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水岭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指发生在脑内相邻的较大动脉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障碍.本病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本文对32例CWI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诊治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55例,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分水岭脑梗死住院患者,均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常规应用神经细胞活化剂胞二磷胆碱、脑肽、脑活素等药物治疗,同时积极行降脂、降压、降血糖、降颅压及抗感染等对症处理。结果本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09%,无死亡病例。结论 CWSI治疗与一般脑梗死治疗无明显差异,但应注意对病因的治疗。积极纠正低血压与水电解质紊乱,对狭窄颈内动脉应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皮质分水岭脑梗死(CWSI)与内分水岭脑梗死(IWSI)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分水岭脑梗死(WSI)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我院卒中单元收治的WSI患者14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颅脑磁共振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MRI/CT)分为CWSI组和IWS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脑供血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结果 141例WSI患者分为IWSI组94例,CWSI组47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CWSI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为(3.41±0.73)mmol/L,IWSI组为(2.96±0.8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WSI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43例(45.7%),而CWSI组33例(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WSI患者中,98例(68.5%)有动脉狭窄,MCA狭窄46例(32.6%),其中CWSI组9例(19.1%),IWSI组37例(3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狭窄41例(29.1%),其中IWSI组23例(24.5%),CWSI18例(3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SI的形成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是IWSI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偏高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CWSI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1例分水岭脑梗死(CWI)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关系进行分析。结果CWI的主要原因为低血压、严重的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子栓塞不同发病机制共同作用结论CWI的诊断主要依赖CT或MRI。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相关措施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资料进行评定分析,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分别设定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机给予规综合性治疗与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治疗结束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判定,并统计两组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急性分水岭区脑梗死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0例,回顾性分析CWI患者所占的比例及其分型。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共46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的10.2%,各种类型的分水岭梗死,存在颅内血管异常的比例均大于30%。结论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50例,回顾性分析CWI患者所占的比例及其分型。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共46例,占缺血性脑血管病所有患者的10.2%,各种类型的分水岭梗死,存在颅内血管异常的比例均大于30%。结论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及相关干预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住院的分水岭脑梗死46例患者进行病因学的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关干预措施。结果46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主要为体循环低血压、血管狭窄或闭塞、微栓子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基础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合并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降压治疗须适度,手术、透析、腹泻、失血情况下需及时补充体液,有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须行稳定斑块治疗,合并心房纤颤须抗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血压调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1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静脉点滴进行升压治疗,使收缩压较入院时上升20 mm Hg(1 mm Hg=0.133 k Pa)左右,维持3 d,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评估预后。计量资料不同治疗时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LSD法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治疗时间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升压治疗第1、2、3天的血压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疗效(1.47%、17.65%、44.12%、22.06%、14.71%与5.88%、51.47%、27.94%、11.76%、2.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51.47%、48.53%与82.35%、17.65%)、日常生活能力(41.18%、58.82%与10.29%、89.7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短期升压治疗可改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分水岭脑梗死(CWI)的类型、临床特点及与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关系.方法 分析106例经头颅MRI证实为CWI患者(CWI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类型CWI患者与36例非CWI患者(非CWI组)及32例门诊健康查体者(健康对照组)血浆LPA水平的变化.结果 CWI组中皮层前型22例,血浆LPA水平为(4.93±0.72)μmol/L;皮层后型17例,血浆LPA水平为(4.75±0.81)μmol/L;皮层下型47例,血浆LPA水平为(5.46±1.03)μmol/L;混合型20例,血浆LPA水平为(6.02±1.12)μmol/L.非CWI组血浆LPA水平为(5.37±1.24)μmol/L;健康对照组血浆LPA水平为(2.92±0.36)μmol/L.不同类型CW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LP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混合型最高,皮层下型次之,混合型与皮层前型及皮层后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CWI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与不同类型CWI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CWI以皮层下型为主,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血管腔狭窄,血小板活化及其产生的微栓子在老年CWI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LPA水平在老年不同类型CWI患者血浆中均明显增高,其中又以混合型最高,可作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指导老年CWI的分型治疗.  相似文献   

11.
邵婷婷 《现代保健》2010,(20):19-20
目的 分析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7年4月~2009年12月内所收治的18例MMD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诊断价值.结果 8例患者影像学检查有不同部位颅内出血,以脑实质和脑室出血为主.CTA、MRA及DSA检查示16例颅内异常血管网形成,累及血管为颈内动脉系统伴颈外系统病变、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结论 在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脑出血后,CT可做初步诊断,CTA、MRA可做为本病进一步检查的首选,但确诊仍需行D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MR、MRA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颈动脉海绵窦患者的MR、MRA表现,并对比分析6例颈动脉海绵窦的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表现。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瘘MR表现为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属支静脉扩张、吻合支扩张及脑挫裂伤。MRA与DSA血管影像表现相一致,但MRA结合常规序列可以观察到血管外结构,DSA电影可动态观察病变血管显影情况。结论:若仅为诊断颈动静脉海绵窦瘘,MRA结合常规MR,其优势大于DSA;但DSA存在介入治疗优势,是目前MR所不能及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7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包括超急性期23例,急性期49例。全部患者行脑常规MRI、FLAIR、DWI和3D-TOF-MRA检查。结果:2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39.1%和78.2%;49例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83.7%、91.8%和80.0%。DWI扫描发现脑梗死发病<6小时、6~24小时、24~72小时病灶ADC值分别为0.34±0.03、0.41±0.03、0.45±0.04,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方面,DWI优于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FLAIR优于常规MRI,对皮层和脑室旁病灶显示更佳;FLAIR、DWI联合MRA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脑MRI的表现及其与脑瘫类型、出生胎龄、年龄、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脑瘫患儿的临床与MRI表现。 结果 184例脑瘫患儿MRI异常率为88.6%,早产和足月儿组MRI异常率分别为95.9%和83.6%。痉挛型双瘫、四肢瘫、偏瘫、肌张力低下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脑瘫MRI异常率分别为82.1%、100%、100%、80.6%、80.0%、100%和81.8%。各类型脑瘫的MRI异常表现不同:痉挛性四肢瘫的异常MRI表现广泛、弥漫的两侧脑损伤,痉挛性双瘫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为主(56.7%),不随意运动型多有基底节区病变(75%),共济失调型均有小脑发育不良,偏瘫型多为单侧脑损伤(90%)。不同出生胎龄的MRI特点不同,早产儿脑损伤以PVL多见(71.6%);足月儿脑损伤表现多样性且病变广泛。在不同年龄段中,1岁以内的患儿MRI异常率最高(93.6%),头颅MRI异常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高危因素中MRI异常率较高的依次是:出生低体重、早产、缺氧窒息。 结论 MRI 影像改变与脑瘫类型、胎龄、年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经颅多普勒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特点,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梗死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提供量化指标。方法:对20例经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梗死同时伴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做经颅多普勒检测,测量椎基底动脉的脑血流量。同时对20例正常人做经颅多普勒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检测,同患者组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双侧椎动脉脑血流量为110.4~275.8mL/min(均值193.5),较患者组47.5~260.2mL/min(均值147.8)高(P〈0.01)。患者组双侧椎动脉广泛迂曲。椎动脉重、中、轻度狭窄或发育不良患者的脑血流量均值分别为117.0、137.8、152.3(mL/min)。三者健侧脑血流量占双侧脑血流量的百分比分别是90.2%、81.5%、67.2%。结论:通过经颅多普勒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测量脑血流量及椎动脉的狭窄和迂曲程度,是有助于诊断的一种量化指标。对提高诊断和研究病理形态学改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在脑梗死演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脑梗死诊断、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98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117例次DWI及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12次,急性期43次,亚急性期29次,稳定期10次,慢性期23次,测量各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 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于8~14 d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时间有关[(174±3.47)%vs(58±6.75)%,t=2.03,P<0.05].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rADC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 脑梗死病灶ADC值具有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脑梗死分期诊断,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捷  吕益忠  钱进军 《现代保健》2010,(28):103-10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患者经彩超或CTA筛查发现共42支血管有病变,再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价其价值。结果颈动脉狭窄≥70%者26支,占61.9%;颈动脉狭窄≤70%者13支,占31.0%;无狭窄3支,占7.1%。结论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0例行DSA诊断和介入手术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分别比较DSA、CTA及MRA对颈部血管的诊断情况。结果: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5)。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高于MRA检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患者术后颈部血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P<0.01),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患者均无颈部血管狭窄的发生,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心肌梗死1例,发生新的梗死灶4例,死亡1例。结论:DSA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的检出率高于CTA及MRA检查,对术前诊断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且经介入手术治疗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颈部血管狭窄率,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和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瘤62例、血管畸形26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47例)经MRA和DSA对照检查。结果 MRA可以对124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靶MIP、MPR和原始像,其诊断符合率为91.9%。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8.7%;动静脉畸形为84.6%;47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与DSA相一致。3D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2DTOF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3DTOF增强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 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脑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儿童脑性瘫痪是患病率和致残率高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也得到提高,但因其对缺氧、黄疽、低血糖等的耐受能力低下,脑瘫的发生率并未降低,反而呈增高趋势,早产和产前因素逐步成为脑瘫的主要病因。由于病因及损伤时间不同,会使发育中的大脑产生不同的病理改变,导致不同的脑瘫类型。目前临床诊断脑瘫主要依据其高危因素、神经系统症状、肌张力异常、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神经影像学异常。常规磁共振成像可发现脑内病变,但对脑组织内部结构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该文围绕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于脑瘫患儿在诊断、评估、预后价值判断方面作以综述,便于将来对脑瘫患儿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