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2009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和全市疫情汇编材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全市共报告5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26//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6月;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职业方面以农民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结论近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采取以灭鼠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胶南市是青岛地区流行性出血热 (EHF)流行较严重的疫区 ,为了更好的预防EHF的流行 ,并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胶南市 1982~ 2 0 0 1年EHF的疫情动态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及方法疫情资料来源于胶南市疾病控制中心疫情室法定传染病报告和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汇总。对其资料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2 结果2 .1 流行概况  1982~ 2 0 0 1年全市共报告EHF3676例 ,年平均发病率 2 2 .16/ 10万 ;死亡 2 61例 ,死亡率为1.5 7/ 10万 ,病死率为 7.1%。从发病情况来看 ,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82~ 1987年 ,共发病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胶南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指导今后的防治工作。方法对胶南市2002~2008年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年平均发病率为7.90/10万,死亡率为0.34/10万,病死率为4.30%。季节发病呈双峰型,以秋冬季为主。在19处镇、区和街道办事处中,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男女之比为4.08∶1。结论我市2002~2008年出血热发病较前7年有所下降,但仍属出血热高发地区,灭鼠、高危人群预防接种是预防出血热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韩学智 《吉林医学》2012,(1):142-143
目的:探讨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果:从1991年~2010年共发病1 720例,年均发病率5.12/10万;发病最高年份为2005年,发病率15.25/10万,农村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3.91%;性别特征明显,以男性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春季和秋冬季节二个高峰明显。结论:洪涝灾害对外环境的影响能够导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突然上升,为保护易感人群,应大面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免费接种工作,尤其是高发区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特别要重视水灾后的防鼠灭鼠工作;防治重点地区为农村地区,重点人群为青壮年农民,但不可忽视城镇居民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蓬莱市1993-200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蓬莱市肾综合征出血热(以下简写HFRS)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指导防治工作。方法对1993-2008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3~2008年,蓬莱市出血热疫区由小到大,由北向南不断蔓延,年发病率波动在0.20/10万-15.43/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99/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66/10万,病死率1.66%。1999年出现流行高峰,发病率为15.43/10万,死亡率为0.411/10万。1997年发病率为4.09/10万,死亡率和病死率达到最高峰,分别是0.819/10万、20%。2000年以后发病率持续在7.5/10万以下。HFRS病例数从11月份开始升高,转年4月份达到高峰,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3月~5月病例数134例,占病例总数的44.52%。病例分布于全市所有的12个乡镇街道271个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6.40%;男女性别比为2.67:1;病例数前三名分别是农民、工人、学生,占病例总数的95.35%。年龄最小为14岁,最大81岁,20岁05岁的青壮年病例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5.42%。经过宣传防疫知识,开展灭鼠活动,1999年全市对高危人群推广接种5万余人份的流行性出血热疫苗,2004年全市HFRS发病率持续在4/10万以下。结论开展鼠密度监测,加强灭鼠运动,进一步对重点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等综合措施是控制HFRS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明广州市2008年霍乱疫情和霍乱监测现状.方法 对广州市2008年霍乱疫情报告信息系统和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及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2008年全市报告2例散发霍乱病例,均为本地病例,无输入性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较2007年(8例)降低75%.肠道门诊病人登记数和检索病例数占同期医院门诊比例分别1.95‰和0.44‰,肠道门诊检索数占登记数的比例全市平均22.68%,外环境常规和应急监测共检出6份阳性标本,其中小川型4份,稻叶型和0139各1份,霍乱主要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008年广州市霍乱监测及时发现两起散发霍乱疫情,经及时调查和处理,疫情未造成扩散和蔓延.监测信息做到及时上报和反馈,信息传递顺畅,全市霍乱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葫芦岛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葫芦岛市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发病116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4.41/10万,死亡率为0.08%,病死率为1.72%,与2006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52.8%,死亡率下降了34.11%,病死率上升了39.65%,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6.25%,春季鼠密度:居民区4.8%,野外1.33%;带毒率:居民区6.67%,野外0;感染率:居民区8.33%,野外0秋季鼠密度:居民区3.45%,野外0;带毒率:居民区为12%;感染率为14%.结论加强出血热的防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2004-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4-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地区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HFRS抗体与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分析。结果广州市2004-2007年共检出HFRS患者337例,年发病率0.59/10万~0.92/10万(平均0.73/10万),病死率0.89%。病例多为青壮年男性民工及商业服务者,主要分布于海珠和天河等地,发病高峰主要在春秋季。鼠间疫情监测显示鼠密度为10.3%,总带毒率为3.6%(160/4457),优势鼠为褐家鼠,带毒率为4.8%(132/2756)。结论广州HFRS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大疫情监测力度,认真做好防鼠灭鼠及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霍乱疫情与外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龙岗区1994~2008年的霍乱监测和疫情处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994~2008年,全区共采集标本39004份,检出阳性标本69份,阳性检出率为0.18%。2000年前以小川型霍乱流行为主,2001年后转变为以稻叶型为优势菌型。外环境标本中霍乱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腹泻病例及食品标本,霍乱疫情发生与周边环境(包括外环境和食品:r=0.745,P〈0.01;),特别是水源、媒介等外环境(r=0.750,P〈0.01)中霍乱孤菌的检出呈显薯性正相关。结论霍乱疫情的发生与外环境监测结果的高度相关性,应加大外环境特别是水源的霍乱监测力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潍坊市历史上为出血热高发区,2001年我市有三县市区列为全省出血热重点管理县。为此,我市制定《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和《潍坊市流行性出血热重点管理县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我市出血热防治工作,全市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全市共报告出血热病例685例,报告发病率8.12/10万,比去年上升9.08%,发病数居全省第一。为全面了解我市2004年出血热疫情上升因素,2005年3月开展对全市2004年上报的出血疫情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南关区2006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预警预测,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现住地址为南关区。终审日期为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报告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12月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数较去年同期呈现下降趋势。结论:继续加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监测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鼠带毒指数对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进行预测的科学性,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人间及鼠间疫情监测,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χ2检验对2008—2014年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年平均发病率为1.796/10万,非监测点发病率为0.435/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鞍山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与鼠带毒指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建立线性回归方程模型为:发病率=1.591×带毒指数-0.825。结论根据鼠带毒指数预测人间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水平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可为流行性出血人疫情的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984~2005年振安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状况、疫区分布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84~2005年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264例,平均发病率为12.6/10万,好发于农村;发病人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占总发病例数的81.43%;职业以农民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7.52%;在区内呈现春秋两个高峰型。结论EHF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采取加强知识宣传、重视环境和食品卫生、加强EHF监测、开展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市2004~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方法 对县区上报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县区共上报流行性乙型脑炎共34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98/10万,最高年份为2006年(1.79/10万),最高县区为栾川县,8月份最高,6岁以下为高发年龄.结论 我市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呈低水平,但部分县区仍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疫情特点,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遵义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0 148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10009例,实验室确诊病例139例,重症33例,死亡9例,年均发病率为46.61/10万。2008-2010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0.97/10万、45.75/10万、78.92/10万。男女发病比为2.17∶1,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1.22%。发病时间以4~7月为高峰,占病例总数的77.78%。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分别占68.25%、24.08%。检测病例咽拭子、肛拭子标本320份,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率40.31%,其中EV71型病毒核酸阳性68份,Cox A16病毒核酸阳性71份、其他肠道病毒1份。结论 2008-2010年遵义市手足口病呈逐年上升,同时存在EV71和CoxA16感染,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和疫情监测,重点加强对托幼机构等场所的管理,开展爱国卫生整治,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984~2005年振安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状况、疫区分布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4~2005年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生264例,平均发病率为12.6/10万,好发于农村;发病人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占总发病例教的81.43%;职业以农民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7.52%;在区内呈现春秋两个高峰型.结论 EHF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采取加强知识宣传、重视环境和食品卫生、加强EHF监测、开展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01~2002年肾综合出血热在人间和鼠间的流行情况,为修订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疫情报告对患和疑似患进行免疫荧光抗体IgG检测;从居民、野外监测用笼捕捉鼠类,用乙醚麻醉鼠后鉴别鼠种和性别,无菌剖肺、取血,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Ag、Ab),计算其鼠密度,鼠带病毒密度、鼠带病毒率及带病毒率指数。结果 2001—2002年全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分别为0.44/10万和0.40/10万,无死亡病例,外来人员两年中在广州市感染发病60例,病死1例;在市区的2个鼠间疫情监测点和五个区居民及野外监测全年采集各种鼠肺、血清各为1872份。其中褐家鼠1711份,HV抗原阳性146份(8.5%),抗体IgG阳性137份(8.0%),总感染率为8.7%(149/1711),黄胸鼠81份,HV抗原阳性2份(2.5%),抗体IgG阴性;臭鼩鼱30份,HV抗原阳性1份(3.3%),抗体IgG I份阳性(3.3%),其分鼠种抗原、抗体全部阴性;2001年首次在白云区监测中,检出褐家鼠肺中1份为姬鼠型病毒。结论 通过监测证实家鼠型疫区可能演变成混合型疫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阿城区肾综合症出血热(EHF)患者发病情况,为流行性出血热(EHF)诊治和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我们对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疑似病例标本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EHF) IgM抗体检测.方法 收集2009-2011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标本共42份,其中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13份,阳性率为26.2%;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阳性主要集中人群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年龄19-40岁.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阳性男11例,占0.33%;女2例,占0.22%.发病时间分布春、夏季节(3月份-7月份)均有病发生.流行高峰出现在6月份,0.62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变化特征,为布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监测榆林市全市12县(区)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人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做初步筛检,试管凝集试验(SAT)进一步确诊。结果榆林市2005年—2013年共监测188576人,新发病例为4757例,发病率从2005年的11.66/10万上升至2008年的28.02/10万。采取排查疫情、处杀病畜、控制流行、免疫羊群、多种媒介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等一系列措施,2013年发病率下降为10.60/10万,布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榆林市近年来布病疫情不稳定,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继续采取“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监测,防止布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