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人类白细胞抗原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HLA-Ⅰ类、Ⅱ类分子与食管癌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食管癌的研究,有助于了解HLA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胃癌,食管癌及结肠癌分别占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的第一、二、四位,其发病机制迄今未明.在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导作用,并与体液免疫相互调解,协同杀伤肿瘤细胞,其中HLA起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关于HLA与肿瘤关系的研究,尤其基因多态性与个体易患性关系的研究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分子,参与机体的抗原提呈,决定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杀伤。肺癌患者HLA分子表达异常是常见的肿瘤生物学现象,被认为是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肺癌HLA分子表达的情况各不相同,同一型肺癌的不同阶段HLA分子的表达也有差异,HLA分子的表达异常与肺癌的类型、进展、预后都有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HLA分子表达异常与肺癌的关系,以及HLA异常发生机制,对肺癌发生机制的研究和肿瘤免疫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预后及存活率较差,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研究显示,69%的食管癌是可以预防的,因此,了解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大型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食管癌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食管癌的分子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1971年,我们在河南林县进行食管癌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从环境致癌物的分析和动物实验入手,继而以细胞生物与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食管癌发病机理,经过20多年的研究,我们基本上明确了亚硝胺为林县食管癌的主要病因因素之一。在食管癌发病的分子基础方面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我们首先报道了食管癌组织中一些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变化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并将食管癌癌变不同阶段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化制成图谱。现仅将我们近几年的研究工作报道如下:一、食管瘤组织中多种癌基因的变化1.癌…  相似文献   

6.
张云汉 《中国肿瘤》2000,9(5):221-223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众多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相继问世,河南省的食管癌病理学研究,已逐渐由传统的常规病理、实验病理及细胞学向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学发展。近年来采用免疫组化、PCR、Southern blot杂交、原位分子杂交、甲基化状态的检测、RT-PCR、mRNA差异显示技术、Tunel标记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蛋白或基因水平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讨了食管癌的发生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回顾如下。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发生机制 河南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食管癌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已有1…  相似文献   

7.
DNA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细胞普遍存在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DNA甲基化异常包括原癌基因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高甲基化。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同样存在相关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的紊乱。其中由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和去甲基化酶的活性改变导致的抑癌基因CpG岛超甲基化的研究,已成为食管癌发病机制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综述DNA甲基化的特点及其抑制基因转录和表达的分子生物学机制;DNA异常甲基化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食管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的甲基化谱构成了食管癌独特的表遗传学标志;目前常用的甲基化检测手段及各方法的优缺点;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研究的展望及所需要解决的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pG基序在人食管癌Eca-109细胞疫苗研究中的佐剂效应.方法:以Eca-109细胞膜表面小肽刺激DC作为食管癌疫苗,HL-60细胞膜表面小肽刺激DC作为对照疫苗.以CpG基序作为佐剂,以CBPw作为对照佐剂,测定各组的T细胞增殖试验和CTL活性.结果:佐剂组的T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人食管癌疫苗组的T细胞活性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1);与Eca-109细胞匹配的HLA也影响了T细胞活性的发挥.结论:CpG基序是人食管癌疫苗的有效佐剂,HLA对T细胞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对喉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HLA-ABC、HLA-DR抗原的表达异常与喉癌的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经随访的34例喉癌组织标本的HLA表达情况,各计算HLA-ABC、HLA-DR抗原阴性、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曲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多变量分析。结果 HLA-ABC抗原阴性患者的无癌5年生存率为16%,阳性患者为67%,经多变量分析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2);HLA-DR阴性患者无癌5年生存率为40%,阳性患者为72%,经多变量分析,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95)。结论 HLA-ABC、HLA-DR抗原在喉癌中发生了改变,HLA-ABC抗原的下降可能与喉癌的预后差异有关,而HLA-DR抗原的变化可能与喉癌的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p73 mR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73基因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37例食管鳞状细胞癌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和相应正常食管组织中p73 mRNA的转录表达,并探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37例食管肿瘤组织中有21例(15.8%)p73 mRNA过度表达,其过度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和正常组织(P<0.05),但与食管癌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和病理类型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食管肿瘤组织中存在p73基因的过度转录表达,可能参与了调控食管癌的发生过程,它的存在并没有阻止食管癌的进展,在食管癌中可能没有担当起主要的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我科的39例手术,结合文献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手术切除重建的各种术式方法及优缺点。结果:上段食管癌切除应以横结肠代食管重建为佳,中下段食管癌以残胃代食管重建最理想,也可以用空肠代食管重建。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是可以通过手术再根治的,食管的重建以残胃最接近生理及解剖学,术式简单,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2.
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我科的39例手术,结合文献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手术切除重建的各种术式方法及优缺点。结果:上段食管癌切除应以横结肠代食管重建为佳,中下段食管癌以残胃代食管重建最理想,也可以用空肠代食管重建。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是可以通过手术再根治的,食管的重建以残胃最接近生理及解剖学,术式简单,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食管癌和Barrett食管组织的甲基化情况,探讨其发生的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的异同。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对27例手术后食管癌、癌旁正常组织以及18例胃镜活组织检查Barrett食管组织中RASSF2基因的甲基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RASSF2在食管癌组织中甲基化率(66.7 %,18/27)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22.2 %,6/27)及Barrett食管组织的甲基化率(33.3 %,6/18)(均P<0.05)。而Barrett食管和癌旁组织之间的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SSF2高甲基化状态可能是引起食管癌的分子机制,在Barrett食管中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对140例胸段食管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胸上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淋巴结转移;胸中段食管癌主要向颈部、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胸下段食管癌主要向纵隔、腹部淋巴结转移;各段食管癌均存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各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鳞状细胞癌与腺癌、低分化癌之间,肿瘤长度之间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浸润深度之间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相关,与肿瘤长度,细胞分化程度无关;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类型食管癌中NF-κB、VEGF-C、MVD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47例食管鳞癌、41例食管腺癌及34例食管小细胞癌中NF-κB、VEGF-C的表达情况,并对微血管密度(MVD)进行计数。采用RT-PCR检测50例食管癌及20例正常食管组织相关基因。结果NF-κB在食管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57%、36.59%和67.65%(P<0.05);VEGF-C在食管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阳性表达率为65.96%、85.37%和79.41%(P>0.05)。结论VEGF-C和NF-κB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VEGF-C在食管腺癌中表达较高,NF-κB食管小细胞癌中表达较高。MVD在三者之间无差异。食管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形成微血管的机制可能稍有不同,深入研究其具体的形成机制,可为临床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蔡英全  翁川  李量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8):1547-1548
目的:探讨食管癌穿孔支架植入后引起出血的因素。方法:68例食管癌穿孔行支架植入。结果:68例支架植入后,60例死于大出血。63例5个月内死亡,存活1年以上者仅4例。讨论:引起出血最主要的因素有支架上、下端膨大口处进食、咳嗽、呼吸、心脏博动、食管本身蠕动摩擦,次要因素有感染、支架短,型号不配套。  相似文献   

17.
梅州市客家人食管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梅州市客家人地区食管癌的发病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导流杂交法检测56例新鲜客家人食管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HPV的表达.结果 食管癌组织HPV阳性率为19.6%,癌旁组织HPV阳性率为23.2%,正常食管黏膜组织HPV阳性率为3.6%.结论 梅州市客家人食管癌组织中存在HPV感染,HPV感染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A 56-year-old man with submucosal esophageal carcinoma combined with esophageal leiomyoma is presented. He had suffered from progressive dysphagia and vomiting. X-ray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severe stenosis of the lower esophagus with smooth mucosa, and CT scan demonstrated a circular and localized tumor. The histological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leiomyoma was made by means of surgical biopsy. Resection of the lower esophagus and upper stomach was performed. But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submucos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ombined with esophageal leiomyoma. The etiology and diagnosis in this case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A patient with liver metasta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was treated with Cisplatin and showed complete response both in the esophageal region and liver metastasis.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using Cisplatin is now often employed against metastatic regions of 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shows certain degrees of response. Cisplatin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