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杀死亡病人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影响.方法 21例自杀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匹配21例突发疾病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采用IES-R中文版对两组人群进行分别评定.结果 两组人群在IES-R总分,闯入,回避,高警觉三个分量表分数上差异均具有统计性.在性别,职业差别上(医生与护士)差异不具有统计性.结论 自杀死亡病人的看护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亟须重视.  相似文献   

2.
随着围产期保健工作的不断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下。虽然新生儿死亡率比较低,但死亡新生儿的产妇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创伤。加强对这部分产妇的心理护理,是产科护理工作不容忽视的内容。我院自1993年以来对新生儿死亡的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993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院分娩总数为6375例,新生儿死亡数25例,其中因胎儿畸形死亡5例,产时窒息引起死亡4例,产前母亲疾病导致死亡16例。2 心理护理体会2.1 根据新生儿死亡原因不同来进行产妇的心理护理 新生儿死亡原因可分为胎儿畸形、产时窒息…  相似文献   

3.
应秀华 《河北医学》2001,7(10):933-934
心身医学日益受到重视 ,并逐步走向临床。生活中一些意外事件 ,常给周围人群带来心理应激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我院内二科近 5年来共有 72例患者死亡 ,本文就这些患者死亡对临床病友的心理影响作一总结。1 一般资料1.1 死亡患者 72例 ,其中男 4 4例 ,女 18例 ,年龄 17~ 91岁  相似文献   

4.
意外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意外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护理。护理工作中,既要关心病人,也要关心病人家属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意外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病人死亡前后,病人及陪护者表现为否认为震惊、愤 怒,协议,抑郁,接受或称认可。我们分析了100例死亡病例,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病人死亡之前后在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同时更要做好陪护者的心理护理,以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白衣天使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6.
急症死亡病人亲属在对待家人故去这一应激事件中,可产生多样的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难于接受病人突然死亡这一事实。由此激惹起不同的情绪变化和精神、行为活动,如震惊、焦急、心理抑制、思维空缺、痛不欲生、严重者晕厥、诱发癫痫等,更有甚者威胁、辱骂医务人员,向其发泄不满。为此,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正确的指导,解决急症死亡病人亲属的心理障碍,促进医务人员与病人亲属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健康和死亡本质进行了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健康死亡”的概念,并提出和初步论证了“医学终极目的是实现健康死亡”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更年期妇女独生子女死亡后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在我国已实行了近30年。目前三口之家普遍存在,已成为社会家庭生活的主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独生子女不幸死亡,给其父母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特别是更年期妇女的独生子女死亡后,她们往往痛不欲生,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异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所医护人员十分重视她们的心身健康,采取了心理疏导和躯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死亡与安乐死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芳 《医学与社会》2006,19(10):21-22,32
死亡是生命之必然,不可超越。恪守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挽留着医学无法逆转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安乐死并不是生与死的选择,而是临终者安乐死亡还是痛苦死亡方式的选择。尊重生命,包括尊重有尊严的死亡,才是符合人伦道德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年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死亡的心理应激及应对方式的状况。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所综合性医院急诊科、ICU、临终关怀病房等35岁以下的9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组,其他病房的94名青年护理人员为对照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通过SAS及SDS评分、研究组的焦虑和抑郁阳性率较高。结论青年护理人员面对死亡的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高,值得护理管理者的关注,通过采取对策降低了青年护理人员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悲伤,是失去一个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物之后,或是发生在认清可能失去某些事物之前的心理过程[1];失落,是指生活中可以导致人们实现某些期望目标的可能性降低或个人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物和关系突然地被剥夺的任何改变[2];死亡作为个体和家庭最具影响力的失落常会导致家属极度地悲伤[2].院内急救死亡患者家属,在短时间内被告知亲人死亡时,其悲伤程度异常剧烈,常会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如护理不当,极易产生医疗纠纷.为此,笔者观察了29例院内急救中因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车祸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使他们能安全地度过心理重创期。方法:对急诊科车祸死亡的25例患者家属采用观察法.观察其心理行为并分析归纳。结果:经过护士干预护理。25例死者家属能够宣泄自己的感情,无意外发生。结论:护士在急诊抢救中要对患者负责,对家属的支持和护理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论患者的心理需要与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现已扩大到预防、保健、康复,并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要提高护理质量,不仅要具有现代护理技术,而且需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每个患者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职业等不同,患者的心理需要大体上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各方面分析了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了心理安抚与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家属的身心伤害,同时也减少了一定的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护士获益支持在心理复原力与死亡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 选取西安市六家三甲医院NICU护士237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获益目标回应感知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死亡焦虑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研究变量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获益支持的中介效应。 结果 NICU护士死亡焦虑得分为(8.12±3.02)分。心理复原力与主动-建构回应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571,P < 0.01),与获益支持其余3个维度、死亡焦虑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601、-0.614、-0.455、-0.656,P < 0.01);死亡焦虑与主动-建构回应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691,P < 0.01),与获益支持其余3个维度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628、0.711、0.436,P < 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心理复原力通过主动-建构回应对死亡焦虑的影响,中介效应为15.38%,心理复原力通过主动-破坏回应对死亡焦虑的影响,中介效应为16.48%。 结论 在NICU护理管理中,可利用主动-建构回应方式,使护士保持心理健康,减轻死亡焦虑的程度,为患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  相似文献   

18.
112例院前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院前急救是急诊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院前急救受着交通、通讯、全民急救知识贫乏和120网络不健全等因素的限制,仍有部份患者在未来得及到医院就诊前,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创伤和非创伤因素)引起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或短时间内迅速发生死亡即院前死亡。本文试通过对我院2000年1月至今2003年9月112例院前死亡加以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还是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危重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将大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急症死亡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急诊科就诊死亡的150例患者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评估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性别、年龄、学历对心理状况的影响。按随机数字表将150例家属随机分为干预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干预组家属在急诊死亡后3 d内对其家属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照组未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比较两组家属干预前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评分,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家属和女性家属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家属和≥60岁家属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本科以下家属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家属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评分、恐怖、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干预组治疗后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死亡对其家属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其不良心理状况受性别、年龄、学历因素影响,实施及时、有效、个体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有利于降低丧亲者的不良心理反应,预防丧亲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