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3月,以“上腹部瘀斑3月,加重1d”入院。患儿足月顺产,生后腹部可见约10 cm×5 cm大小的片状蓝紫色区,散在隆起颗粒状结节,局部无明显肿胀压痛,身体其他部位未见类似病变。生后第5天因“新生儿黄疸”在我院住院查  相似文献   

2.
Graves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中最常见的类型,甲亢伴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较少见,我们成功治疗1例Graves病伴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杨霞  林桂仁  于铭  夏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4,(20):3665-3667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患者血清SFTSV RNA。结果 2012年某院共报告40例疑似病例,经实验室确诊21例,阳性率52.50%。确诊病例中男10例,女11例;病例多分布于丘陵地区农村,16例(76.19%)为农民,以从事与农业生产相关作业的中老年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6-8月份;多数病例发病前无明确的蜱虫叮咬史。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头晕、头痛、乏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肢体抖动、意识不清、烦躁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结论 SFTS病例多发生在夏季,呈散在发生;中老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4.
例1,35 d男性患儿,因发现皮肤出血点7 d入院。患儿出生后第2天发现右前臂红色斑块,后诊断为“右前臂血管瘤”。入院体查:T36·5℃,HR 125次/min,R 40次/min,全身皮肤针尖大小出血点,右前臂皮肤肿胀明显,呈暗红色,压之不凹陷,心、肺、腹无异常。入院后查血:WBC 7·9×109/L,N 22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一起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后偶合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为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提供参考。方法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个案调查诊断资料。结果一出生20d的男婴在同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后13d,出现右颈面部红肿包块伴血小板减少,经2次转院治愈。诊断:新生儿巨型血管瘤并血小板减少。接种门诊报告AEFI。崇阳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根据患儿发病经过、病情进展及临床诊治综合分析,判定可能是新生儿血管瘤导致血小板减少,与预防接种无因果关系,属于预防接种偶合症。结论实施疫苗接种工作中,应加强对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培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AEFI的监测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2例缓慢起病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其临床表现与一般TTP有所不同。疾病初起呈缓慢隐袭,在典型症状“三联征”或“五联征”出现之前,反复皮肤、粘膜紫癜或阴道流血不止分别长达3个月和1个月。较一般TTP而言,预后要好。本文并有讨论及其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了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1-2],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而死亡.2010年5月,中国CDC在湖北、河南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血液中分离到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山林地区,呈高度散发.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有蜱叮咬史.该病的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相似文献   

8.
黄世娟  徐宏 《工企医刊》2002,15(5):53-54
1 病历摘要例1,患者男,49岁,于2000年12月3日,因高热,排尿痛入院,经查体及检验室检查诊断为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入院时查血小板9.03万/mm~3,入院后给予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0.2g,bid口服,并加用头孢哌酮钠3g静滴每日2次,一日后,患者尿红、鼻出血,口腔及软腭处有新鲜出血点,急查白细胞9800/mm~3,中性89%,血小板3.0万/mm~3,即停用头孢哌酮钠,3日后查出血小板20万/mm~3,未见新的临床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例布鲁杆菌病(布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混合发病情况.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开展调查;采集血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发病前2个月曾贩运羊粪.实验室检测结果布病虎红平板试验阳性,玻片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200;新布尼亚病毒抗体IgG阳性.结论 该患者为布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混合感染病例.医疗机构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 2011 - 2014年威海市立医院共报告101例确诊病例,死亡8例,病死率7.92%。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2岁(范围为33~82岁),男女性别比为0.87(47∶54);农民占全部病例的74.25%(75/101);病例主要集中在6 - 8月份,占74.25%(75/101);9.90%(10/101)病例有明确蜱虫叮咬史,3.96%(4/101)病例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100%)、乏力(77.52%)、精神不振(51.69%)、恶心(47.19%)、腹泻(41.57%)等症状;实验室检查WBC、PLT降低,ALT、AST、LDH、CK、肌酸激酶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结论 病例多发生在夏季,呈散在发生,以中老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60岁以上病例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现将我院自1997~1998年收治的40例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年龄与孕产次 年龄22~39岁,其中15例经产妇,25例初产妇。1.2 分娩方式与新生儿体重 20例剖宫产,20例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在2 100~3 950克之间。1.3 治疗前血小板数及治疗情况 轻度(>50×10~9/L)30例,重度(<50×10~9/L)10例。均无齿龈出血、鼻衄、皮下瘀斑、外伤出血不止等,出凝血时间测定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2.
13.
谷维素致血小板减少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维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其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病症,副作用较少,但我院应用谷维素引起血小板减少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为此,卫生部于2010年9月29日又公布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1],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5.
刘海霞 《药物与人》2014,(9):215-215
肛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肛肠疾病的1.67%。肛瘘中高位肛瘘治疗难度最大,肛瘘不能愈,必须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句容市发生的一例罕见病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一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进行调查,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 该病例系由蜱叮咬感染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密切接触者无发病.结论 句容市是新布尼亚病毒流行区域,医疗防疫人员应提高警惕加强该病种防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39岁,因HBsAg( )8年,齿龈出血1月余入院。患者于1998年3月查体时发现HBsAg( ),无任何不适,未引起重视,于1月前因乏力、反复鼻衄、牙龈出血,门诊以“肝硬化”收住入院。发病后精神、食欲尚好,无厌油、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柏油样便,无皮肤瘙痒,大小便正常,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查体:体温36·5℃,呼吸:18次/m in,脉搏:80次/m in,血压:110/68 mmHg。肝病面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坦,无压痛,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10 cm,质中等硬,边钝,无压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例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症(EDTA-PTCP)的处理分析,探讨其鉴别诊断以及采取的措施,旨在提示临床遇到类似情况时加以重视,从而避免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陈红 《山东卫生》2005,(12):56-5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以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回缩不良等为特点。近年研究表明ITP的发病与免疫机制有密切关系,因此本病被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7例,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7例患者,男4例,年龄35~68岁,平均45岁;其中5例经治疗达到出院标准出院;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年龄均>60岁且合并有肺部等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