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则是培育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中医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已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独具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摆在突出位置,从重视知识灌输、知识传递转向重视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医人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培养高等中医护理创新人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学科的发展比较缓慢,护理行业的社会地位和护理人员的经济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高等学校对中医护理创新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本文从目前高级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提出中医护理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几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利用现代大学教育的灵活机制,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现代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中医教育管理中,将传统中医师承方式作为载体,以加强传统中医文化教育为核心.以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为重要辅助认知手段,初探青年教师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的目标,人文教育对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从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出发,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简称文献所)成立于1985年12月,下辖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承担相应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如何对员工进行管理、怎样对患者提供服务,都归集到"人"这个基本要素上,他决定着医院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注入了人文精神、赋予了人本思想的团队,必将激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我院围绕"人"来开展工作,历经了从"在压力中寻找差距,理清思路,规划愿景",到"保持适度压力,寻求医院快速发展"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院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如何对员工进行管理、怎样对患者提供服务,都归集到"人"这个基本要素上,他决定着医院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注入了人文精神、赋予了人本思想的团队,必将激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我院围绕"人"来开展工作,历经了从"在压力中寻找差距,理清思路,规划愿景",到"保持适度压力,寻求医院快速发展"的思想转变,完成了"告别陋习强素质,规范行为树形象"到"人文医学医学人文"的理念转变,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行为转变,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迸发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产生了巨大的工作动力及热情,医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一词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不断被发现和被创造的过程,它具有自身的走向和一定的发展规律,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其鲜明的特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是基于传统文化建立起的一套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整个传统医学的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中医青年应该从传承与发展中医文化做起,如何最有效的实现中医文  相似文献   

9.
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2月17日,在广州举办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上,我给学员们做了一次讲座,题为《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与心得体会》,本文内容主要出自"心得体会"部分。几年前,西雅图亚特兰大出版社有意在美国出版我的英文版著作,书名暂定为《彭坚治疗慢性病临床经验集》,第一部分为"慢性疼痛"。出版社要求我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具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科学,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是我国的一大宝库。千百年来,中医人才的造就主要是采取家传师授的方式,并以老师的学识经验和徒弟出师后在临床上的实际能力作为其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建国以米,中医高等教育为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然而,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或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和四化建设不相适应. 时代不同、任务不同,因而人才观也不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有新的人才观,中医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设计出  相似文献   

11.
正早期的中医药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师承教育即"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院校的兴办及蓬勃发展,使中医药人才培养实现了由师承教育模式向院校教育模式的重要跨越,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成为了现代中医药人才主要的输出源。长期的实践证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中医肾病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文章回顾了历代医家对中医肾病的认识及治疗,厘清中医肾病的发展脉络,概括了现代学者对中医肾病的传承与创新,从"肾劳”、"肾痪”论治漫性肾衰竭,研制出参地补肾胶袁、清热膜肾方、 肾痪方等方药有效防治肾脏病,无不体现了中医肾病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走出一条中医肾病传承与创新之路,不断开创中医肾病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14.
邓老认为:铁杆中医,不是中医与西医结合,而是中医与现代尖端科学结合。中医学就是尖端科学,两个尖端科学结合,那就是更高的医学。关于中医传承与创新,邓老说要学习好中医,就要从经典入手,因为经典是中医学之根,是后世各家学说之源头,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学好。而要学习好经典,还必须注重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就寸步难行。此外,中医也要与时俱进,西医的检查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补充中医的不足,中医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要发展中医,就必须把中医教育办好,要抓紧抢救老中医学术经验,办学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培养人文关怀理念 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呈现了直线上升的趋势[1],尽管原因有多方面,但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精神,忽视人文关怀,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美国的一位著名医学家曾指出: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70%以上来自社会和心理,而不是生物。只关心患者的肉体,忽视其灵魂(心理)的医学观是不可能真正达到治疗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因此,对未来的医务人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之重要性和迫切性,已引起医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社会发展对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己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从偏重于生物学因素探寻病因和治疗转向不仅重视患者的生理病因,给予生物层面的诊治,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病因,进行心理干预与调适。新的医学模式对人赋予了生物与社会的双重意义。医疗的过程,也就是医患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交融,信任感召相互激励的过程。如今,患者抱怨最多的是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素养,他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也需要人文关怀,因为他们是有心理需求的人、社会的人,而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只有富于人文修养的医务人员,才有能力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  相似文献   

16.
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勇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67-68
从改变传统的中医教育观念,重视实践性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临床实践教学能力;搞好临床实习,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等3方面阐述如何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中医人才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焱  庄黛娜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3):108-109
针对医学实验室资源短缺的现状,提出开放实验室,既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WHO提出医科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下五方面的技能,即:①能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能提供治疗、预防和康复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服务;③能从伦理学、费用效果和对病人的最终利益去考虑新技术的合理应用;④能协调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卫生保健需要;⑤能同跨系统跨部门的各类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完美的结合。这一观念已被全世界医学教育广泛  相似文献   

19.
20.
<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质量,实质上就是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在加强能力培养。现代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知识的传授,且特别强调人才培养,因此人才培养的内涵是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知识与能力都是人才的重要元素,而被世人公认的人才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1]。1大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及其培养对中医药大学生而言,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1)思想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