能与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存在着密切关系~([2]),而CagA是Hp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3-5]).  相似文献   

10.
屈杏芬 《现代医院》2005,5(11):42-4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肝病患者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2例老年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从临床及实验室表现、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老年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以消化症状为主要表现,很少出现典型的症状;糖尿病会加重肝功能损害,并发症发生率高。结论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老年慢性肝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病患者常有很高的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大量研究显示内毒素水平与一氧化氮(NO)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因而有力支持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可以直接或间接刺激NO合成。NO作为一种活性极强的小分子物质,对肝脏有着复杂的作用,在临床上对慢性肝病的发展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肝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对消化性溃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近两年门诊和住院确诊非肝病者245例、慢性乙型肝炎692例及乙肝肝硬化492例进行胃镜检查,比较三组患者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和消化性溃疡发生部位的差异。结果非肝病组PU发生率(14.2%)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乙肝肝硬化组(20.2%,30.1%,x2=4.21,P〈0.05;X2=21.86,P〈0.01),而乙肝肝硬化组患者Pu发生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0.1%VS20.2%,x2=15.16,P〈0.01)。三组H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U、DU及CU发生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肝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也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内毒素诱导肝脏合成一氧化氮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病患者常有很高的内毒素血症发生率。大量研究显示内毒素水平与一氧化氮(NO)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因而有力支持肝病时内毒素血症可以直接或间接刺激NO合成。NO作为一种活性极强的小分子物质,对肝脏有着复杂的作用,在临床上对慢性肝病的发展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常廷民  范颖英  张兰芳  李秀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146-3147,314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eratitis,CP)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基础。方法纳入60例入住某院消化内科的CP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从门诊人群中随机抽取81例无胰腺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CP的传统危险因素。先以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p与C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饮酒史、吸烟史、BMI、高甘油三酯血症、胆源性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及Hp感染与CP患者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表明:饮酒史、吸烟史、胆源性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及Hp感染均是CP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p感染是C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Hp感染患者需谨慎其发生CP的风险,对该类人群Hp感染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根除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纪云 《工企医刊》2003,16(6):105-10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1896年,Salomon首先在人类胃粘膜中发现螺旋型微生物,直到1982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组织中分离出该菌以来,其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现已基本确定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 了解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易感因素,为防治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7-1999年4月住院的慢肝重度、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患者202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36.3%,感染组死亡率35.14%,高于非感染组(P<0.01);以腹腔感染占首位,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在肝硬化活动期,高胆红素、低蛋白血症和有多种并发症时易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慢性重度肝炎、重症肝炎及肝硬化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可影响肝病患者的预后,加强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是可以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7.
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肝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Hp)引起慢性肝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受到广大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螺杆菌与肝病的相关性是慢性肝病病因与临床研究的新课题,全面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对提高肝病的诊治水平将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相似文献   

18.
胃粘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已被公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在动物实验及对一些慢性病例的长期随访中都得到了证实[1],根除幽门螺杆菌(Hp)可以减少胃癌的发生也得到流行病学调查的支持[2].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组织中Fas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Hp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Warrthin-Starry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p,以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胃癌组织Fas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组织中Fas表达阳性率为12.05%±3.59%,胃癌组织中Fas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粘膜,Hp阳性癌组织低于阴性癌组织;Fas基因表达不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结论Hp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细胞的增殖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减弱细胞凋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已有报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静注丙种球蛋白(以下简称丙球)后可发生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 型肝炎)。NANB 型肝炎常可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变,而低丙球血症患者发生肝硬变可于5年内死亡。试用类固醇和无环鸟苷治疗输血后肝炎无效。本文作者用人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索治疗因低丙球血症输血浆或静注丙球引起的3例慢性 NANB 型肝炎。其中2例为输注丙球所致,在用干扰素治疗前肝功能异常至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