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 AMI并CS的100例患者一经确诊即予急诊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00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均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行PCI治疗。观察两组患者IABP前后的心功能指标、PCI术后1周内死亡率及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进行IABP后桡动脉内测舒张压、MAP、CI、CO、SV、E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PCW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ABP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AMI并CS患者的死亡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共91例,分为住院存活组75例和死亡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大,Killips心功能分级高(P0.05),但性别、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PCI史、心肌梗死史、总缺血时间、术前IABP植入比例等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TIMI 3级血流(OR=0.462,P0.05)对患者住院死亡是保护性因素,年龄越大(OR=1.081,P0.05)、术后CK-MB峰值越高(OR=1.003,P0.05)、合并左主干病变(OR=7.273,P0.05)、Killips分级Ⅲ/Ⅳ级(OR=6.703,P0.01)是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 3级血流可以降低死亡率,而合并Killips分级Ⅲ/Ⅳ级、左主干病变、年龄越大、术后CK-MB峰值越高,预示住院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24个月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PCI治疗的381例AMI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以PCI术后24个月内出现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等作为终点事件,并根据ROC曲线确定的患者入院时NLR和CRP对全因死亡的诊断阈值,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高NLR(6.30)且高CRP(0.76mg/L)的患者在24个月内出现全因死亡和MACCE的风险显著高于NLR正常且(或)CRP正常的患者。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高NLR且高CRP是AMI患者在PCI术后24个月内出现全因死亡(HR=23.412,95%CI:9.241~45.214,P0.001)和MACCE(HR=1.936,95%CI:1.366~3.278,P=0.003)的危险因素。结论:NLR和CRP水平的升高与AMI患者PCI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急诊人院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计30例,其中IABP组14例,均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术;对照组16例,应用升压药后行急诊PCI术。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3天及6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及血浆肌钙蛋白(cTnI)、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IABP组与对照组人院时左心室功能指标及血浆删、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3天及6个月IABP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发病第3天IABP组血浆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指标IABP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ABP辅助PCI能显著改善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无复流和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直接PCI术的AMI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依据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PLR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术中发生无复流情况、住院及随访期间的MACCE发生率。结果对入选的121例A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和PLR间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LR≥168.83预测A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4.67%和85.54%。根据PLR截断值分为高危组32例(PLR≥68.83)和低危组89例(PLR168.83),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高危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LVEF)明显低于低危组,而肌酸激酶(CK-MB)峰值明显高于低危组,住院期间的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术后随访8个月~6年,高危组的MACCE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低危组的无全因死亡生存率和无MACCE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高危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高PLR和NLR均是预测A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和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LR和NLR均是预测A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和术后发生MACCE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 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时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43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的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为IABP组,将同期行急诊PCI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入院后分别测定入院时以及第3天、第7天的CRP水平;比较2组PCI术后TnI峰值,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的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时的CRP水平无明显差异,而第3天、第7天的CRP水平IAB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80.3±42.8):(98.9±31.6) mg/L , (70.6±34.3):(85.8±25.8 )mg/L;均P<0.05];IABP组患者术后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1.6±4.1):(23.7±4.6)ng/ml, P<0.05],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4.7±7.3)%:(40.5±6.2)%,( 45.1±6.6)%:(40.7±4.4)%;均P<0.05];而IABP组术后3个月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CRP水平,并能有效地改善左室功能和降低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中的疗效及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AMI合并CS急诊置入IABP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9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3例(21.6%)和存活组228例(78.4%),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并发症等。结果死亡患者年龄[(75.3±11.6)岁比(67.5±12.2)岁,P0.001],糖尿病(63.5%比34.6%,P0.001)、既往PCI史(4.8%比0.4%,P=0.033)、心房颤动(11.1%比0.9%,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74.6%比19.7%,P0.001)、左主干病变(15.9%比1.3%,P0.001)、血小板减少(4.8%比0.9%,P=0.017)比例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11.18±3.63)h比(4.74±1.91)h,P0.00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FMC-to-B时间(OR 2.291,95%CI 1.712~3.067,P0.001)、LVEF(OR 0.909,95%CI 0.854~0.967,P=0.003)和PCI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OR28.329,95%CI 6.752~118.864,P0.001)为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ABP是对AMI合并CS患者目前最常用的机械循环辅助救治手段,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Ⅱ级、LVEF以及FMC-to-B时间是预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 IABP 辅助支持下行 PCI 术,34例直接行 PCI 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脏指数(CI),同时在入院时 PCI 术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容积(LVEDV)。结果 IABP 辅助下行 PCI 组较直接 PCI 组 LVEF 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及时行 IABP 辅助支持下PCI 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残余SYNTAX评分(r S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6–12月接受PCI术的AMI患者720例,排除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均衡型、资料不全、失访者共232例,最终入组488例接受PCI术的AMI患者。计算基线SYNTAX评分和r SS。临床随访1.5年,终点事件为MACCE(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 488例患者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为9.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 SS(OR 1.152,95%CI 1.097~1.210,P0.001)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r SS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的合适截断值为5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65.2%(曲线下面积0.738,P0.001)。再根据r SS合适截断值分为r SS=0分、0分r SS≤5分、r SS5分三组,显示r SS5分组年龄更大、基础疾病更多、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且r SS5分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分r SS≤5分组和r SS=0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 SS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r SS为5分可能是"合理的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阈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并应用IABP辅助急诊PCI治疗的STEMI合并CS的79例老年患者,同期选择未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STEMI合并CS的75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的变化以及随访30 d时的病死率,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两组的生存情况。结果:入选的154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69.4±9.3)岁,入院平均动脉压为(58.9±13.5)mmHg。两组间术前平均动脉压、CK-MB值、cTnI值、血肌酐、氧和指数、血肌酐、进门-球囊扩张时间、术后CK-MB和cTnI峰值、心电图ST段回落、完全血管化比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再发心肌梗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d时,死亡31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辅助PCI治疗老年ASTEM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CS有助于改善短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但IABP组患者基础心功能差,短期病死率高。因此需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验证IABP辅助治疗老年ASTEMI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8例接受单纯PCI术的早发ACS患者(男性≤55岁,女性≤65岁),以AIP=0.06为切点分为致动脉硬化表型组(n=155)和非致动脉硬化表型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PCI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率。结果致动脉硬化表型组的全因死亡率、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致动脉硬化表型组(分别为11.0%比1.9%,P0.05;24.5%比11.3%,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IP与早发ACS患者PCI术后1年MACCE独立相关(OR=2.139,95%CI:1.426~3.209,P0.05);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IP为早发ACS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HR=1.347,95%CI:1.137~2.879,P0.05)。结论 AIP对早发ACS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和MACC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发心房颤动(房颤)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近期和远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 893例,根据有无房颤分为无房颤组(A组,3 802例)和并发房颤组(B组,91例),分析房颤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住院和随访期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影响。结果:A组与B组院内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随访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35d、520d,B组MACCE发生率较A组有增高趋势(15.4%∶11.4%),主要为全因死亡率较高(5.7%∶1.7%,P=0.019),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相当。结论:并发房颤的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术后的远期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房颤患者,房颤是预测PCI术后远期死亡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杨易 《心脏杂志》2015,27(4):456-458
目的 观察冠心病并发高血压病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220例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并发高血压病,分为:冠心病并发高血压病组(高血压病组,120例)和未并发高血压病组(非高血压病,100例),对2组患者随访观察24个月,统计分析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结果 高血压病组的SBP、DBP、脉压(PP)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组(P<0.01);高血压病组的冠脉病变评分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组(P<0.01)。高血压病组的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卒中、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组(均P<0.05)。但是,两组MACCE总发生率(30% vs. 20%)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高血压病组的无心血管不良事件中位生存期为15.0个月、非高血压病组为22.0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冠心病并发高血压病患者近期预后较差,且发生MACCE的时间提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SYNTAX评分系统(SS)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病变进行定量评估,探讨其对ACS患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诊治的ACS患者782例,根据其PCI术前及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别计算基线SYNTAX积分(b SS)和残余SYNTAX积分(r SS),根据r SS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CR组,r SS=0)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组(IR组,r SS0),IR组分为低危组(0r SS≤4)、中危组(4r SS≤8)和高危组(r SS8),随访术后14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随访终点包括:MACCE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各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分析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以及r SS对终点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成功随访676例,失访106例。(1)与完全血运重建组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各组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及b SS更高,特别是r SS8的高危组患者,其合并冠状动脉3支病变、高血压发生率及b SS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2)不完全血运重建中危组及高危组患者MACCE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再次血运重建率较完全血运重建组及低危组升高(P0.05),而低危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事件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完全血运重建各组患者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生存曲线较完全血运重建组偏低,其中r SS8的高危组明显偏低(P0.001)。(4)终点事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 SS是ACS患者PCI术后14个月左右多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MACCE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再次血运重建率,且以r SS与上述终点事件所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r SS对上述心血管不良事件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同时发现r SS与术后心肌梗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r SS定量评估ACS患者PCI术后残余病变,是术后14个月左右多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且r SS≤4的患者较r SS4患者预后更好,而r SS8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患者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评估与其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全部病例围术期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不同时期的IABP辅助支持,并对其中54例(93.1%)梗死相关动脉(IRA)植入冠脉支架(64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和住院期疗效.结果 58例患者平均住院12.3天±9.7天,住院期间39例(64.24%)存活(存活组),19例(32.76%)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增大,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病变增多,术后IRA血流TIMI 0-1级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IABP为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高龄、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IRA未充分开通是住院期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应用比伐芦定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BRIGHT研究中AMI合并糖尿病行急诊PCI患者465例,其中比伐芦定组168例,肝素组137例,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160例。主要终点为术后30 d净不良临床事件(net adverse clinical event,NACE),包括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MACCE)及全部出血事件。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30 d临床随访。比伐芦定组NACE事件[17例(10.1%)比33例(20.6%),P=0.008]及全部出血事件[5例(3.0%)比20例(12.5%),P=0.001]发生率显著低于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与肝素组相比有降低趋势[NACE:17例(10.1%)比22例(16.1%),P=0.122;全部出血事件:5例(3.0%)比10例(7.3%),P=0.08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MAC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应用比伐芦定安全有效,与应用肝素或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相比,可降低术后30 d的NACE和出血事件风险,且不增加MACCE和支架内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